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流派是指小儿推拿学科因不同的师承而形成的以独特的研究旨趣、技艺、方法为基础的不同学术流别。
据资料显示,最早研究小儿推拿流派的文章,有的研究“小儿推拿流派”,有的研究“齐鲁小儿推拿流派”。
其他地方也有人对各地区的流派进行研究,如地区的小儿捏脊流派、地区的海派儿科推拿和地区的开运儿科推拿流派,研究者也较多。
目前国发展比较充分,影响较大的小儿推拿流派,主要有的三字经小儿推拿流派、汉臣小儿推拿流派和重三小儿推拿流派、的小儿捏脊流派、的海派儿科推拿和的开运儿科推拿流派。
其他的流派,有的昙花一现,有的囿于狭小的区域,还有的缺少理论总结和著述,大都逐渐萎缩或湮没了。
现将这六个流派的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1 流派创始人研究关于创始人的研究,的三字经小儿推拿流派、汉臣小儿拿流派及重三小儿推拿流派,研究文献较多;的开运儿科推拿流派和的小儿捏脊流派,文献较少;的海派儿科推拿,没有流派创始人的文献。
三字经小儿推拿流派创始人是徐谦光,代表人物是德修。
如湄菲等[1]述,徐谦光自1877 年完成了《推拿三字经》,创建了三字经流派推拿,其著作虽未出版,但在民间流行,其后未有传人。
真正将三字经流派推拿发扬光大的是市中医医院德修先生。
德修,又名慎之(1893~1972 年),威海市北竹岛村人。
遇威海清泉学校校长戚经含,怜其疾苦,遂赠清代徐谦光著《推拿三字经》一书,并悉心指教,经8 年学习,方独立应诊。
1920 年到,在鸿祥钱庄设诊所,颇具声望。
1929 年自设诊所,求治者盈门。
1955 年应聘到市中医院工作,任小儿科负责人[2]。
自此,德修将三字经流派推拿专用于治疗小儿病症。
汉臣小儿推拿流派的创始人是汉臣,据田常英[3]述,汉臣,字新棠、贻桐、赓戊。
蓬莱县人(1910~1978 年)。
少年即随师学习中医科,熟读《黄帝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古典著作及中医儿科和小儿推拿名著。
于1925 年拜本县推拿名医艾老太为师,自此,致力于小儿推拿事业。
1930 年独立行医,1957 年应聘到医学院附属医院,组建小儿推拿室开展小儿推拿疗法[4]。
重三小儿推拿流派的创始人是重三。
殷明等[5]述,重三(1902~1978 年)是省荣成县埠柳公社不夜村人。
20 岁时拜老中医林椒圃为师,1959 年调中医学院儿科教研室及其附院任推拿科主任,开展小儿推拿疗法。
开运小儿推拿流派的创始人是开运。
据卫等[6]述,开运出身中医世家,苗汉后裔,御医后代,家族业医已三四百年,祖传中医、草医、推拿三套绝技,融汉、苗医于一炉,独树一帜。
曾担任中华推拿学学会副主任,主编《中华医学百科全书·小儿推拿学》,为国唯一精通中医、草医、推拿的名老医师,主要从事小儿推拿研究。
的小儿捏脊流派,其创始人是泉福。
据吴栋[7]述,泉福(1902~1989 年),号雨田,人。
其父沛成及祖父皆业医,精通小儿捏积术。
泉福是氏捏积术的第四代传人,其医德医术闻名遐迩。
无论于医务界或患者中,他的名字早已被“捏积”取而代之。
泉福幼时即受家父医学思想的熏,20 岁时随父亲开始学习捏积术,1928 年独立行医,1959 年调入中医医院儿科工作,并始终负责儿科的捏脊工作。
2 流派学术特点研究的小儿推拿三大流派和的开运小儿推拿流派,学术特点明显,研究者较多;的小儿捏脊流派及的海派儿科推拿,也有一些研究论文发表。
三字经小儿推拿流派,学术特点非常明显:第一,偏重望诊及五脏辨证,德修潜心于望诊,患者入室,举目一视,即能说出病情[2]。
第二,取穴少而精,善用独穴。
本派每次取穴3~5 个,有时采用独穴治病。
第三,推拿时间长,手法频率高。
第四,以清法见长[8]。
第五,手法操作简单。
第六,以推拿代替药物[9]。
汉臣流派的主要特点是:第一,重视望诊,其容多而详实,尤以望面色和望鼻最有特色。
第二,在治则上是以治本为主,严守“补虚扶弱”或“补泻兼治”的法则。
把小儿推拿概括为一掌四要:一掌即掌握小儿无七情六欲之感,只有风、寒、暑、湿、燥、火、伤食之证的生理特点。
四要包括一要辨证细致,主次分明;二要根据病情,因人制宜;三要取穴精简,治理分明;四要手法熟练,刚柔相济[10]。
重三流派的特点是:第一,首重“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诊病强调闻诊和望诊。
第二,继承了林椒圃“十三大手法”[5]。
毕永升总结了该流派的临床经验,包括四大手法治感冒,推天柱骨治呕吐,侧推大肠、推脾经、推上七节骨加减治疗腹泻,推箕门利尿,摩神阙有特点,推胸八道配推揉膻中治咳嗽[11]。
的开运流派的特点是:第一,“理、法、方”与中医临床、外、妇、儿等科完全一致。
第二,强调整体观念,口诀如下:“推头必兼推上肢,推腰推背兼推下肢,推胸推腹推腰背,四肢疾患局部治。
”第三,注重辨证论治。
第四,尊重推拿传统。
第五,尤重推拿手法。
“成人推拿没有巧,只要手法练得好。
”始终以“三好”为标准(好用、好受、好看)。
第六,提倡中西结合。
第七,倡导推药并用[6]。
符明进等[12]述,开运立法主要是根据五行生克制化之理,确定其补母、泻子、抑强、扶弱的治疗原则,以作为指导临床推治时取穴主补、主泻的依据,因而临床具体运用中尤以推五经多用。
的小儿捏脊流派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运用捏脊疗法治疗积证。
该流派手法有八种,称为“捏脊八法”,对小儿积证有独到见解,将积证分为四型:乳积、食积、痞积、疳积。
捏脊疗法旨在通过捏拿患者督脉(因十二经脉隶属督脉),达到经络的良性感传,加之刺激督脉旁开一点五寸的膀胱经上有关的俞穴,使受纳之食物得以运行消化。
在捏拿的同时,为了加强疗效,又配合服用“消积散”及外敷“氏化痞膏”(此二方均为氏家传[7])。
的海派儿科推拿的学术特点是:第一,手法除了继承传统的八法,还融入了的一指禅推拿、法推拿、功推拿等三大成人推拿流派的手法,成为“推拿十六法”;第二,界定了小儿推拿对象,认为小儿推拿穴位和复式操作主要针对6 周岁以下儿童,3 周岁以下效果更佳;第三,理论上根据“通则不痛、不痛则通”的原理,以痛为俞,通过在痛点的治疗,达到祛除病痛的目的[13]。
3 流派著作研究三字经流派创始人徐谦光著有《推拿三字经》,代表人物德修著有《小儿推拿讲义》、《市中医院小儿推拿简介》、《德修小儿推拿技法》、简易本《小儿推拿讲义》等书,传人鉴秋著有《幼科推拿三字经派求真》,后再版为《三字经派小儿推拿宝典》,湄菲著有《汉英对照三字经派小儿推拿》,先晓著有《德修小儿推拿秘笈》。
汉臣流派的著作有:汉臣著述的《小儿推拿学概要》和《实用小儿推拿》,还有3 部尚未发表的著作:《儿科推拿方剂学》、《农村儿科推拿手册》、《汉臣儿科推拿经验录》,手稿均由汉臣之子保存。
重三流派的著作有:重三编著《儿科推拿疗法简编》和《通俗推拿手册》,传人素芳所著《中国小儿推拿学》。
此外,的开运小儿推拿流派的著作是开运主编的《中华医学百科全书·小儿推拿学》;的小儿捏脊流派的著作是代表人物泉福所著《氏捏积疗法》,其弟子志明根据其学术思想编著的《小儿捏脊》;海派儿科推拿的著作是代表人物金义成所著《小儿推拿》、《小儿推拿图解》、《海派儿科推拿图谱》[13]。
4 流派传承研究有关流派传承的文章不多,仅有三字经小儿推拿流派提过:“1962 年、1963 年先后收本院医师王德芝、王安岗为徒;建院初期,医院领导安排护士爱兰、瑞英跟随德修学习推拿技术,虽无明确师承关系,但临床诊治和推拿手法均在德修亲自指导下完成,可谓是德修的传人”[14]。
综上所述,当代中医小儿推拿流派的研究文献数量少,围窄,还有大量工作有待完成。
[参考文献][1]湄菲,朱维平,唐明,等.三字经流派推拿的起源与发展[J].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0(2):16- 17.[2]湄菲,王延宗,程红运.小儿推拿名家德修[J].中医文献杂志,2007(4):57- 58.[3]田常英.简介小儿推拿名医汉臣[J].按摩与导引,1989(3):48.[4]荣荪.齐鲁推拿名医———汉臣[J].按摩与导引,1995(3):26.[5]殷明,孟宪军.齐鲁小儿推拿流派特色浅析[J].中医药学刊,2004,22(7):1192- 1193.[6]卫,进.开运老教授推拿学术经验简介[J].按摩与导引,2004,20(6):4- 5.[7]吴栋.忆捏积专家泉福[J].中医杂志,1992,11(2):9- 10.[8]贵娟.论推拿三字经流派的学术特点[D].: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17.[9]程红云,湄菲.三字经流派小儿推拿与其他流派的比较[J].按摩与导引,2007,23(9):5.[10]田常英.小儿推拿名医汉臣常用的望诊法[J].按摩与导引,1990(2):32- 36.[11]毕永升,程本增.重三老师临床经验介绍[J].中医学院学报,1981,5(4):54- 55.[12]符明进,景元.开运小儿推拿的立法特点及验案[J].按摩与导引,1993(1):29- 30.[13]燕宁,配力,于海燕.小儿推拿发展史略[J].中医文献杂志,2008(1):31.[14]湄菲编著,叶晓翻译.三字经流派小儿推拿汉英对照[M].:科学技术,2008:2- 8.扌衮·4 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