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填空题1.省情是一个省的自然、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等方面历史、现状和(发展规律)的综合反映,是一个多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
2.贵州的地貌类型主要以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三种基本类型为主。
其中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
3.随唐时期,今贵州之地属黔中道,并设黔州都督府统领各州。
为了加强对该地区的统治,实行“土流并治”,表现为乌江以北实行(经制州),乌江以南实行(羁縻州),西部则接受中央王朝封号,成为(藩国)。
4.在贵州目前自治州中唯一的一个自治县是(黔南三都水族)自治县。
5.解放后贵州工业加快发展,规模不断壮大,已形成了特色鲜明的(能源原材料)工业体系,以(国防科技)工业为主体的机械电子工业体系,以(烟酒)为特色的食品工业体系和以高科技为支撑的高新技术产业体系。
6.明初,元宵唱灯、跳灯、说书、唱书等娱乐形式以及地戏、花灯舞、傩舞等扎根贵州,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屯堡文化)。
7.构建和谐贵州,就是要建设一个民主法治的、(公平正义)的、(诚信友爱)的、充满活力的、安定有序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贵州。
8.贵州省工商业联合会是贵州省委、省政府联系(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桥梁和纽带,是省政府管理(非公有制经济)的助手。
二、单项选择题1.从点上看,全省最高点是:(A)A、赫章韭菜坪B、铜仁梵净山C、威宁草海D、黎平水口河出省处2.贵州河网密度大,河流坡度陡,天然落差大,产水模数高,水能资源十分丰富。
水能蕴藏量为1874.5万千瓦,居全国(B)位。
A、5B、6C、7D、83.贵州的疆域范围基本定型是在(D)。
A、唐朝B、元朝C、明朝D、清朝4.解放后贵州三次产业结构的比例不断变化,体现了工业化加快的过程。
按三次产业结构的排序,贵州在1999年实现了(B)的历史性转变。
A、由一、二、三向三、二、一B、由二、一、三向二、三、一C、由二、三、一向三、一、二D、由二、一、三向一、三、二5.2008年贵州国民生产总值突破(B)亿元大关,比1949年增长63.33倍。
A、1000B、2000C、3000D、40006.在1915年旧金山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奖的酒和茶分别是(B)。
A、青溪酒和湄潭绿茶B、茅台酒和都匀毛尖C、湄窖酒和凤岗青茶D、董酒和余庆苦丁茶7.清朝光绪年间向朝廷上奏《请推广学校折》,建议开设算学、外语、天文、地理、格致(理、化)、制造、农、工商、矿业、时事外交等方面的课程,推行新教育的先驱者是(A)。
A、李端棻B、严修C、王阳明D、尹珍8.(B )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基本组织形式。
A、民主集中制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C、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D、“一国两制”三、多项选择题(所列答案中有一个以上为正确答案,请选出。
)1.贵州是全国四大中药材产区之一。
珍稀名贵药用植物主要有(ABC)。
A、珠子参B、三尖杉C、何首乌D、冬虫夏草2.下列属于中国工农红军在贵州活动的历史纪念胜地是(AB )。
A、黎平会议会址B、遵义会议会址C、息烽集中营旧址D、榕江红七军军部旧址3.贵州种植业中的经济作物主要以(BD)为主。
A、板栗B、油菜籽C、甘蔗D、茶叶4.国务院批准的贵州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下列有:(ABD)。
A、侗族大歌B、苗族蜡染C、茅台酒制作技艺D、彝文习俗。
5.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要解决好的“三农”问题是指(ACD )。
A、农村B、农田C、农业D、农民四、问答题1、简述贵州的气候、地貌特点对发展的特殊影响。
答:气候特点对发展的特殊影响。
从有利方面看:一是大气降水比较丰富。
二是光、热、水基本同季。
三是立体气候明显。
四是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温暖湿润。
从不利方面看:贵州大气降水虽然比较丰富,但由于山高坡陡,降水流失较快,利用十分困难。
在历史上,由于缺少水利基础设施和现代提灌工具,干旱始终是贵州农业的主要自然灾害。
地貌特点对发展的特殊影响。
从有利方面看:一是多种土地类型与多种气候型组合在一起,有利于多种生物的繁衍生长,因此,贵州的生物资源比较丰富。
二是能源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组合态势良好,开发前景广阔。
三是多种矿产资源与煤水结合、水火互济的能源优势组合在一起,形成了高能耗的原材料开发体系。
从不利方面看:一是自然生态比较脆弱。
二是可耕地资源数量少,耕地质量不高,水资源不配套。
三是崇山峻岭,河谷深切,极不利于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事业的发展。
2、请结合实际说明贵州的矿产资源优势。
组合态势良好、开发前景广阔的矿产资源。
贵州成矿地质条件好,矿产资源种类繁多,门类齐全,储量丰富,分布广泛,是著名的矿产资源大省。
截至2006年底,全省已发现矿产123种,其中有76种探明了储量,有41种保有储量排名全国前10位。
排在第1位的有汞、重晶石、化肥用砂岩、冶金用砂岩、饰面用辉绿岩、砖瓦用砂岩等;排在第2位的有磷矿石、铝土矿、稀土等。
铝土矿:贵州铝土矿质佳量大,是中国铝土矿三大产区之一。
铝土矿保有储量达4.18亿吨,居第2位。
磷矿:贵州磷矿资源十分丰富,是中国三大磷矿产区之一。
磷矿保有储量26.7亿吨,居第2位。
其中,五氧化二磷含量大于30%的富矿约占全国富磷矿总量的44%,成为华夏之冠。
分重晶石:贵州重晶石资源丰富,分布广泛,质量良好。
全省有30多个县已勘探发现重晶石,保有储量高达1.42亿吨,占全国重晶石保有储量的三分之一,居全国之冠。
黄金:贵州是全国首次发现“卡林型”、“红土型”金矿最多的省份。
保有储量为226.49吨,居全国第10位。
现年产黄金逾10万两,成为新兴的黄金生产省区。
水泥原料:贵州是中国沉积岩分布最广泛的地区,石灰岩和页岩、砂岩等水泥原料资源十分丰富,储量达16亿吨以上,而且矿石质量优良,氧化钙含量一般都大于50%,有害杂质含量低,多为一、二级品。
3、请结合实际描述贵州的能源资源优势。
煤水结合、水火电互济,优势突出的能源资源。
在水能资源方面:贵州河网密度大,河流坡度陡,天然落差大,产水模数高,水能资源十分丰富。
水能蕴藏量为1874.5万千瓦,居全国第六位,其中可开发量达1683.3万千瓦,占全国总量的4.4%。
按单位面积占有量计,每平方千米就有1069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5倍,排名全国第3位。
贵州水能资源的特点是:分布均、造价低、发力高、区位优。
在煤炭资源方面:贵州成煤地质条件好。
2006年,全省煤炭保有储量达507.28亿吨,居全国第5位,超过南方12省(区、市)煤炭资源储量的总和,素以“江南煤海”著称。
贵州除煤炭、水能资源外,还有生物能、天然气(主要是煤成气和气田成气)、铀矿等。
煤成气是一种煤源潜力巨大的能源,贵州煤成气包括聚煤气和煤层气两部分。
据初步计算,全省煤层气资源量为3.15万亿立方米,总储量居全国前列。
重点分布在六盘水、织纳、遵义三个煤田。
4、为什么说明代是贵州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明代是贵州历史上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行政省的建立。
朱元璋统一中国以后,为了保持局势的稳定,仍然用元代的行省制度,但是削弱的地方的权力,集权于中央。
(2)开发进程加快。
大兴屯田,移民实边,寓兵于农,注重发展交通。
明代在原有的基础上,对出省驿道干线加以拓宽和改造,增加驿站,是驿道有了较大的发展。
此外,在手工业和矿业方面,开设了很多局所。
在城镇建设和文化方面也有了较大的发展。
(3)社会关系发生了重大的变革。
原有的生产关系被打破。
地主经济飞速发展。
(4)大规模的进行改土设流贵州原先是土司统治区。
从永乐十一年起,便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改土设流。
后来又不断的扩大流官的统治区域。
5、简述贵州“三大教案”在全国的历史影响。
答: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贵州成为法国的传教区,教会和外国传教士以征服者的姿态自居,藐视官府,欺压百姓,霸占田土,唆使不良分子挑起事端,激起了贵州人民一连串的“反洋教”斗争,先后发生了震惊全国的“青岩教案”、“开州教案”和“遵义教案”。
青岩教案不仅是贵州历史上的第一次教案,也是全国“反洋教”斗争的先声。
在其影响下出现了四川的酉阳教案和安徽的安庆教案等。
虽然“三大教案”最终因清政府的无能而遭查办,但它震惊了全国,也使贵州的社会产生了极大的震动,对唤醒各族人民反帝反封建的觉悟起到了重要作用。
6、请说明中国工农红军在贵州活动的重要作用。
答: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先后有6支红军在贵州活动。
从1930年邓小平、张云逸率领的红七军进入荔波、黎平县境开始,贺龙、关向应、任弼时、肖克、王震等率红军队伍在贵州转战南北,建立革命根据地和区、乡苏维埃政权,成为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途地,召开了黎平会议、遵义会议,在毛泽东等人的指挥下,挺进黔北、川南、滇东北,回师黔北,四渡赤水,南下息烽,威逼贵阳,并胜利实现战略大转移,建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
中国工农红军在贵州活动历时6年之久,先后攻克32座县城,纵横驰骋于全省五分之四的地方,震撼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播下了革命火种。
红军在转战贵州期间,宣传北上抗日、反蒋抗日统一战线等主张,对团结贵州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开展抗日救亡运动起到了重要作用。
7、结合实际说明“三线建设”对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答:“三线建设”改变了贵州的产业结构:在贵州建成了航天、航空、电子三大国防科技工业基地,形成了煤电结合、水火电互济的能源工业体系和以有色金属、冶金、化工、建筑材料为主的原材料工业基础,使贵州的工业化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三线建设”极大地改善了贵州的交通通信条件:在交通运输方面,川黔、贵昆、湘黔3条铁路干线和一些省内支线、厂矿专用线相继建成通车,4条铁路干线在贵阳成“十”字型交汇,使贵阳成为西南地区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极大地改变了贵州交通闭塞的面貌和贵州在全国整体发展中的地位。
在邮电通信方面,建成了一级干线微波通信系统,开通了贵阳至铜仁、兴义十二路载波长途电话,邮运车辆及其他通信设施有较大增加和改善。
“三线建设”改变了贵州的生产力布局:“三线建设”以贵阳为中心沿铁路干线展开,逐步形成了六盘水、遵义(原县级市,今红花岗区)、安顺(原县级市,今西秀区)、都匀、凯里等一批新兴工业城市和若干工矿集镇,从而加速了贵州城市化进程。
“三线建设”极大地增强了贵州的科技实力:由于一部分科研单位、教学单位和一大批工业企业迁入贵州,给贵州带来了大批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较为先进的科研、生产设备,使贵州的科学技术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
但“三线建设”是在“文化大革命”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受到干扰、破坏和“左”的思想的影响;为了争时间、抢速度,许多项目仓促上马,不按基本建设程序办事,造成了很大浪费和损失。
加上高度集权、“条块”分割体制的影响,“三线建设”形成的基础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