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材料物理性能 (第四章 材料的光学性能)
材料物理性能 (第四章 材料的光学性能)
能远离可见光区,即吸收峰的频率尽可能小,则需选择
较小的材料热振频率 。
式中
—与力有关的常数,由离子间结合力决定,
Mc和Ma分别为阳离子和阴离子质量。
二、介质对光的散射
光波遇到不均匀结构产生的次级波,与主波方向
不一致,与主波合成出现干涉现象,使光偏离原来的方
向,从而引起散射。
对于相分布均匀的材料,由于散射而光强度减弱的
,
式中 nD 、nF 和nC 分别为以钠的D谱线,氢的F谱线和 C谱线(5893Å、4861Å和6563Å)为光源,测得的拆射
率。
三、反射
当光线由介质1入射到介质2时, 光在介质面上分成了反射光和折射 光,所图4.3所示。 设光的总能量流W为 式中W、 、 分别为单位时间通过 单位面积的入射光、反射光和折射光 的能量流,根据波动理论 由于反射波的传播速度及横截 面积都与入射波相同,所以
设有一块厚度为x的平板材料,如图4.4,入射光
的强度为I0,通过此材料后光强度为
薄层
。选取其中一
正比
,并认为光通过此层的吸收损失
于在此处的光强度 I 和薄层的厚度
,
即:
上式表明光强度随厚度的变化符合指数衰减规律, 即朗伯特定律。 式中α为物质对光的吸收系数,其单位为cm-1 。 α
取决于材料的性质和光的波长。
K—散射因素,取决于基体与质点的相对折射率。
设散射质点体积 ,则
故 由上式可知, 符合实验规律。当 时,R越小,V越大,则S愈大,这 时,此时散射系数。
总之,不管在上述哪种情况下,散射质点的折射率与
基体的折射率相差越大,将产生越严重的散射。
三、材料的透光性
光通过厚度为x的透明陶瓷片时,各种光能的损失
4.同质异构体
在同质异构材料中,高温时的晶型折射率n较低,低 温时存在的晶型折射率n较高。 表4.1列出了部分玻璃和晶体的折射率。
表4.1 各种玻璃和晶体的折射率
二、色散
材料的折射率n随入射光的频率的减小(或波长的 增加)而减小的性质,称为折射率的色散。色散= 几种材料的色散见图4.1 和4.2。 色散值可以直接由图4.1确定。常用的色散系数为
规律与吸收规律具有相同的形式:
式中
I0为光的原始强度,
I — 为光束通过厚度为x的试件后,由于散射在光
前进方向上的剩余强度,
S —散射系数,与散射质点的大小、数量以及散射 质点与基体的相对折射率等因素有关,见图4.6。其单位 为 。
当光的波长约等于散射质点的直径时,出现散射
的峰值。 如果将吸收定律与散射规律的式子统一起来,
都是非均质介质。
光进入非均质介质时,一般都要分为振动方向相互 垂直、传播速度不等的两个波,它们分别构成两条折射
光线,这个现象称为双折射。双折射是非均质晶体的特
性,这类晶体的所有光学性能都和双折射有关。
上述两条折射光线,平行于入射面的光线的折射率,
称为常光折射率n0,不论入射光的入射角如何变化,n0
消失,并且资源稀少、价格昂贵。ZrO2或ZrSiO4不仅
乳浊效果稳定,不受气氛影响,而且ZrSiO4易得且价格
低。因此常用乳浊剂是天然锆英石(ZrSiO4)。
三、乳浊机理
入射光被反射、吸收和透射所占的分数取决于釉层
的厚度、釉的散射和吸收特性。对于无限厚的釉层,其 反射率m∞等于釉层的总反射(入射光被漫反射和镜面反 射)的分数。m∞取决于吸收系数和散射系数之比:
对于无机材料电介质
,故
当离子半径增大时,其ε增大,因而n也增大。因此, 可以用大离子得到高n的材料, 到低n的材料,如 。 ,用小离子得
2.材料的结构、晶型和非晶态
象非晶态和立方晶体这些各向同性材料,当光通
过时,光速不因传播方向改变而变化,材料只有一个折
射率,称为均质介质。但是除立方晶体以外的其他晶型,
第四章 材料的光学性能
第一节 光通过介质的现象
第二节 材料的透光性
第三节 第四节 界面反射和光泽 不透明性(乳浊)和半透明性
第一节 光通过介质的现象
一、折射
当光从真空进入较致密的材料时,其速度降低。光 在真空和材料中的速度之比即为材料的折射率。
如果光从材料1,通过界面传入材料2时,与界面法 向所形成的入射角i1,折射角i2与两种材料的折射率n1和 n2有下述关系:
式中
与A分别为反射波与入射波的振幅。
把光波振动分为垂直于入射面的振动和平行于入射面 的振动,Fresnel 推导出
自然光在各方向振动的机会均等,可以认为一半能量
属于同入射面平行的振动,另一半属于同入射面垂直的
振动,所以总的能量流之比为:
当角度很小时,即垂直入射
因介质2对于介质1的相对折射率
,故
m——反射系数,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
占的能量分数愈小。如图4.8
二、光泽
要对光泽下个精确定义是很困难的,但它与镜反射
和漫反射的相对含量密切相关。已经发现表面光泽与镜
反射光带的宽度和它的强度有密切关系。这些因素主要 由折射率和表面光洁度决定。 为了获得高的表面光泽,需要材料表面形成完整的 光滑表面。为了减少表面光泽,可以采取低折射率的玻
但是实际上釉层厚度是有限的,釉层底部与基底材料的 界面,也会有反射上来的光线增加到总反射率中去。下面 分两种情况分析:
(1)设釉层与底材之间的反射率m=0(底材为一种完全
吸收或完全透过入射光的材料),则釉层表面的反射为
m0;
(2)与反射率为 的底材相接触的釉层的表面光反射
率
,釉层的覆盖能力和m0与
(1-m)称为透射系数。由上式可知,在垂直入射的情
况下,光在界面上的反射的多少取决于两种介质的相对
折射率
。
设一块折射率为 失为 ,透过部分为
的玻璃,光反射损 。如果透射
光又从另一界面射入空气,即透过两个界面,此 时透过部分为 如果连续透过x块平板玻璃,则透过部分为
由于陶瓷,玻璃等材料的折射率较空气大,所以
到导带,所以在一定的波长范围内,吸收系数很小。
在紫外区出现紫外吸收端,当光子能量达到禁带 宽度时,电子就会吸收光子能量从满带跃迁到导带, 此时吸收系数将骤然增大。此紫外吸收端相应的波长 可根据材料的禁带宽度 求得:
式中,普朗克常数
,C——光速。
另外,在红外区的吸收峰是因为离子的弹性振动与
光子辐射发生谐振消耗能量所致。要使谐振点波长尽可
第三节 界面反射和光泽 一、镜反射和漫反射
当光的反射是指材料表面光洁度非常高的情况下的
反射,反射光线具有明确的方向性,一般称之为镜反射。
陶瓷中大多数表面并不是十分光滑的,因此当光照
射到粗糙不平的材料表面上时,发生相当的漫反射,其
原因是材料表面粗糙,在局部地方的入射角参差不一,
反射光的方向也各式各样。材料表面愈粗糙,镜反射所
的比值有关,
称为对比度或乳浊能力。
取基底的反射率
=0.80 比较方便,即上式变为
式中
是指基底反射率为0.80时,釉层表面的反
射率。
用高反射率、厚釉层和高的散射系数,可以得到良好
的乳浊效果。
四、半透明性
乳白玻璃和半透明瓷器及釉的一个重要光学性质
是半透明性,即除了由玻璃内部散射所引起的漫反射
以外,入射光中漫透射的分数对于材料的半透明性起
2.光吸收与光波长的关系
图4.5所示在电磁波谱的可见光区,金属和半导体
的吸收系数都是很大的,但是电介质材料,包括玻
璃、陶瓷等无机材料的大部分在这个波谱区内都有 良好的透过性,即吸收系数很小。这是因为电介质 材料的价电子所处的能带是填满了的,它不能吸收光 子而自由运动,而光子的能量又不足以使电子跃迁
则:
从图4.6中可以看出,曲线由左右两条不同形状的 曲线所组成,各自有着不同的规律。当 着d的增加,散射系数S也随之增大;当 着d的增加,s 反而减小,当 时,则随 时,则随
时,s 达最大值。
对于散射,可以认为散射系数正比于散射质点的投
影面积:
式中:
N—单位体积内的散射质点数;
R —散射质点的平均半径;
一种敏感尺度,也是瓷
器的一种良好质量标志。
获得半透明体的方法:
•(1) 降低气孔的含量,使物体致密化,减少散射。 •(2)细化晶粒尺寸,在微米级范围。 •(3)调整各个相的折射率使之有较好的匹配。
反射损失严重。如果透镜系统由许多块玻璃组成,则
反射损失更可观,为了减少这种界面损失,常常采用
折射率和玻璃相近的胶将它们粘起来,这样,除了最
外和最内的表面是玻璃和空气的相对折射率外,内部
各界面都是和胶的较小的相对折射率,从而大大减少
界面的反射损失。
第二节 材料的透光性
一、介质对光的吸收
1.吸收的一般规律
另一部分传至右侧空间,其光强度为
显然
才是真正的透光率。
影响材料透过率的因素有:
• 1.吸收系数
对于陶瓷、玻璃等电介质材料,其吸收率或吸收系 数α在可见光范围内是比较低的,见图4.4所示。 • 2.反射系数 材料对周围环境的相对折射率大,反射损失也大。
• 3.散射系数
这一因素最影响陶瓷材料的透光率。
下条件:
a.具有与玻璃显著不同的折射率;
b.能够在玻璃基体中形成小颗粒。
因此,满足以上条件的最有效的乳浊剂有TiO2、
ZrO2和SnO2。TiO2的n虽很高,但在釉和玻璃中都没有
用作乳浊剂,这是由于高温是另一种优质乳浊剂,其特点是烧成
时,如遇还原气氛,还原成SnO而溶于釉中,乳浊效果
始终为一常数,因而常光折射率严格服从折射定律。另
一条与之垂直的光线所构成的折射率,则随入射线
方向的改变而变化,称为非常光折射率ne,它不遵守折 射定律,随入射光的方向而变化。当光沿晶体光轴方向入 射时,只有n0存在,与光轴方向垂直入射时,ne达最大 值,此值是材料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