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测量技术》课程标准
1.课程的性质
本课程是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其教学目标是在具备了工程测量技术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使用工程测量相关仪器完成道路桥梁工程设计、施工中工程测量的能力,以及运用国家现行规范、规程、标准解决道路桥梁工程测量技术相关问题的能力,加强对工程测量技术实践应用的探讨,促进学生处理实际工程施工测量问题能力的提高。
本专业学生应达到测量员职业资格证书中相关技术考证的基本要求。
2.课程内容选择思路
2.1 由学校专任教师、行业和企业专家合作选择课程内容。
2.2 变学科型课程体系为任务引领型课程体系,紧紧围绕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来选择课程内容。
2.3 变知识学科本位为职业能力本位,从“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出发,设定课程能力培养目标。
2.4 变书本知识的传授为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工作项目”为主线,创设工作情境,结合职业技能证书考证,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2.5 构建模块化课程内容
本课程以道路桥梁工程技术类专业学生的就业为导向,根据行业专家对道路桥梁工程技术类专业所涵盖的岗位群进行的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同时遵循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认知规律,紧密结合职业资格证书中相关考核要求,确定本课程的工作模块和课程内容。
为了充分体现任务引领、项目导向的课程思想,本课程按照工程测量技术的基本顺序按测量工作的认知、地面点位的确定、小区域控制测量、地面点的测绘技术、地面点的测设技术、道路中线测量技术、道路纵、横断面测量技术等七方面进行课程内容安排。
整个课程内容的知识介绍以够用为度,操作技能力求熟练。
3.课程目标
通过任务引领型的项目活动,使学生具备道路桥梁施工测量的技能和相关理论知识,在掌握地面点位的确定、小区域控制测量、地面点的测绘技术、地面点的测设技术、道路中线测量技术、道路纵、横断面测量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其他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能够承担施工一线的中线测量、纵断面测量、横断面测量以及公路、桥梁、隧道施工阶段的施工放样测量等工作任务。
同时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善于沟通和合作的品质、吃苦耐劳和客观科学的职业精神,为发展职业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3.1能描述地面点位的确定要素、测量工作的程序与基本原则;
3.2会操作使用水准仪、光学经纬仪、全站仪、钢尺、GPS、罗盘仪等常用
测绘仪器;
3.3能进行水准测量、角度测量、距离丈量及直线定向等各项基本测量工作
和测量数据的误差分析和处理;
3.4能操作使用传统测量仪器或全站仪完成导线测量并进行成果处理;
3.5能操作使用传统测量仪器或全站仪进行地形测量;
3.6能操作使用传统测量仪器或全站仪进行公路中线测量、纵断面测量、横
断面测量,能绘制纵、横断面图;
3.7能操作使用GPS进行控制测量和使用GPSRTK放样平面点位;
3.8能描述处理误差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并能对测量成果进行误差分析与精
度评定。
4.课程内容和要求
5.1教材编写
1)教材应依据本课程标准编写,充分体现任务引领、项目导向课程的设计思想。
2)教材应将本专业职业活动,分解成若干典型的工作项目,按完成工作项目的需要和岗位操作规程,结合职业技能证书考证组织教材内容。
要通过自行编制工程项目的
施工测量方案、观看施工测量的录像、工地现场参观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评价,引入必须的理论知识,增加实践实操内容,强调理论在实践过程中的应用。
3)教材应图文并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道路桥涵工程施工的认识和理解。
教材表达必须精炼、准确、科学。
4)教材内容应体现先进性、通用性、实用性,要将本专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及时地纳入教材,使教材更贴近本专业的发展和实际需要。
5)教材中的活动设计的内容要具体,并具有可操作性。
5.2教学方法
1)在教学过程中,应立足于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采用项目教学,以工作任务引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
2)本课程教学的关键是“教、学、练、做”一体化,应选用典型的公路工程建设施工过程组织与各生产要素管理为载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示范和学生分组讨论、训练互动,学生提问与教师解答、指导有机结合,让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会进行常规工程测量项目的组织实施设计编制、现场实施的组织管理工作。
3)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工作情境,同时应加大实践实操的容量,要紧密结合职业技能证书的考证,加强考证的实操项目的训练,在实践实操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4)在教学过程中,要应用多媒体、投影等教学资源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熟悉工地现场的施工过程及控制要点。
5)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本专业领域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发展趋势,贴近工地现场。
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发展的空间,努力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创新精神和职业能力。
6)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提升职业素养,提高职业道德。
5.3教学评价
1)改革传统的学生评价手段和方法,采用阶段评价、过程性评价与目标评价相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评价模式。
2)关注评价的多元性,结合课堂提问、学生作业、平时测验、课间实训、技能竞赛及考试情况,综合评价学生成绩。
3)应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对在学习和应用上有创新的学生应予特别鼓励,全面综合评价学生能力。
4)本课程的总评成绩=平时成绩+实训成绩+期末考试成绩。
其中平时成绩占20%,实训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50%。
5.4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应用
1)注重课程资源和现代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有利于创设形象生动的工作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同时,建立多媒体课程资源的数据库,努力实现跨学校多媒体资源的共享,扩大课程资源的交互空间,以提高课程资源利用效率。
2)积极开发和利用网络课程资源,充分利用诸如电子书籍、电子期刊、数据库、数字图书馆、教育网站和电子论坛等网上信息资源,使教学从单一媒体向多种媒体转变;教学活动从信息的单向传递向双向交换转变;学生单独学习向合作学习转变。
3)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资源,充分利用本行业典型的生产企业的资源,进行产学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实践“工学”交替,满足学生的实习实训,同时为学生的就业创造机会。
4)建立本专业开放实训中心,使之具备现场教学、实验实训、职业技能证书考证
的功能,实现教学与实训合一、教学与培训合一、教学与考证合一,满足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
5)建立一支适应本专业稳定的、开放性的、具有丰富实践施工经验的兼职教师队伍,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合一、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合一、课堂教学与工地现场教学合一的功能要求。
5.5教学设施与实训环境
校内应有“工程测量技术课程多媒体教室”、“测量实训中心和测量综合实训基地”。
工程测量技术课程教学及实训基地结构见下图。
6.其它说明
1)本标准适用于高中毕业三年制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
2)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技能课程,因此课堂讲授应与实践操作密切相结合,辅以课间测量实训,加强辅导。
课程结束后再安排3周的测量综合实训。
为保证教学效果,课间测量实训应尽量做到每组以4人为宜,最多不超过6人。
3)测量综合实训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测量知识、技能进行地形图测绘和使用全站仪、GPS等进行工程测量的能力。
具体教学目标要求:知道地形图测绘的外业与内业组织工作,会进行导线测量的选点、测角、量边、测高程等外业观测和内业计算,会进行地形图的测绘、拼接与整饰工作;会使用全站仪、GPS等进行控制测量、施工放线等,通过高程测量、角度测量、距离测量、地形图测绘和全站仪、GPS等先进仪器的使用等的全过程训练,使学生提高使用测绘仪器的操作能力、测量计算能力、绘图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工作作风和团队精神,为以后学生参加工作打好最基本的测量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