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概述(PPT42页).pptx

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概述(PPT42页).pptx


德国的技术革命与产业革命
科技与教育结合,科研与生产结合,使得德 国成为世界的科技和经济的中心。
靠培育人才与科学研究事业启动。 1830年,英国产业革命达到高潮时期,德国
还是个落后的农业国。一批科学家学成回国, 开创了德国科学繁荣的历史新时期。如数学 家雅各比、高斯,物理学家欧姆,化学家李 比希。
第六讲 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
1
本讲主要讨论:
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 科学技术的文化功能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
第一节 科学技术:一种特殊的生产力
历史考察:
– 科学中心与经济中心转移的相关性
理论分析:
– 作为生产要素的科学技术
社会现实:
– “科教兴国”战略与国家创新系统
一、中心的转移:科学与经济相关性
第一个发电厂。1886年交流发电厂。电气 化热潮,第二次技术革命。 大规模生产方式,元部件标准化、系列化 生产。管理科学。福特生产线。 完成和完善了欧洲的钢铁、(石油)化工、 电力三大技术,完成和发展了汽车、飞机 和无线电三大技术。
1860年以前,美国还处在殖民地的经济萧条 状态。
1860—1890年,通过工业技术革命、创新, 使产值上升了9倍。
1662,“皇家学会”。群众团体的学术与 科普活动引发了英国的科学革命。
1687,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成 为英国科学革命理论的顶峰。实现了近代 科学的第一次重大综合。
英国的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
–织布与纺纱之间的矛盾 (工具机革命)导致了工 厂制度诞生
织技术与纺技术的相互促进: 凯伊1733飞梭—惠特1733 滚1779Mule—卡特赖特 1785水力织布机。
几乎与英国同时开始了工业化进程。18纪 下半叶以来,法国科学有较大的发展,实 验科学方面也跃居世界前列,1770-1830 年间成为科学中心。对这种原因的探讨: 启蒙运动,百科全书学派,科学职业化, 发展科学教育。
但为何很快就再度落后了?政府科学?集 中式科学?
德国的崛起
最能体现科技是生产力,在第二次产业革命中 受益最多。
1830年,德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但是, 这时德国已经出现了科学的高潮。经过40-50 年代科学的发展,60-70年代科学的兴盛, 1875年世界科学中心转移到德国,这时德国的 工业总产值超过德国,工业发展速度接着也超 过了英国,1895年成为世界的经济中心,直到 20世纪上半叶德国在科技中保持领先。
生铁产量,1825年已超过法、俄、美、德四国产量的总和。 煤产量,1840年相当美、法、德三国产量总和的四倍多。 1840年,英国商船吨位居世界第一;工业生产占世界工业生
产总额的47%;商品出口总额占世界贸易总额的21%。半数 以上的工业品销往国外,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
产业革命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1760年,英国5~10万人的城市只有1个,1851 年达到13个;1851年,1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已 经有7个。特别是新兴工业城市的发展迅速,如曼 彻斯特、利物浦、格拉斯哥等。
1851年,英国的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城市人口总和 已经超过农村人口,城市人口比重达到50.2%。 初步实现城市化。
法国的产业革命和科学的兴衰
1、科学中心的转移 意大利(1504-1610) 英 国(1660-1830) 法 国(1770-1830) 德 国(1830-1920) 美 国(1920- )
2 经济中心的转移
英国 → 德国 → 美国
世界经济中心的转移与科学中心的转 移有正相关。
英国的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
16世纪中叶欧洲大陆的分裂与战争给英国 以赶超的机会。专利制度的作用。
——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产业革命对经济的影响
19世纪40年代,在以纺织为代表的轻工业部门,工厂生产已 占据主导地位。
1770—1840年间,英国工人的日生产率,平均约提高了20 倍。棉纺厂工人的生产率高于手纺工人266倍。
19世纪20年代初,英国纺锭总数比法国多三至四倍,比德国 多十倍,遥遥领先于世界。
科研走在生产前面的客观规律,得到充分 体现。
美国的产业革命
南北结束,美国发动了产业革命,继承英、 德经验,发展了一批先导产业:
①铁路电讯先行。 ②重点发展农业和轻工业; ③托拉斯,整体上提高了效益、竞争力。 ④重视信息利用。
走上工业创新之路(1850)
宪法鼓励创新。 电力技术,使美后来居上;1882年爱迪生
1880年,它已是西方的第二经济大国; 1900年,人均收入超过欧洲, 1913年黄金储量到达70%,成为世界经济的
瓦特蒸汽机的产生 (动力机革命)改变 了整个工业的面貌和 社会生活的面貌。
– 纽可门1712发明
– 瓦特1784改进和创新
– 对瓦特机的改进和完 善
– 在企业家支持下1785 年开始生产。
科学技术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火车头。
恩格斯:“分工、水力、特别是蒸汽力的利用, 机器的应用,这就是从十八世纪中叶起工业用 来撼动旧世界基础的三个伟大的杠杆。小工业 创造了资产阶级,大工业创造了无产阶级……”
李比希与德国的化学
学成回国,发展了农业急需的肥料技术 和有机化学,首创肥料业。
通过煤化学的研究建立了德国的煤化学 工业,获得“德国化学之父”的光荣称 号。
著名的教育家,培养了很多优秀化学家, 其中有凯库勒、霍夫曼等。
合成染料
英国从殖民地获天然染料,德国只好搞合 成染料;大力发展煤焦油工业,靠创新打 开突破口。1871德国煤化工技术世界之 首;1873年德国产量、质量都超过英国; 1900年仅合成染料就创汇一亿多马克; 1913年,德国的染料占世界80%。带动 了纺织(合成纤维)、制药、油漆和合成 橡胶,迅速形成几十亿马克的煤化学工业。 带动了酸碱、造纸等。
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
– 奥托与煤气机; – 戴勒姆与汽油机; – 狄塞尔与柴油机; – 西门子与发电机
1830年德国出现科学革命高潮,1875年 科技中心转移到德国,1895年世界经济重 心由英国转移到德国。
德国用了40多年的时间(1860—1900) 完成了英国100多年事业,实现了工业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