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班级:09广告2班姓名:石智慧学号:2009532023 浅析二战后日本经济崛起的原因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日本战后经济从崩溃到繁荣发展,逐步实现经济现代化的历程。
阐述了经济发展客观原因、主观原因和诸多作用因素。
这不仅为加速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也在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起到了借鉴作用。
论文关键词:二战后;日本经济;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发展战略
1945年8月15日,日本在侵略战争吃了败仗,宣告无条件投降。
此时的日本战前积累的财富丧失殆尽,战后经济也陷入极度混乱和疲乏的状态。
据战后复兴院调查,国家财产损失惨重,因空袭而遭到破坏的城市有119座,烧毁房屋240万户,受灾人数为880万人,直接财产损失达643.9亿日元。
日本战后的工业产量仅为战前1937年的20%,通货膨胀严重,粮食奇缺,生产几乎陷入停顿,战败的阴影笼罩在大多数国民心中。
但日本并没有因此而一蹶不振,日本抓住世界经济重心向太平洋转移的机遇,在“冷战”的背景下,结合日本国情,掀起工业化的高潮,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奇迹。
“1951年日本经济恢复到了战前水平(指1934--1936年平均水平)。
”在此基础上,“到1955年实现了全面恢复。
”商品出口额有了较大增长,国际收支也实现了平衡。
经济的超高速增长,使日本经济规模急剧扩大,国民生产总值先后超过了印度和加拿大。
到“1965年,国民生产总值为88亿美元,居美国、西德、英国、法国之后,占第五位。
此后便过关斩将,连下三城:1966年超过法国,1967年超过英国,1968年超过西德(日本为1419亿美元,西德为1322亿美元),跃升为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强国。
”战后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的诱因,是由多方面构成的,既有主观的,又有客观的。
客观原因主要是战后国际形势的演变给日本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日本在宪法中被迫放弃战争权,以后又以允许美国驻军为代价,换取美国的“保护伞”,美国对日本实施全方位的扶植的政策主要表现在:
一、对日政策的全面调整。
美国为了遏制社会主义苏联和中国,重新调整了对日政策,即从削弱日本,转为扶植日本。
美国积极制定使日本早日自主的方案,力主缓和战争赔偿,允许日本保留赖以恢复生产特别是军工生产的资设备基础。
为了使日本尽快摆脱战后的通货膨胀和粮食危机,美国于1948年12月,提出了“稳定经济九原则”,1949年2月还派底特银行董事长道奇到日本担任占领军当局的最高财政顾问,对日本经济进行整顿,制定了“道奇计划”,把“稳定经济的九原则”加以具体化。
道奇的紧缩财政措施实行后,通货膨胀被抑制住了,日本经济也稳定下来,开始向自由经济过渡。
二、侵朝战争的“特需”订货。
战后美国为了争做世界霸主,1950年6月发动了对朝鲜的侵略战争。
这场战争给日本的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日本得到了大量的“特需”收入,极大地刺激了日本经济的迅速恢复。
给日本经济注入活力,带来了国内的“消费景气”。
三、旧金山体制的构筑和建立。
1951年9月8日,签订的《日美安全保障条约》宣告了美国对日本公开占领结束,开始了美国对日本半占领状态的“旧金山体制”时期。
政治上,由于美军的“保护”使战后日本获得较为安定的国际环境和较为稳定的国内政局;经济上,日本摆脱了战时沉重的军费负担。
这样得以把资源、劳动力技术开发与科学研究的主要力量,集中于和平经济的发展。
从主观原因上分析,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诱因与日本政府制定的经济发展战略和采取的一系列成功的经济政策是分不开的。
主要体现在:一、强化凯恩斯理论,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战后日本政府推行凯恩斯理论,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加强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引导和控制,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1、加强资本主义经济的计划性。
战后初期日本政府
制定许多经济计划,如“1948-1949年两次制定了…经济复兴五年计划试行方案‟;1951年又编制…自立经济的三年计划。
‟”进一步推动经济的发展。
战后中期又在“1955年底鸠山内阁制定《经济自立五年计划》(1956-1960);1957年12月,岸信介内阁制定《新长期经济计划》(1958-1962年);1960年池田内阁时期制定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等等。
通过这些计划,避免了资本竞争中的一些盲目因素,使日本经济有了连续性发展的基础。
2、发展国有企业,到1965年,国营企业占日本全国固定资产总额的15.5%。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弥补了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某些缺陷,促使了日本经济的高度繁荣。
二、大力发展教育,重视培养人才。
1872年政府颁布了全国统一的学制,强制推行小学义务教育。
1947年又进行教育改革,将义务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初中。
到50年代中期,全国25岁以上的人口中受教育率高达94%,70年代中期又基本普及了高中教育。
政府教育经费支出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逐步上升,50~60年代在5%左右,70年代上升到6%~7%,1980年达到7.2%。
在人才结构方面,政府根据不同时期经济结构的发展变化,调整教育重点。
在经济恢复时期,为了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素质,把普及初等义务教育作为重点;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国家大力发展重化工业,就把培养中级技术人才作为教育发展的重点;70年代以后,日本产业结构从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业转向知识密集型产业,政府又把培养能自主开发新技术的高级人才和熟练运用新兴技术的中级人才作为教育的重点。
由于日本长期坚持“教育先行”的战略,为经济发展保证了人才资源。
除了以上所论述的一些客观和主观的诱因之外,还有一些不可忽视的因素如:制定“高度经济成长”政策,扩大投资规模。
推行贸易外汇的自由化计划。
扩大出口,增收外汇,加速经济发展等。
综上所述,日本政府和人民在经过二战的惨重失败并在国家满目苍夷的情况下,仅仅用了不到三十的时间就迅速崛起,成为当时继美苏之后的世界第三大工业国和经济强国。
分析其原因,既有二战后国际环境的客观原因,也有日本本国的主观原因,而且这两种原因是共同起作用的。
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对亚洲乃至整个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