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word版)世界上古史习题及参考答案[1]

(完整word版)世界上古史习题及参考答案[1]

世界上古史习题及参考答案(仅供参考)第一章人类的史前时代回答下列问题1、从人类形成的具体过程,说明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中的作用。

古代的类人猿最初成群地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的森林中,后来一部分古猿下到地面寻找食物,逐渐学会用两脚直立行走,而前肢则解放出来使用天然的石块和木棒,并采集植物,扑捉小动物,最后终于发展到能够制造工具。

脚的直立和手的进化影响到身体构造上的一系列变化,而大脑和感觉器官也日益发展,终于出现了人类的各种特征。

2、氏族是怎样产生的?母系氏族公社的基本特征是什么?氏族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由于生产生活的需要及认识到近亲通婚的危害,人们排斥了血缘群体内部的通婚,进行族外通婚形成了氏族。

母系氏族的特征是,实行群婚,世系按母系计算,有管理机构。

3、分析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

生产力有了巨大进步,陶器的广泛使用和磨光石器的流行,产生了农业和畜牧业,较稳定的定居生活。

母系氏族公社的全盛时期。

4、综合说明私有制、阶级和国家起源的原理。

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三次社会大分工、个体劳动和私有制,出现了贫富分化,有了战俘奴隶和债务奴隶,产生了贵族、平民和奴隶的阶级差别,产生了暴力机关。

5、阅读下列材料:“整个氏族制度就转化为自己的对立物:它从一个自由处理自己事务的部落组织转变为掠夺和压迫邻人的组织,而它的各机关也相应地从人民意志的工具转变为旨在反对自己人民的一个独立的统治和压迫机关了。

” ---马克思、恩格斯《马恩选集》第四卷,第161页。

回答问题:(1)马克思、恩格斯这段话主要指的是历史上的哪一时期?从氏族公社向阶级、国家的过渡。

(2)如何理解这段话的含义?:从国家产生的原因、过程、类型及国家的职能分析。

6、简述新石器时代农业革命的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农业革命导致又一次人口爆炸,其规模可与随人类形成而出现的人口爆炸相比。

在旧石器时代,正在进化中的人类不断改进工具,使生产率提高,从而使人口相应增加。

约100万年以前,猿人的人口数还只有125000,可到了距今1000O年时,以狩猎为生的人类的人口数已上升到532万,约增长42倍。

现在,随着农业革命的到来,一定地区的食物供应量比过去更多更可靠,因此,人口数的增长也比过去更迅速。

在距今10000年至2000年的8000年中,人类的人口数从532万直线上升到13300万,与旧石器时代 100万年中的人口增长数相比,约增长25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第三章人类—食物生产者回答问题:结合该段文字分析农业革命的历史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阅读下列材料:新石器时代初期人工裁培植物获得成功。

这样,家畜饲养业和农业便发明出来。

人类从此由食物采集和渔猎型经济转变为食物生产型经济,从游荡生活方式转变为定居生活方式,为以农业、畜牧业为基础的文明社会的到来准备了物质条件。

这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飞跃,其历史意义可与近代机器革命相提并论。

因此这一生产力的巨大进步被称作“新石器革命”或“农业革命”。

-—周启迪《世界上古史》,第18页回答问题:(1)新石器时代指的是历史上的哪一时段?约11000年前(2)农业革命的历史影响有哪些方面?1)人类从食物采集者→生产者:改变人与自然的关系;2)农业、畜牧业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飞跃:3)生活资料方面:较多依靠、适应自然→利用、改造自然;4)在农业生产基础上,人们对日月星辰的活动、气候等现象的观察,积累经验,产生初步的人文地理和数学知识,把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推到新的高度;5)为以后一系列社会变革创造条件:比较稳定地获得较丰富的食物来源;第一次有可能生产出超过维持劳动力所需的食物;人口较大增长,一部分人去从事维持生存以外的活动,从而产生新的社会分工和物品交换。

7、结合有关史实分析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交往的历史后果。

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的关系发生变化.: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双方历史的进步。

从发展的总趋势看,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的交往,规模越来越大,范围越来越广。

8、从氏族部落权力组织向国家组织转化的具体途径有哪些?1)一个部落或部落联盟对另一个部落或部落联盟的征服,使自己的权力机关变为统治被征服者的暴力工具;2)氏族部落贵族因阶级矛盾的激化而联合为统治阶级,改变公社机关的性质;3)氏族部落的首领利用自己的优势变为国王,并相应地形成国家成分。

9、阶级形成的途径有哪些?1)外部途径:氏族部落或个人把外族人变为奴隶--最初途径,部落间的械斗和战争提供了方便;2)内部途径:公社内分化出富有的剥削者上层,转变为氏族贵族;贫穷、负债的氏族下层的一部分人沦为贵族的依附民和债奴。

10、恩格斯在《起源论》中论述国家产生的过程将其分为几种类型?1)雅典式:国家从氏族中直接产生,没有任何外来的或内部的暴力干涉,被称为是最纯粹,最典型的形式;2)罗马式:不是直接由氏族内部产生,而是氏族贵族集团与氏族外的平民集团相互斗争而产生;3)德意志式:日耳曼人在征服其他民族领土的过程中逐渐进入国家。

11、初生的国家大体上有几种政体类型?1)王政:这是世界各地较为流行的早期政体形式;2)贵族政治:贵族集体统治,广泛存在于古希腊、意大利、腓尼基等地;3)民主政治:原氏族部落成员变为国家公民,集体组成统治集团,实行对非公民和奴隶的专政,在古希腊的部分城邦中一度流行。

国家实行何种政体取决于该国具体的历史条件。

解释下列名词:直立人:在中国,习惯上把直立人称为猿人。

生存年代距今约170万年或150万年前至30或20万年前。

地质时代属更新世早期至中期。

化石最早是在印度尼西亚爪哇附近发现的,我国除北京人外,还有元谋人、蓝田人等。

体质特征是:头骨扁平,骨壁厚,眶上脊粗壮,脑子明显增大,脑容量大约从800毫升到1200毫升左右,脑量的增大是直立人体质进步的最大特点,其下肢结构与人类十分相似,说明原始人类发展到这一阶段其直立行走的姿势已很完善。

新人:也称现代智人,距今四五万年前至1万年前。

特征:眉脊减弱,颅高增大,颌部退缩,下颏明显,体质特征与现代人类没有多大差别。

化石分布于欧、亚、非三洲,在大洋洲和澳洲也有发现。

重要的有法国的克罗马农人等,现代人种形成。

氏族:是原始社会的基本单位,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以血缘纽带和血统世系相连接的社会组织形式,分母系和父系。

部落:原始社会的一种社会组织,由两个以上血缘相近的胞族或氏族构成,有自己的地域、名称、方言、宗教和习俗,以及管理公共事物的机构。

早期智人:又称尼安德特人,生活于二、三十万年前,分布与亚、非、欧的许多地区,体质与现代人接近。

农村公社:原始社会末期出现的村落共同体,以单独的个体家庭组成的社会集团,家庭是独立的经济单位,经济上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

血缘上有两重性:部分人有血缘关系,部分人没有;所有制上有两重性:一方面存在私有制,如个体家庭拥有生产工具、牲畜、房屋及宅旁小块地;一方面保留公有制,如耕地、草场、森林等都是公产,只是耕地定期分配给各家使用。

如,日尔曼人的马尔克公社;随着阶级社会的形成最终解体。

进入国家以后有些地区仍保持着这种形式,如印度、俄国直到十九世纪农村公社都还存在。

军事民主制:是原始社会末期由氏族制度向阶级社会和国家过渡阶段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有三种机构,议事会,军事首长,人民大会。

它一方面保留着氏族民主制的因素,另一方面又出现了军事首长的个人权力。

图腾崇拜: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是古老的宗教形态,由于人们有血缘关系,他们把某种与自己有密切关系的动物或植物当作自己的亲属或祖先加以崇拜。

血缘家族:是第一个社会组织形式,又是家庭的第一个阶段,出现于氏族公社前,又称前氏族公社或原始公社。

已由杂婚进入血缘内群婚,是人类社会的一大进步。

它又是一种经济细胞,是一个生产、生活的单位。

第二章上古埃及回答下列问题1、简述古代埃及奴隶制国家的形成与统一。

公元前4000—前3500年(涅迦达文化Ⅰ)出现私有制和阶级的萌芽,公元前3500-前3100年(涅迦达文化Ⅱ)出现了城邦国家,在公元前3100—前2686年各国进行兼并战争,至第三王朝建立统一的奴隶制国家。

2、古王国时期埃及的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和政治制度有什么特点。

水利灌溉扩大和畜力的使用,使用牛拉的木犁,手工业,商业有了相当的发展,王室、神庙、官僚贵族奴隶主经济占有很大的比重。

阶级关系犹如一座金字塔,高踞塔顶的是以国王为首的贵族奴隶主,以下是中小奴隶主。

最底层的是农民、手工业者和奴隶。

实行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法老集军、政、财、神诸权于一身。

3、金字塔是怎样修建的?我们今天怎样看待这一历史遗迹。

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法老的陵墓,始建于埃及第三王朝,第四王朝的规模最大,其中胡夫的金字塔修建用了30年,每年用工10万人。

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和智慧的结晶,加重了人民的负担,耗费了国家的人力和财力,加剧了国内的阶级矛盾。

4、简述阿蒙霍特普四世改革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原因。

新王国以来,阿蒙神庙僧侣集团不仅拥有雄厚的财富,而且以神谕的名义干预政事和王位继承,法老为维护其统治地位,试图削弱打击阿蒙神庙僧侣集团的势力。

过程:宣布只有太阳神阿吞是全国唯一崇拜的神,取消对阿蒙神及其它地方神的信仰,创立崇拜宇宙间唯一太阳神阿吞的一神教。

下令封闭阿蒙神庙及其它神庙,驱逐其祭司,没收其财产。

实质:是在宗教外衣掩盖下的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

5、阅读下列材料:公元前1283年,拉美西斯二世统治第21年,赫梯新王哈吐什尔向埃及提出了缔结和约的要求,并派人给埃及送去了和约草案。

拉美西斯二世同意缔结和约,从而正式结束了两国之间近一个世纪的争霸战争。

和约除了说明性的内容外,包括一个序言和9个条文,即:(1)永久和平的确立;(2)互不侵犯的条约;(3)赫梯国王执行先前条约的义务;(4)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执行现今条约的义务;(5)军事互助的相互义务;(6)赫梯国家不接纳埃及亡命者的义务;(7)埃及不接纳赫梯亡命者的义务;(8)神对违约者的威胁和对守约者的加恩诺言;(9)亡命者的引渡等。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上)》,第133页回答问题:(1)结合有关史实分析这场战争的本质。

两个奴隶制大国进行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的反映。

(2)这场战争的意义怎样?战争的历史影响是什么?意义:埃及和赫梯瓜分了在叙利亚巴勒斯坦的势力范围,对这一地区的占领合法化;和约本身又变成一个军事同盟条约,双方保证在面临第三国威胁时,在军事上互相支援;双方还保证互相支援以对付本国内部的危险。

影响: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两个不同地区的强国为争夺重要地区的霸权和划分势力范围而进行的战争。

周围其他大国也不同程度卷入这场军事外交斗争中。

也标志着东地中海一带的各文明古国间关系已开始打破孤立、闭塞、隔绝的状态,逐渐有机地联结起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