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邦彦的《关河令》赏析
关河令周邦彦①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
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
但照壁孤灯相映。
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注]
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
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试题】
(1)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这首诗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2)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参考答案】
(1)此词以时光的转换为线索,表现了深秋萧瑟清寒中作者因人去屋空而生的凄切孤独感。
(2)作者意在写心境、写情,但主要笔墨却是写环境,而白日萧瑟清寒的环境浸透了主人公的凄清之感,夜半沉寂冷落的环境更浸润了主人公的孤独感。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第Ⅱ卷)
【意译】
俗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寒。
尽管天气转晴,但暮色迅速袭来。
整个庭院,都笼罩在凄冷的感觉之中了。
一个人在庭院里悄然站立许久,听到的只有寒夜里秋风吹过的声音。
连南飞的大雁都早无踪影,再也听不到它们飞过高高的云层所发出的鸣声。
夜深了,人们都已散去,周遭更加凄冷寂静。
只有灯光将不眠人的身影,映照在墙壁上。
借酒消愁,是麻醉和打发自己的唯一办法。
醉了的时候,可以忘却一切烦恼。
可是寒夜将酒意驱除得一干二净。
万千的惆怅和哀愁,又要乘虚而入了。
哎!这漫漫长夜,教人如何去消受呢?
【鉴赏】
此词为寒秋羁旅伤怀之作,以时光的转换为线索,表现了深秋萧瑟清寒中作者因人去屋空而生的凄切孤独感。
作者意在写心境、写情,但主要笔墨却是写环境,而白日萧瑟清寒的环境浸透了主人公的凄清之感,夜半沉寂冷落的环境更浸润了主人公的孤独感。
上片写寒秋黄昏景象。
词一开篇就推出了一个阴雨连绵,偶尔放晴,却已薄暮昏暝的凄清的秋景,这实在很象是物化了的旅人的心境,难得有片刻的晴朗。
在这样的环境中,孤独的旅客,默立在客舍庭中,承受着一庭凄冷的浸润,思念着亲朋。
“秋阴”二字,点明节令和天气。
“时晴向暝”的构词方法,同于“乍暖还寒”。
“时”,是片时、偶尔的意思。
“向”,突出的是转变过程。
忽然,一声长鸣隐约地从云际传来,似乎是鸿雁声声;然而,四望苍穹,暮云璧合,并无大雁的踪影。
“伫”,是长时间的站立。
大雁是标志性的物候。
连大雁都踪迹全无,节令该是深秋了。
古人又有鸿雁传书的传说。
水阔云深,雁影都
无,自然也不无从收到远方的安慰了。
下片写深夜孤灯独映。
“更深人去寂静”把上下片很自然的衔接起来,而且将词境更推进了一步。
“人去”二字突兀而出,正写出身在旅途的旅伴聚散无常,也就愈能衬托出远离亲人的凄苦。
同时“人去”二字也呼应了下文孤灯、酒醒。
临时的聚会酒阑人散了,只有一盏孤灯摇曳的微光把自己的影子投射在粉壁上。
孤灯”的“孤”字,所突出的乃是个中人的孤单寂寞心理。
此时此刻,人多么希望自己尚在酣醉之中呵。
可悲的是,偏偏酒已都醒,清醒的人是最难熬过漫漫长夜的,旅思乡愁一并袭来,此情此景,人何以堪!词人将羁旅悲愁、凄苦推至无可解脱的境地结束全词,极致地显示词人羁宦如弃谪的无助与郁闷。
这首词全无作者贯有的艳丽之彩,所有的只是一抹凄冷之色。
这首词本名《清商怨》,源于古乐府,曲调哀婉。
欧阳修曾以此曲填写思乡之作,首句是“关河愁思望处满”。
周邦彦遂取“关河”二字,命名为《关河令》,隐寓着羁旅思家之意。
自此,调名、乐曲跟曲词切合一致了。
这首词不仅切合音律,而且精于铸词造句。
“秋阴时晴”,一个“时”字表明了天阴了很久,暂晴难得而可贵。
“伫听寒声”两句写得特别含蓄生动。
寒声者,秋声也。
深秋之时,万物在萧瑟寒风中发出的呻吟都可以叫做寒声。
此词口孤旅伫立空庭,凝神静听的寒声,原来是云外旅雁的悲鸣。
鸣声由隐约到明晰,待到飞临头顶,分辨出是长空雁叫,勾引起无限归思时,雁影却被浓密的阴云遮去了。
连南飞的雁都因浓云的阻隔而不能一面,那是何等凄苦的
情景。
整首词中几乎无一字一句不是经过刻意的琢磨。
可以说通篇虽皆平常字眼,但其中蕴含的深挚情思却有千钓之力。
这也是周邦彦词的一大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