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山西省百校联考中考模拟语文试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27题。
2.请将所有答案做在答卷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计分。
一、文言文(42分)(一)默写(15分)1.会当凌绝顶,。
(《望岳》)2.,脉脉不得语。
(《迢迢牵牛星》)3.可怜身上衣正单,。
(《卖炭翁》)4.沉舟侧畔千帆过,。
(《酬乐天初逢扬州席上见赠》)5.,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二)阅读下面的诗,完成第6—7题(4分)诉衷情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6.“沙场秋点兵”,“沙场”即(2分)7.下列对两首词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2分)A.《诉衷情》只有正标题,《破阵子》还有一个副标题。
B.“梦断”、“梦回”两句都是回顾驰骋疆场的军旅生涯。
C.前者为“觅封侯”,后者为“赢得生前身后名”,全是为个人博取功名。
D.“泪空流”、“可怜白发生”两句,抒发的都是壮志难酬的悲愤情感。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8分)小石潭记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8.本文作者是(朝代)的文学家(2分)9.翻译句子(3分)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1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①段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
B.第②段写了小石潭中的鱼。
没一句写水,却句句有水。
C.第③段写小石潭的源头——小溪和岸势。
D.第④段写了小石潭周围寂静和清幽的环境。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1—15题(15分)文天祥至潮阳,见张弘范①,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
与俱.入崖山,使为.书招张世杰②。
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过零丁洋》与之。
其末二句云.:“人生自古谁无死,”。
弘范笑而置之。
崖山破,军中置酒大会。
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
”天祥汪然出涕曰:“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弘范义之。
【注】①张弘范:元军将领。
②张世杰:崖山战役中的宋军将领。
11.原文横线上应填入的一句是“”(1分)1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3分)⑴与俱.入崖山()⑵使为.书招张世杰()⑶其末二句云.()13.文中画线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你)如果能够改变情感不事奉宋朝皇帝而事奉我们皇上B.(你)如果能够改变心意用事奉宋的态度来事奉我们皇上C.(你)只能改变情感用对待宋的态度来对待我们皇上D.(你)只能改变心意不事奉宋朝皇帝而事奉我们皇上14.“不拜”表现了文天祥的的精神。
文中最能体现其忠贞品德的句子是“”。
(4分)15.文天祥固然是英雄,张弘范也颇有君子之风。
因为张弘范是一个的人,理由是。
(4分)二、现代文(48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20题(21分)筷子春秋①筷子在先秦时被称为“梜”。
《礼记》说“羹之有菜者用梜”,郑玄注:“梜,犹箸也。
”《史记》谓“纣始为象箸。
”这些都说明“箸”的称呼可能最早在商代出现。
②“箸”,变成今天的“筷”,有个说法可能与沿江或沿海的船民有关。
因为“箸”与“住”同音,对船民而言便有不吉利的意思,为了趋吉避凶,他们反其意称“箸”为“快儿”。
又因为大多数“快儿”是用竹子所做,于是在“快”字上加了竹字头,成为“筷子”。
从此“筷子”便在人间叫开了。
③古代用筷子的情况可参考画像砖。
a 汉代盛行厚葬,墓室中大量使用精美画像砖,以反映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场景,因而留给后人丰富的形象资料。
b 1973年湖南马王堆一号汉墓有“彩绘云龙纹漆案”出土,有趣的是这个漆案上除了摆放了5个写有“君奉食”的小盆、两个酒卮,案面上还放有一个耳杯,杯上还放有一双竹筷。
c 《红楼梦》描写的宴饮场面中几乎都出现了筷子。
比如第四十回写史太君两宴大观园时,在座的主人和宾客每人都手执一双竹筷。
d 今人虽然不能亲眼目睹那时人们使用筷子的场景,但却可以从流传至今的文献和文学作品中领略人们当时使用筷子的状况。
④筷子之所以延用至今,在于它取材方便、制作容易。
从饮食进化的历史推想,原始社会以手抓食可谓再自然不过,其后出现的“匕”,曲柄浅斗,很像今天的汤匙。
《说文》谓“匕,亦所以用匕取饭”。
今天的“匙”是由“匕”发展而来。
匕作为一种食器虽然对人进食有帮助,但用金属或瓷土作原料制作起来很麻烦。
同时它的分量重,使用起来也很笨拙,所以难以准确取到所需食物,筷子恰好能够扬长避短,取而代之。
⑤至于使用筷子何以那么方便灵活,许多名人都进行了探寻并做出相应的解释。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曾经说:“中华族民族是个优秀的民族,中国人早在两汉时期便使用筷子,如此简单的两根东西,却高妙绝伦地运用了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
”这是迄今为止,对这一问题最简单、最科学的一种解释。
⑥一个民族的传统习惯,常常体现该民族人民的处世特色,就像中国人惯于使用筷子,而西方人善于使用刀叉,从中可以看出中国人和西方人在性格上的差异。
正如蔡元培先生当年对西方记者调侃的那样:“中国人从来是尚文明,而不尚武力的,从餐桌上就可看出中国人和西方人的区别。
”16.本文标题《筷子春秋》中的“春秋”的意思是(2分)17.文章是从“筷子名称的由来”、“”、“”和“使用原理”等几方面来介绍“筷子”的,文章的说明顺序是(6分)18.“这足以证明汉代时已经开始使用筷子,但广泛使用筷子却始于清代。
”这句话要是放入第③段,那么,恰当的地方是()(4分)A.a处 B.b处 C.c处 D.d处19.从第④段可知“筷子”取代“匕”成为现今中国最主要的进食工具的原因是:(6分)⑴⑵⑶2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筷子在秦朝时被称为“梜”,是《礼记》中记载的。
B.“箸”,变成今天的“筷”,与沿江或沿海的船民有关。
C.筷子是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在日常生活中的绝妙运用。
D.中国人使用筷子不使用刀叉,说明中国人只尚文不尚武。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21—26题(27分)(1)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
(2)我们家的台阶有三级,用三块青石板铺成。
那石板是多年前由父亲从山上背下来,每块大约有三百来斤重。
那个石匠笑着为父亲托在肩膀上,说要是能一口气背到家,不收石料钱。
结果父亲一下子背了三趟,还没觉得花了太大的力气。
(3)那石板没经石匠光面,就铺在家门口,多年来,风吹雨淋,人踩牛踏。
(4)我们家的台阶低!父亲又像是对我,又像是自言自语地感叹。
这句话他不知说了多少遍。
(5)在我们家乡,住家门口总有台阶,高低不尽相同,从二三级到十几级的都有。
家乡地势低,屋基做高些,不大容易进水。
另外还有一说,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
乡邻们在一起常常戏称:你们家的台阶高!言外之意,就是你们家有地位啊。
(6)父亲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累了一辈子,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
但他日夜盼着,准备着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7)父亲为造屋备料是十分漫长的。
他今天从地里捡回一块砖,明天可能又捡进一片瓦,再就是往一个黑瓦罐里塞零票。
虽然这些都很微不足道,但他做得很认真。
一年中他七个月种田,四个月去山里砍柴,半个月在大溪滩上捡屋基卵石,剩下半个月用来过年、编草鞋。
(8)父亲就这样准备了大半辈子。
塞零票的瓦罐满了几次,门口空地上鹅卵石堆得小山般高。
他终于觉得可以造屋了,便选定一个日子,破土动工。
(9)造屋的那些日子,父亲很兴奋。
白天,他陪请来的匠人一起干,晚上,则是母亲陪着他一起搬砖头、担泥、筹划材料,干到半夜。
睡下三四个钟头,他又起床安排第二天的活。
我担心父亲有一天会垮下来。
然而,父亲的精力却很旺盛,脸上总是挂着笑容。
终于,屋顶的最后一片瓦也盖上了。
(10)接着开始造高台阶。
(11)那天早上父亲天没亮就起了床,我听着父亲的脚步声很轻地走进院子里去。
我起来时,父亲已在新屋门口踩黄泥。
黄泥是用来砌缝的,这种黏性很强的黄泥掺上一些石灰水豆浆水,砌出的缝连铁老鼠也钻不开。
那时已经是深秋,露水很大,雾也很大,父亲浮在雾里。
父亲头发上像是飘了一层细雨,每一根细发都艰难地挑着一颗乃至数颗小水珠,随着父亲踏黄泥的节奏一起一伏。
晃破了便滚到额头上,额头上一会儿就滚满了黄豆大的露珠。
(12)看着他佝偻的背影,我发现,父亲老了。
糟糕的是,父亲却没有觉得自己老,他仍然和我们一起去撬老屋门口那三块青石板,父亲边撬边和泥水匠争论那石板到底多重。
泥水匠说大约有三百五十斤吧,父亲说不到三百斤。
我亲眼看到父亲在用手去托青石板时腰闪了一下。
我就不让他抬,他坚持要抬。
抬的时候,他的一只手按着腰。
(13)三块青石板作为新台阶的基石被砌进去了。
(14)新台阶砌好了,九级,正好比老台阶高出两倍。
新台阶很气派,全部用水泥抹的面,泥瓦匠也很用心,面抹得很光。
(15)于是,我们的家就搬进新屋里去。
(16)有一天,父亲挑了一担水回来,噔噔噔,很轻松地跨上了三级台阶,到第四级时,他的脚抬得很高,仿佛是在跨一道门槛,踩下去的时候像是被什么东西硌了一硌,他停顿了一下才提起后脚。
那根很老的毛竹扁担受了震动,便“嘎叽”地惨叫了一声,父亲身子晃一晃,水便泼了一些在台阶上。
我连忙去抢父亲的担子,他却很粗暴地一把推开我:不要你凑热闹,我连一担水都挑不动吗!我只好让在一边,看父亲把水挑进厨房里去。
厨房里又传出一声扁担沉重的叫声,我和母亲都惊呆了……,但我们都尽力保持平静。
等父亲从厨房出来,他那张古铜色的脸很像一块青石板。
(17)这以后,我就不敢再让父亲挑水了。
父亲闲着没什么事可干,觉得很烦燥。
他也不愿找别人聊天,又很少跨出家门。
偶尔出去一趟,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
(18)我就陪父亲在台阶上坐着,他那颗很倔的头颅埋在膝盖里半晌都没动,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
(19)好久之后,父亲又像问自己又像是问我:我这人怎么了?(20)怎么了?老了呀!父亲为我们为这个家操劳了一辈子,他一生的事业就是建造了这幢具有九级台阶的新屋并养育我们兄弟姐妹长大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