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印刷材料及适性(油墨第十三章 油墨的光学性质、抗耐性及细度)

印刷材料及适性(油墨第十三章 油墨的光学性质、抗耐性及细度)


2、刮版细度计法
稀释比例: •流动度≤27mm加5倍6#调墨 油。 •流动度在27—32mm之间, 加4倍调墨油。 •流动度在32—45mm之间, 加3倍调墨油。 •流动度>46mm,不稀释。
第五节 油墨膜层耐抗性

耐抗性指油墨形成固态膜层后,膜层受到外界 因素影响时,保持膜层色彩和其他品质不变的 性能。
第十三章 油墨的光学性质、 抗耐性及细度
膜层的光学性质是对油墨在承印物 表面成膜干燥后,膜层的状态、品质 及相应感官效果的描述。主要包括膜 层的光泽、膜层的透明性及膜层的色彩。 膜层的光学性质,不仅与颜料的结构、 性质、颗粒大小及分布有关,与颜料在 连结料中的分散程度及连结料自身的性 质有关,还与承印物的性能、油墨的渗 透量及干燥程度、印刷工艺过程有关。
4、承印物的平滑度和光泽度
(与印刷品的光泽度有一定的一致性关系)。
测量印刷品光泽度的方
与测量纸张光泽度的原理和仪器相同。 一般采用45°角进行测量。
第二节 膜层的透明度(遮盖力)

当光线照射于膜层表面时,将有一部光 线通过折射进入膜层,这些折射光一部 分被膜层吸收,一部分穿透膜层。吸收 越多,膜层的遮盖力越强;透射越多, 膜层的透明度越高。
第四节 油墨的细度及试
油墨的细度指油墨中颜料颗粒的大小。油墨 颗粒粗大会引起印刷故障:平版印刷中可能产 生堆版、糊版甚至毁版;溶剂型油墨会引起毁 版、油墨沉降等。特别是印刷加网线数比较高 的印刷品,对油墨细度的要求更高。
油墨细度的测量方法 1、显微照相法—使用电子显微镜,根 颗粒尺寸判定油墨的细度。
•耐光性 •耐热性 •耐酸碱、耐溶剂、耐水性
三原色油墨的颜色评价
1、色强度 2、色相误差 3、灰度和饱和度 4、色效率
油墨颜色评价方法之一
三原色油墨色调通过测定油墨在三种滤色片(红、 绿、兰)的光密度加以评价
色相误差表示方法之一
油墨的强度:最大的光密度值 色相误差(色调差)
M---介于H和L之间的密度值。
油墨的饱和度(灰含量的指标)
油墨的效率
对膜层透明度和遮盖力的要求: 1、打底油墨: 要求油墨具有完全遮盖底层的能力。 2、彩色油墨:
要求油墨透明性好,否则,将会影响 色光减色效果。
影响油墨遮盖力(或透明性)的因素
1、颜料本身的结构和晶形构造。 2、颜料颗粒大小。同类颜料,颗粒越细小(但存 在极限),其遮盖力(着色力)越高。 3、油墨中颜料含量。 4、颜料与连结料折射率的差异(差异越大,越不透明)。
第一节

膜层的光泽
光泽度是印刷品质量的重要指标。对印 刷品进行覆膜、上光、涂塑等处理,目 的都是为了改善印刷品的光泽。
影响印刷品光泽的因素: 1、油墨的流平性(流平与否,光泽肯定有变化) 2、油墨的干燥性(干燥前后光泽也会有变化) 3、承印物的吸收性(吸收越多,留在表面的结膜
成份越少,颗粒含量越多)
理想状态:吸收三分之一光反射三分之二光 用效率一词反映油墨接近理想三原色的程度 效率其实指的是颜色的纯度,指含有其它颜色含量的多少,比值高表示理想接近油 墨的程度高。
色轮图
•根据测量的数据 进行计算,得到 三原色油墨的色 相误差、灰度, 按照GATF方法, 确定坐标。
色轮图的应用 1、明确一套三原色油墨的色相误差和 灰度。 2、预测二次色或三次色的套印情况。 3、与理想油墨的颜色进行对比。
检测油墨遮盖力的方法 采用带有黑色条杠的刮墨纸,通过与 标准墨样对比的方法,定性判断油墨遮 盖力的高低。
第三节 膜层的颜色

由于油墨中使用的黄、品红、青颜料与自然界 光谱的颜色差别很大,本身存在有害吸收,使 每一种油墨都会产生色相误差和灰度。导致印 刷品的颜色达不到预期的色调和密度。必须在 图象处理时进行调节和补偿。而补偿的前提是 了解三原色油墨的颜色特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