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禹州中药

禹州中药

禹州中药材一、中药材资源禹境药材资源蕴藏量大,品种齐全。

全国大部分药材在禹均有分布。

元代以前,境内药材资源缺乏系统的资料记载。

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钧州志》载境内时有大宗药材45种。

清顺治八年(1651年),《禹州志》载境内时有大宗药材56种。

1957年,许昌地区及禹县医药、卫生、农业等部门相继对境内蕴藏药材进行了四次全面普查。

至1987年,普查面积达12万公顷(180万亩),占境内总面积的85%,查明动植物及矿物类药材1084种,隶属9门209科。

其中:植物类药材780种,动物类药材283种,矿物类药材21种,147种药材列入国家重点普查品种,占40.5%。

禹境药材蕴藏总量为1200万公斤,其中植物类548万公斤,动物类110万公斤,矿物类632万公斤。

禹粮石、青礞石、寒水石蕴藏量均在100万公斤以上,禹白芷蕴藏量在30万公斤以上。

古有“药不过禹州不香”之说,如今禹州多数区域已调整种植结构,大面积种植药材,千亩以上的种植园区已达八处。

1990年以后,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禹州市逐步加大中药材种植的比例,根据市场需求又适时引种了一批药材新品种,至2005年,境内药材资源及蕴藏在河南省及全国均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成为保有品种多样化的药材资源及种植基地。

二、中药材生产禹境药材生产历史悠久,道地药材种类较多。

史料记载:早在宋代仁宗年间,阳翟古城寺以东即有南星、白芷、菊花、薏米等种植。

至元代,阳翟紫金里盛产白菊、白芷、南星、薏米、防风、荆芥、罂粟、杜仲、紫苏、薄荷、山药、百合、牛蒡子等药材。

明清时期,种植药材品种计有56种之多。

1956年,禹县公私合营国药总店从北京万仁堂引进梅花鹿4头,建成河南省第一家药用动物养殖场,率先开展药用动物的饲养与研究。

1962年始,境内开展了药材引种、试种及野生变家种、家养工作,中央、省、许昌地区等各级政府及行政部门先后投入资金,扶持禹县的中药材生产。

1969~1978年,禹县药材生产部门先后派出药材专业技术人员深入西部、北部山区及东北部丘陵和冲积平原乡镇,协助当地生产大队建立了200多个药材生产点。

20世纪80年代,药材生产部门在境内发展全虫、土元等养殖专业户63户、各类药材种植户360户。

其中古城乡钟楼村1983年药材种植收入127万元,人均收入667元。

1999年,禹州市委、市政府把中药材生产列入农业四大振兴工程,提出“集中联片、规模种植、主攻平原、发展山区、优质高效”的发展思路,并成立中药材种植领导小组,使中药材种植面积发展到0.2万公顷(3万亩)。

2000年,禹州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0.333万公顷(5万亩),2001年2月,禹州市“白芷规范化种植技术研究与示范”被列入河南省重大科研项目,并设立专项资金予以扶持。

同年,药材种植面积达到0.53万公顷(8万亩),年产量11420吨。

2002年,中共禹州市委九届八次全会确立中药材作为主导产业的地位,在政府机构改革中增设中药材生产办公室,作为市政府主管中药材生产的职能部门,提出集中联片,规模种植,以道地药材为重点,以GAP基地建设为目标,力争到“十五”末建成40万亩中药材生产基地的发展规划。

截至2005年底,禹州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2万公顷(30万亩),并涌现出中药材种植专业村和专业乡,基本形成了中药材GAP生产基地。

同时,部分药材除满足市场外,还通过香港转销新加坡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三、药材加工炮制禹境药材加工源远流长、品种繁多、技艺高超,在全国享有相当高的声誉。

早在唐代,药王孙思邈长期旅居阳翟行医采药,著就对后世有较大影响的《千金方》。

明代周定王朱木肃到嵩山之阳的钧州考察,采集标本,于1406年撰写《救荒本草》,书中所载对剧毒植物处理上,采用的吸附分离技术,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

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名店药堂赵隆太加工炮制的“九蒸九制大熟地”被选送至德国柏林举办的“万国医药博览会”上参展,之后成为清宫贡品。

新中国建立后,禹县药材加工业经过公私合营,逐步向规模化、标准化发展。

1956年2月,组建公私合营禹县制药厂,是建国初期全省五大制药企业之一。

饮誉四方的“九天阿胶”,其制作工艺始创于清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历经刘家四代,工艺精湛、品味良佳,曾被列为清廷贡品,1956年3月正式批准生产,1985年被国家医药管理局命名为“部优产品”。

“杨永先眼药”经杨家五代秘传,疗效甚佳,投产后市场销量经久不衰。

1980年,禹县制药厂保留品种“保光清凉散”和“九天阿胶”两个处方被载入《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

20世纪80年代,禹县中成药生产和饮片加工业得到了不断地发展和壮大。

禹州市制药厂生产的9个剂型,60多个品种,年均产值4000万元以上,其中:阿胶补血膏、中风回春片、活血壮筋丹、桑菊感冒片连年被评为“省优产品”。

1984年以后,随着中药材市场的恢复,禹县民间药材加工业逐渐复苏,传统的加工技艺不断被广大药农、药工所掌握,并被继续发扬光大,涌现出了李永顺等一批药材加工专业人才,对河南省的药材传统加工炮制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禹州市中药饮片厂严守药典,遵古炮制,饮片质量常年处于领先水平,1985年在全省中药饮片质量评比中名列第一,同年被国家医药管理局命名为“全国饮片质量先进单位”。

1986年,中国药材公司投资71万元,河南省药材公司投资45万元,禹县自筹10万元,对原有厂房、设备进行技术改造,从洗、切、烘到成品包装建立一条龙流水生产线,加工品种达30多个,远销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

2005年,禹州的中药材加工业形成了“药王”,“金地”两大龙头、伴以众多的药行、药工、药铺等开展的加工炮制,使禹州药业加工以传统工艺、遵古炮制、诚信经营的新形象融入市场经济的大潮中。

四、药材贸易唐代,阳翟药市出现萌芽,元代已有药材市场的雏形,在明代即成为全国性药材集散地,清乾隆年间达到巅峰。

每年设春、秋、冬三个会期,“内而全国二十二省,外越西洋、南洋,东极高丽,北际库伦,皆舟车节转而至”。

时有大小药店2000余家,成为全国著名的药材集散地。

长期的药材交易,形成药商之间的相互竞争,逐渐产生了以经营类别或区域性质为基础的行帮组织。

自清康熙年间始,他们相继建成山西会馆、十三帮会馆、怀帮会馆、江西会馆等。

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禹县有药行81家,药店200家,药棚91家,药铺23家,丸散铺7家,从业人员6185人。

1942年,抗日战争战局暂稳,商路渐通,交易恢复,“禹县药店种类庞杂,交易亦大异其趋,计分药行、药棚、洋货棚、山货棚、药庄、丸散店,合计150余家。

其交易数量虽远不如往年,但洪山庙街一带每日车水马龙,熙熙攘攘,大为可观。

”1944年4月,日军占领禹县,用伪钞大批收购药材,大部分药材门店被迫关闭,与外省交往中断,市场萧条,濒临覆灭。

当时禹县尚有药行199户,资本245万块银元。

新中国建立后,禹县药材贸易得到快速发展。

1957年3月,中国药材公司河南省禹县公司建立,具体负责境内药材产销、信息提供和技术指导,并在18个乡镇分批建立10个医药批零部,形成独立的医药供应网络,形成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药业贸易框架。

禹县国有医药商业经过“八五”期间的不断完善,规模经营、品类齐全的产销体系已经形成。

1996~2000年,禹州市医药商业累计完成商品销售总额1.34亿元,较“八五”净增7295万元。

禹县中药材市场于1984年恢复交易,1985年,恢复药材交流会,1987年底在城内菜园街南部重建专用药市,1990年10月1日正式投入使用。

至1993年,共举办八届药交会,成交额达5.6亿元。

1996年9月10日,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卫生部等组织验收合格,禹州市中药材市场被定为国家级中药材专业市场。

到1999年,禹州药材经营商户已增至245家,从业人员5000人,注册资金143万元;同时,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参与市场经营,仅利用农闲跑“单帮”的就有10000多人。

2000年,中医药被列入禹州市支柱产业之一,中药生产及药材贸易规模进一步扩大。

2002年,市委、市政府投资并向社会招商共2亿元,建成了一座占地20公顷(300亩)的中药材专业市场——中华药城。

当年5月举办了中国禹州药材交易大会。

2004年,禹州市开始举办药王孙思邈国际医药文化节暨药材交易大会,进一步拓展了药材贸易的渠道,日本、韩国、德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客商不断至禹,禹州药材贸易已达海外10多个国家和地区,至2005年末,禹州市已连续举办国际性药材交易大会4届,年成交额达10亿元。

五、中医药文化禹境中医药文化根基深厚,传播久远。

在华夏文明早期,就是“神农尝百草”、“伏羲创九针”、“伊尹制汤液”的实践区域;黄帝亦在禹境之崆峒山寻仙问道,教民疗治百病。

南北朝及唐代为医药文化始发期,南朝宋阳翟人褚澄著《医论十篇》,开禹境先人医学著述之先河,在中国医学界亦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唐朝初年,药王孙思邈长期隐居嵩山,在嵩山之阳的阳翟悬壶问诊、行医采药,先后撰写了《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两部医学巨著,对中医药及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及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到宋代,形成了以古城寺以东为代表的道地药材种植区域,完成了从亦官亦民的医药文化到社会化系统的医药文化的过渡。

明清时期,禹境之中医药文化达到历史顶峰。

明太祖洪武年间,朱元璋诏令全国药商汇集钧州,钧州成为全国性中药材集散地。

之后,周定王朱木肃长期在嵩山之阳考察药用植物,著就《救荒本草》传世,被美国著名科学家萨顿称为中世纪最伟大的医学著作。

元末明初至清代,禹境先后出现了3名太医和14名在国内有影响具有医学专著的名医,其著述流传全国乃至海外,完成了从博采众长的区域医药文化与世界医药文化的交流与融汇。

新中国建立后,禹州药材集散地的功能被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商品调拨所取代。

1984年,禹州药材市场恢复运行;1996年,禹州药市被国家一部二局确定为国家级中药材专业市场。

至2003年末,境内有2万公顷(30万亩)药材基地种植,10万药农、药工生产加工,500多家药行行销,已形成门类齐全,功能完备,自主创新,协调发展的医药文化体系,完成了从传统医药文化到实现医药文化的社会、经济价值的跨越。

特别是自2004年始,药王孙思邈国际医药文化节、中医药论坛,与中国禹州中药材交易大会举办,使得禹州中药文化再度走出国门,惠及海内外人民,传统医药文化与现代中医药文化有机融合,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禹境中医中药传说甚多,神农氏从随州历山到阳翟尝百草,孙思邈在禹州采药得道,药王一针救两命,坐虎针龙,灵药救公主等妇孺皆知,药联、药歌、药谜等广为流传,医药文化已融入到人们的生产生活之中。

中药材市场的形成及长期繁荣,使药商行帮及会馆成为禹境医药文化的一大特色,建于禹州城内的药王祠、山西会馆、怀帮会馆、十三帮会馆、江西会馆等成为禹州中药业及中医药文化兴旺昌盛的见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