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法律讲堂

法律讲堂

1、列举本学期所学通识教育讲座的5个专题的题目(每个10分)
①:杨乃武冤案;
②:科场第一案;
③:晚清刺杀第一案;
④:杨月楼奇案;
⑤:百年文字狱之苏报案。

2、叙述某个专题的具体内容,并谈谈个人的心得体会。

(不少于1500字)
(专题内容占20分,心得体会占30分)
答:晚清科场第一案
在清代,科举考试是国家最为重要的人才选拔方式,也是众多读书人跻身仕途的晋身之阶。

清朝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乡试、会试和殿试,参加各级考试的学子数以万计,但是录取的比例非常低。

这样的千军万马挤独木桥,自然会有人想在考试中做点手脚。

有人靠真才实学获得功名,也就有人靠打通关节在考试中胜出,这就是所谓的科场舞弊。

虽然历朝历代对科场舞弊的惩处都非常严厉,但也无法完全杜绝考试中贪墨作弊的行为。

清代的顺治、康熙、雍正、乾隆等朝都曾发生过科场大案。

到了清朝末年,社会动荡,吏治腐败,科举制度自身也呈现出穷途末路之相,考试中的作弊行为更为常见。

在清朝林林总总的科场案中,最值一提的是发生在咸丰八年的顺天乡试。

柏葰当时被任命为乡试的主考官,按照当时的官品,他是从一品,军机大臣,协办大学士,另外两位副主考也都是很高的官员,一个叫做朱凤标,他的官职是尚书,另一个叫做程庭贵,这个人当时是中央的最高检查机构,督察院的左副都御史,同时他还兼带着户部的侍郎。

有一个满洲叫做平龄的人,他中了举人的第七名。

而这个时候,有人就说,说这个人是个戏子怎么可以中举呢?由平龄一案,所谓的士子这样的一种违反身份引起议论,到后来他的朱墨卷不符,引出了这当中的另一个案件,就是五十个卷子不合格,这里面所牵扯到的许多的考生舞弊的具体情节。

那么由于这五十本的错卷发生,咸丰皇帝对柏葰的看法也发生了一个重大的变化,在当时颁布旨意令他革职。

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随着这五十本试卷的查核,涉嫌被收审的同考官就越来越多,在这个审理过程当中,就牵扯出了一些新的问题,其中有这样两个人,对柏俊利害攸关,一个就是柏俊的家仆叫靳祥这个人。

另外的一个人,对柏葰的一案有更大的利害关系,这就是直接参与了柏葰一案,也就是所谓疏通关节的一个同考官,这个同考官名字叫浦安,由于在审核平龄一案,和这五十本错卷的过程当中,对浦安的收审,使得他交代了与柏葰有关的一个作弊案件,那么这次作弊案件的案犯,它的最主要的一个人叫做罗鸿绎。

柏葰和其他被收审的官员一样,也被落入到了专案组的手中,开始询问,开始交待问题,而他的家人靳祥也被抓住了,在酷刑之下,靳祥就把所有他在考场当中知道的作弊情节一一招供,这样一来,加上前面浦安的招供,就坐实了柏葰的罪名,按照当
时王朝的法律《钦定科场条例》的规定,他们发现,柏葰严格地说,只能是听受嘱托,而不是交通嘱托。

也就是听受和交通这两个字眼它的意思不同,听受是说别人告诉他有这么一个事情,他没反对接受了。

交通是他主动去和别人来勾结促成此事。

刑部这些官员也很滑头,他就举了这么几个不做出刑部决定的理由,他说第一按照条文上的规定,柏葰应该是听受嘱托,而非交通嘱托,第二按照适用法律的习惯,如果法律没有明确的规定,应该看一看以往有没有最相类似的判例,可是也没找到。

第三建议前两种情况,刑部认为应该由承审此案的专案组的这些亲王大臣们,自己来决定。

结果面对刑部的这样一个意见,那么承审该案的这些亲王大臣,也就是我们说到的载垣、端华这样一些人,他们就向咸丰皇帝启奏了一个奏折,奏折里面就比照《钦定科场条例》的交通嘱托,贿买关节例,认定柏葰应该被处以斩刑。

咸丰皇帝最后终于做出了决定,也就是决定要对柏葰这个一品大员、大学士处以斩刑,把与他有关的罗鸿绎、李鹤龄、浦安三个人一同处斩。

柏葰被斩,似乎这一次科场舞弊案,也就应该结束了,但是并没有就此打住,柏葰死后不久,专案组手头上的另一个案子,正在审得如火如荼,这就是在柏葰案的审理过程当中,涉案人浦安在酷刑之下,又招出了一个重要的情节,这就是浦安最后说了这样一句话,他说他在考场里面听说,那个副主考程庭桂烧著条子的事情。

这样一来,咸丰皇帝就更为愤怒,但他得到这个奏报,马上传旨,程庭桂著即革职,入监受审,也就是跟着就进入到了这次科场舞弊案的最后的一个审理环节,也就是程庭桂接受条子一案。

咸丰皇帝谕令,程炳采被押赴刑场处斩,程庭桂改死从流(就是减死而处于流刑),实属法外之恩。

所以经过这样的一个戊午科场案,前后有平龄一案,裹挟出了五十本错卷,进而引起了对柏葰的斩杀,跟着又出现了这样五张条子,副主考被处罚的这种连续三个大案,最终才把这样一次戊午科场风波平息下来了。

那么由于对这些涉案的大员弟子,减死从流,还引起了一番非议,这个非议是起自什么呢?就是这些本来已经获得宽免的大员弟子,竟然没被处斩,改为流刑,他们仍然不死心,他们在朝中上下活动,试图按照当时法律的规定,想通过赎罪而免于流刑。

可是结果咸丰皇帝最后却同意了他们这样的一个请求,后人评价说为什么能有这样的一种不断从宽减刑的变化呢?就是因为我们前面提到的,这个时候太平天国围剿战事正紧,朝廷缺钱。

据说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咸丰皇帝最初恩遇其中的四个人,可以用赎罪来免流,此决定一出,马上就遭到了当时一个御史的反对,认为这些大员子弟本来应该严惩以儆效尤,免除死罪已经莫大的从宽,绝不可以在用赎罪折抵流刑,可是咸丰皇帝对这样的一个奏折,不予理睬,按照当时的制度,叫留中,也就是把这样的一个臣子的奏折,即不做同意,也不做不同意的批示,而留在了档案文献库里,不做任何表态的处理,那么这之后不久,一共涉案的是七个人,既然他宽免了四个,后三个人认为觉得不公,结果一直到了这一年的九月份,对后三个人也做出了给予宽免的决定,至此这样一个戊午科场案总算是结束了。

但是这个案件并没有盖棺论定。

862年,慈禧以小皇帝同治的名义就发布了一个谕旨,
谕旨的内容大致是说,柏葰的被处死虽然情罪是属实的,但是量刑还是过重的。

在这个问题上,可以就清律的刑法做一个对比,清律的死刑一般分为两等,这就是斩刑和绞刑。

按照中国传统的这种观念,斩刑是重于绞刑的,如果要是按照受刑人的痛苦程度,我们说刚好相反,其实斩刑的痛苦往往还要轻于绞刑。

绞刑并不是我们今天人们所认识的那种像上吊一样的刑法,古时候的绞刑他是把人跪在绑缚在一个柱子上,然后在他脖子上套上一个绳套,在绳套的两端分别有两个短棍,由这个刽子手把这头的短棍向相反的方向转动,就类似于你拧毛巾的那个道理,这样把这个受刑人活活绞死,这是很痛苦的。

但是在观念上,中国古人有这样一种观念,这就是死也要求得一个全尸,认为这个人被处死之后,身首异处这无论是对死者还是对他那些仍然健在的家人,都非常的不吉利,所以在观念上人们认为,斩刑重于绞刑。

这也告诉我们在评价一个古代刑罚是否是酷刑的时候,不能不关注到当时人们的那样一种世俗的观念。

按照这样的一种划分,考虑到柏葰在这样一个舞弊案当中所处的角色,和他的这种身份,完全可以既满足皇帝从重惩处舞弊这样一个政治主张,又更加与法律相吻合,而对他处以绞刑,而且完全不必把柏葰押赴菜市口行刑,所以从这样一些角度来分析,我们可以认定,柏葰被处死,如果说并没有什么不恰当的地方,但是柏葰被用斩刑押赴菜市口处死,却应该说还是重了一点。

实际上我们已经了解到,审理此案的四位大臣和亲王并不包括肃顺,所以柏葰被杀,跟这些朝廷的政争有关,但是跟肃顺并没有直接的关联。

一直到了同治的元年,我们说这一场戊午科场舞弊案,才算最终盖棺论定了,这样一个清末以来所发生的案件,它对后来的影响应该说是十分深远的,无论是从科场舞弊的背景,还是从当时清律的适用,还是对这些涉案官员的连带处罚,许多都值得我们今人来思考!
通过《法律课堂》的寓法理和个性思考于案例中,将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法律问题展现在普通百姓面前,是百姓学法,用法的指导手册。

通过回顾司法历程、认识法理内涵、普及法律知识、弘扬法制精神,提高民主法制意识。

每次看完法律讲堂,我都感触很深,心里的触动很大。

每次在看的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不仅是在课堂上听取知识,更是在感受生活。

人情冷暖在这里通过一个个真实的事例在我们面前一一呈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