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特点分析前言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不仅关系到国家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同时也关系到中小企业板长远发展,培育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陕西省的情况来看,在了解了当地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背景和基本情况之后,我们感受到当地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具有的一些优势和特点,如:“产品的科技含量较高、产品的潜在市场前景广阔、自主创新能力强以及处于产业链高端”等等。
但是,进一步调查了解发现,当地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又明显地表现出因外界的支持力度不够和内部的发展动力不足等多重原因造成的“发育不良”现象。
这种现象如不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可能导致一部分拥有自主技术创新项目、有成长潜质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在接近资本市场现行上市标准途中发生夭折或者丧失发展机会。
为此,我们试图对此现象进行分析,探寻其成因及对策。
由于有关部门提供的基础资料不足和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等条件的制约,我们仅以国家级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以下简称“高新区”)部分成长型高新技术企业(以下简称“高新企业”)为重点,采取调查问卷和实地走访等方式进行了调查,样本的数量与有关数据的准确性及其对结论的支持在某些方面难免有所欠缺,但本文触及的现象、成因及结论仍具有参考意义。
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背景和概况1.雄厚的科技资源依托虽然处于内陆不发达地区,但在科研院校(所)强大的研发和智力支持,以及原“三线”建设留下来的人才和高校人力资源的推动下,陕西省高新企业近年来发展迅速,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仅在西安,就有国立高等院校37所,研究生培养单位52个,在校大学生和研究生25万多人,博士后流动站77个;还有民办高等院校67所。
同时,西安有市级以上科研机构672家,国家重点实验室55个,专业技术人员40多万,每年产生3000多项科技成果,综合科技实力仅次于北京和上海,居全国第3位。
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雄厚的科技资源依托是陕西省高新企业发展的基础所在。
2.政府的扶持政策措施陕西省政府和高新区管委会一直重视对高新企业的扶持,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具体解决高新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困难。
西安高新区内高新企业除享受国家对高新区内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外,还享受西安高新区制订的涉及金融、土地、风险投资、人才引进等多个方面约二十几项优惠措施。
西安市建立了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为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活动提供资金支持。
同时,引导和鼓励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择优购买当地高新技术及其设备和产品;对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实行增值税零税率政策;对国内没有的先进技术和设备的进口实行税收扶持政策。
目前,高新区已经营造出鼓励技术创新和高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良好的政策环境和产业环境。
3.高新技术产业及高新企业发展情况自上个世纪90年代初以来,陕西省紧紧依托于当地科技人才资源优势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经过近10年的发展,已形成“六区十园”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而西安高新区就是这个开发带的龙头。
作为全国依靠本地资源创办新型中小企业数量最多的高新区之一,截至2004年底,西安高新区如今有7000多家企业在这里创业发展,并且以每年1000家的速度增加;现区内已经拥有各类科技人员21万人,累计转化科技成果5300多项,居全国高新区前列,列入国家发改委的高技术示范项目、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的项目均居全国高新区之首;1991-2004年高新企业发展情况:从高新区成立到2004年底,高新区共累计认定高新企业约1700家,期间累计数量增长图如下:高新区同时对高新企业进行严格的动态复核管理,截止2004年底,共取消约700 家高新企业资格,现有获得高新技术认定资格的企业992家。
高新企业股改情况:在高新区992家高新企业中,已进行股份制改造的股份公司仅为51家,占5%;有限公司941家,占95%。
4、高新企业规模情况高新企业规模情况:高新企业平均注册资本约为1300万元,在992家高新企业中,中小型高新企业居多。
其中,注册资本500万以下的高新企业有692家,约占70%。
详细资本规模分布情况如下图:高新企业职业人数情况:平均人数约90人。
从分布来看,50人以下的企业较多,有650家,约占高新企业总数的66%。
具体情况见下图:高新技术企业的特点及问题1.科技含量较高陕西省高新技术资源及科技人才充裕,在国家及高新区相关优惠政策的扶持下,很多高新技术成果迅速实现了产业化,这使得高新企业技术研发有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和依托,产品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
据权威统计,区内高新企业历年承担国家及省市火炬计划、重点新产品计划数量情况名列全国高新区前列,具体情况见附件二(历年科技项目认证情况一览表)。
另外,从市场对高新技术成果的认可来看,根据高新区的统计,区内科技成果交易额近年来呈指数上升态势。
这些统计结果说明,当地高新企业的科技项目不仅科技含量较高,而且已经得到市场的高度认同。
“政策引导,科技在先”是省内高新企业的突出特点。
2.国力关联度高从当地高新企业主营业务的产业链位置及产品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以及产品对整个国家经济效率、能源消耗和环境保护的作用和贡献来看,当地高新企业的发展与国家的整体竞争力具有较高的关联。
当地高新企业的产业分布大多集中在产业链高端行业,主要包括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环保和新材料等领域,各产业所占比例如下图:从当地高新企业产品性能和用途来看,很多高新企业的产品可用于下游产业在提高生产效率、节能环保和降低成本等方面的技术改造;一些产品可以用于航天航空、军事和军工装备。
另外,从这些企业的技术取得、生产和工艺过程来看,已形成了较深厚的科研和工艺积淀,具有较高的行业进入壁垒和独立的自主科技创新能力。
这些高新企业的发展关系到整个国家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经济效率的提高和资源消耗的降低,关系到国家的综合竞争力。
3.产品的潜在市场前景广阔当地高新企业从事的产品和项目都具有很强的用户针对性和广阔的潜在市场。
从市场前景来看,多数产品具有较强的功能替代和成本降低作用,下游市场广阔,并且,部分产品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已占据了相当的份额。
在我们调查的企业中,不少企业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在15%以上,有些较好的企业国内市场占有率在30%以上。
4.“发育不良”现象根据调查问卷和实地走访,以及高新区提供的有关资料,发现当地高新企业普遍存在以下问题:①规模较小。
如前图二和图三所示,高新区内注册资本500万以下或职工人数50人以下的高新企业分别占区内全部高新企业的70%和66%。
②盈利不高。
根据我们回收的调查表的统计情况,多数企业销售净利润率在5%左右,低于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平均水平,这与陕西高新技术企业拥有的国内前列的科技资源和科技成果很不相称。
③缺乏大型的骨干龙头高新企业,产品整体的市场占有率低。
截止目前,由高新区培育成长并在国内A股市场上市的高新企业无一家。
④品牌认知度不高。
据我们统计,70%以上的高新企业成立于2000年以后,这些企业的社会知名度、市场认知度以及社会信誉不高,国际及国内知名品牌极少。
⑤夭折率高。
据高新区提供的资料,高新企业夭折率约为40%。
⑥增长缓慢。
从高新企业净资产和盈利增长情况来看,净资产及利润的增长普遍偏低,与高新企业应该具有的高成长性极不匹配。
整体上看,当地高新企业的上述情况表现出一种值得关注的“发育不良”现象。
高新技术企业“发育不良”的要因分析1.“融资难”与“推介难”高新企业产品必须面对高新技术更新换代快、潜在市场变化快等特殊竞争环境,其高风险和高收益等特点决定了企业资金需求的时效性非常强,企业能否及时获得所需资金成为影响其发展的关键因素。
根据调查,当地高新企业存在的“融资渠道狭窄”、“融资方式单一”、“融资成本高”等等融资难的情况成为制约高新企业发展的“瓶颈”。
在接受问卷调查的企业中,63%以上的被调查企业认为,缺乏资金是企业发展的瓶颈所在,91%的企业资金来源主要还是靠股东投入和内部积累,并且融资金额较小。
另据地方政府有关统计,从2001年到2004年,当地科技企业所获得的国家科研经费、地方财政投入科研经费和引导银行科技贷款的资金支持年增长率不足10%,情况与高新企业的规模增长很不匹配。
上述问题说明:外部环境对高新企业成长提供的资金“营养”支持严重不足。
受融资环境的影响,一些高新企业出现了“有订单,无资金投入扩大再生产”问题,如,西安中扬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的订单生产率只有30%。
再如,某高新企业由于缺乏资金,只好准备向外资让出控股股权以便拿到发展资金,后来胡锦涛总书记在考察这个企业时说:“要扶持中小企业的自主科技创新能力,国家不缺这个钱”,使企业迅速得到了发展资金,取得了长足发展。
针对上述“融资难”问题,我们做了进一步的了解。
结果发现,除“融资难”的表面如是原因:①高新企业涉及高风险产业,获得投资者认可较难;②高新企业的价值大多体现在技术、专利、人力资本等无形资产上,缺少不动产等抵押资产;③当地风险投资业刚刚起步存在并且因”退出难”不能满足高新企业发展需要等等之外,其背后,“推介难”已经成为“融资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问卷调查显示,“企业无力承担科技项目的推介成本”和“企业缺乏科技项目推介渠道”是企业认为遭遇“融资难”的首要原因。
虽然,与“融资难”相比“推介难”尚未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但无论是问卷的结果还是我们走访的感觉,“推介难”严重地影响了高新企业的成长,应该引起有关方面的关注。
2. “三条软肋”———制约企业发展的内部因素当地高新企业普遍存在与其产品科技含量、企业发展计划、产品市场空间等成长要求不相匹配的“内虚”现象:内部管理体制不够健全,没有有效利用薪酬和激励机制,“家族式”管理色彩浓厚,企业核心领导人素质不高,企业决策缺乏科学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不够完善,员工缺乏安全感,难以吸引留住人才等等问题普遍存在。
而在诸多影响企业发展的内部因素中,有三个突出的方面值得注意。
按影响的严重程度排序,接受问卷调查企业的80%认为:缺乏人才、市场营销能力以及企业文化是其中最主要的三个因素,其中企业管理层和领导人素质排在制约企业发展内部因素的首位。
此结论与我们实地走访了解的情况相吻合。
“人才、营销能力、企业文化”三方面的因素,已成为制约高新企业快速健康成长的“三条软肋”,导致高新企业发展的内部动力不足。
3.地缘劣势陕西省地处相对边远、封闭的西部,在资源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但是,对于一部分高新企业来讲,由于产品的原材料、使用客户、产品配套等相关企业大多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在企业供、产、销环节中出现了供、销“两头在外”的现象,这使得不少企业在稍具规模以后,为了降低成本、快速提高竞争力,有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部分或全部向东部沿海地区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