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制造的利弊分析

中国制造的利弊分析

中国制造的利弊分析苟琦(西安翻译学院经济管理学院710105)摘要:近十年来,我国外贸出口大幅增长,开始在世界经济舞台上显示出国际竞争力。

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的产品遍及全球,其中玩具占世界市场的70%、自行车占60%、鞋占50%,微波炉占50%、个人电脑占2/5、电视机和空调占1/3及冰箱占20%。

我国正在重演亚洲发达国家和地区曾经走过的发展之路,即凭借低成本优势承接世界制造业的产业转移,如日本、韩国的电子产品、重型装备、汽车、造船等产业都曾在世界上获得了很大的竞争优势。

本文从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分析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优势。

关键词:我国制造业产业升级优势困境中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分析迈克尔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是从多层次和多构面的角度,分析一个国家赢得某些产业竞争优势的原因,在层次上,它包括国际、国家、产业和企业;在构面上,历史、文化、经济、科技、信息、管理等等无不涉及,其核心是所谓的“钻石体系”理论。

波特认为,一产业在某一国家内产生优势地位的原因来自下列四组关键因素:生产因素;需求状况;相关和支持产业;企业战略组织和竞争。

波特同时也认为,一国特定产业的发展及其竞争优势又受“机遇”与“政府”因素影响,“政府”因素所带给产业的影响可正可负,此点对于政府产业政策制定应有重要涵义。

下面就根据“钻石体系”理论来分析我国能在制造产业上获得的国际竞争优势。

生产因素优势从生产因素方面来看,我国具备低成本制造的要素。

首先,人力资源充足,人力成本低。

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可以源源不断地为城市提供低成本的低技术产业工人。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工人的平均收入等于美国工人的1%。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到2002年和2003年的时候,美国制造业工人的平均时薪为21.11美元,而中国只有64美分。

这跟我国长期的贫穷,特别是城乡隔绝造成大量农村劳动力滞留在农业是分不开的。

这一项是发达国家制造业难以逾越的。

同时,近几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的数量连年大幅增长,这对我国制造业的未来发展尤为重要,因为我国制造业不仅有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还要有高附加值的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

其次,我国民营经济已经完成了最初的原始积累,也吸引了大量的外资,资本资源也相对充足。

最后,我国政府自改革开放以来就重视基础设施建设,高速公路、电信设施、电力建设等在发展中国家是最先进的,这对整个经济的发展,当然也包括制造业的发展起到了最基本的支持作用。

国内需求优势从国内需求来说,我国作为具有10多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国内需求旺盛,且发展潜力巨大。

2004年中国GDP占到全球总量的4%,居世界第六;按平价购买力算,占全球总量13%,居第二位。

2001-2003年中国GDP增量占全球增量的1/3,我国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量大国。

我国正在经历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需要建设大量的基础设施。

城市人口面临人均收入跨过1000美元关口的消费升级,消费正从温饱型向享受型和发展型过渡,对房地产、汽车、数码电子等的需求旺盛,同时,随着农民收入的提高,农村对家用电器等大件产品的需求也不断增长。

我国的内需完全可以支持某些制造业的发展。

外部产业环境优势从相关和支持产业来说,它们对我国制造业的发展也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我国上游装备工业如机床等发展较快,普通机床产量居世界第一,高级的数控机床也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制造业的大宗投入品如钢材的产量居世界第一,大部分的钢材品种已经可以国内生产。

我国制造业的国内竞争已经十分激烈。

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绝大部分商品供过于求,竞争激烈,这有利于提高国内企业的生产效率,促进企业的产品创新,从而使企业更具有国际竞争力,更容易在国际竞争中取胜。

空调业总产能大大超过国内需求,价格竞争激烈,这就促使各厂家努力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同时,也不断推出新产品。

在这种市场环境的磨练下,我国的空调业已经具备了国际竞争力,2005年空调出口量将和国内需求量平分秋色。

提升我国制造业创新能力中国制造的产品凭借低成本的竞争优势风靡世界,但也应看到这些产品的附加值普遍很低,只能以低价格销售,容易引起贸易摩擦和相应国家的报复,如2005年内发生的欧盟和美国分别对我国纺织服装产品实施配额限制,土耳其对中国出口的轮胎实施贸易限制。

我国制造业不能满足于低价格竞争,必须加强创新能力,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波特认为,国家竞争优势的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即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创新驱动和财富驱动。

就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而言,正处于要素驱动阶段和投资驱动阶段,政府应采取有效的措施,鼓励创新,使我国经济尽快向创新驱动阶段过渡。

一般而言,前两个阶段具有竞争优势的是资源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但产品的附加值低,销售价格低,对国外相关产业的冲击大,容易受到贸易制裁。

目前来讲,国内企业创新的动力不足,主要原因就是国内的知识产权保护不力,假冒、模仿产品盛行,创新产品的潜在收益难以实现。

政府应该采取措施,打击假冒伪劣,同时在税收等方面对创新企业给予大力支持,这样才能在企业层面形成创新的文化和环境,从而推动产业升级,使中国的高附加值产业也具有国际竞争优势。

近段时间以来,一些西方国家针对中国部分出口产品质量问题大肆炒作,对中国制造的一些“问题产品”提出严重的质疑,刮起了妖魔化“中国制造”的冷风。

在造成经济损失的同时,“中国制造”问题更演变为一场信任危机,严重损害了中国产品的声誉和中国的国际形象。

一、“中国制造”面临的困境“中国制造”遭到国际社会质疑,在出口占国民经济重要地位的情况下,这一问题的解决刻不容缓。

然而解决这一问题又非易事,“中国制造”目前面临着诸多困境。

1、产品附加值低,核心技术缺乏在世界制造业的产业链上,中国大多数企业只处在下游。

中国制造业的加工组装在整个产业链中的附加值较低。

目前可利用的比较优势是廉价劳动力,接受的是技术或产品的转移,这决定了我们在产业链中的位置即组装和制造。

而研发或营销策略的实施是由产品转移国进行的,可以说中国制造业的大部分是一种出口加工的模式。

在中国制造的产品大多停留在加工制造的初级阶段的情形下,中国制造业将处于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困境中,而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品的核心技术则仍然被发达国家所掌控。

2、品牌观念淡薄纵观中国整个制造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较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更是屈指可数。

而且与国外跨国公司的国际品牌相比,自主品牌无论是在市场知名度还是品牌价值方面都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国际品牌的缺乏不仅会带来表面的国际地位以及直接的经济利润的下降,更会进一步使得中国制造企业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不利的位置。

国外企业赚取了丰厚的品牌溢价,而中国制造业仅仅赚到很小部分的加工费。

缺少自主品牌,主要是由于我国制造企业缺乏品牌观念。

首先,企业自身缺乏培育自主品牌的动力,自主研发投入少,急功近利。

其次,市场尚未形成有利于品牌发展的竞争环境,地方行政性垄断限制了品牌企业的发展空间,假冒伪劣产品屡禁不止,知识产权侵犯时有发生,这些都极大挫伤了企业创建自主品牌的积极性。

3、人才瓶颈问题突出发达国家技术工人中,高级工占35%以上,中级工占50%以上,初级工占15%,而我国高级工仅占4%,中级工占36%,初级工占60%。

劳动保障部门的有关调查发现,某些技能人才、高级技工在一些地区供不应求,缺乏高级技师这样的骨干技术技能人才已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共同问题。

进一步说,我们更加缺少创新型、复合型技术人才。

这样我们就很难将现有的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也难以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难以推进技术革新,从而削弱了“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

上述几点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制造”在企业核心竞争力、产品品牌战略、人才培养等方面有待加强。

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低成本作为制造优势的局面将逐渐难以维系,所以给“中国制造”一个新的定位并寻求应对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二、“中国制造”危机产生的原因1、表层原因“中国制造”危机确有自身原因,部分产品的确有质量问题。

目前中国作为贸易大国,出口产品品种较多,出口国家和地区较广,一旦质量出现问题,产生的影响不言而喻。

这些质量问题容易被某些人所利用,推波助澜,掀起风波。

“中国制造”出现问题,中国自身内部一小部分唯利是图的企业难辞其究,对此应深刻反省国内出口企业自身的不足。

另外,从国内环境来看,中国的市场经济尚处于初级阶段,国内诚信体制缺失,法律体系不健全,劳动力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更有一些生产厂商以牺牲消费者的利益为代价来千方百计地压缩成本。

总之,多种原因导致国内产品出现质量问题,而出口产品的质量问题不过是国内产品质量问题的外延。

2、深层原因中国在出口贸易过程中与西方国家的贸易摩擦屡见不鲜,中国出口遭遇的不公平对待从未停止,然而在短时间内被大量集中报道,这是极不正常的。

通过制造、夸大“中国制造”的危机,丑化中国产品的声誉,挤压“中国制造”的生存空间,实为贸易保护主义的手段。

中国商品凭借廉价劳动力和原材料的价格优势涌向国外,国外的制造商无力抵制,只有借助一些其他方式来夺回一部分市场份额,近期爆发的“中国制造”问题就是其手段之一。

另外,产品质量与安全问题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而国际社会唯独盯住“中国制造”不放,这不排除浓重的“中国威胁论”嫌疑,在政治和外交方面阻碍中国影响力向全球延伸,同时在经济方面对中国的商品进行攻击和诋毁。

“中国制造”危机无非是“中国威胁论”在经济领域的翻版。

总之,“中国制造”危机是中国出口贸易长期积累问题的集中爆发,我们应该化危机为契机,认真反思总结,解决长期困扰“中国制造”的顽症,使中国从制造大国提升为制造强国。

参考文献:[1]周其仁.中国制造业成本优势的变化.21世纪经济报道,2005.5[2]郭克莎.中国制造业发展的趋势.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2[3]陆国庆.在产业创新中迎接国际产业大转移.人民网,2003.9[4]徐康宁.全球化、地区化与中国产业的新比较优势.江海学刊,2004.8[5]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200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