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卷 第4期 潍坊教育学院学报 V ol.19N o.4 2006年 第4期 JOURNA L OF WEIFANG E DUCATIONA L CO LLEGE Dec.2006论青少年亚文化与学校道德教育谢胜文(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湖南长沙 410081) 摘要:在倡导多元化的现代社会,学校道德教育也面临着多元化选择的挑战,青少年亚文化即是多元价值观在学生身上的体现。
如何引导青少年学生正确认识其文化特征,利用校园文化的隐性功能,挖掘青少年亚文化的积极功能,成为学校德育工作者的一大课题。
关键词:青少年;亚文化;道德教育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2080(2006)04-0070-02 教育与文化息息相关。
在现代社会中,教育与文化相互包含、相互作用。
教育是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要受到文化的影响和制约,适应文化的要求。
“人类社会的文化犹如自然界的花草,可谓百花齐放,百花争艳”。
[1]西方社会常用“马赛克”(mqsaic,用不同原料镶嵌成的彩色图案)来比喻人类不同文化的丰富多彩。
人作为文化主体,创造、承载着文化,多样性的社会文化会通过学校教育中的人———即教师和青少年学生,投射到学校教育之中,因而学校道德教育不能不面对多元文化以及由此而产生的青少年亚文化问题。
一、多元文化与青少年亚文化如前所述,社会文化丰富多彩,相得益彰。
从共时性看,文化主体之间由于种族、地域、性别、年龄、家庭出身甚至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而结成不同文化群体,形成多元文化并存的局面。
“多元文化指的是人类群体之间价值规范、思想观念乃至行为方式上的差异。
”[2]在多元文化这个大背景下,学生作为社会中一个相对独立的特殊群体,他们因各自的年龄、性别、兴趣、家庭出身等因素的差异,结成了多种多样的群体文化或称亚文化,如当前流行的“星座文化”、网络文化,对“超级女生”的崇拜等。
所谓亚文化,狭义上是指价值倾向与主流文化相异但不对立的文化,广义上则还包括了反文化(价值倾向与主流文化相异并且对立)。
关于亚文化,学术界有不同定义。
“亚文化是与主流文化相对而言的,是指由特定社会群体发明、信奉和推行的一种特有的文化价值体系、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
群体和群体内成员共同认同的特有的文化意识,是构成亚文化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
”[3]加拿大文化人类学家J・鲍德里奇则认为“任何群体,凡在某些方面与社会主导性文化的价值体系不同者,都被称为亚文化。
”[4]我们可以认为,学生亚文化是与学校主流文化相异的一种文化,它所倡导的价值标准体系与行为规范与学校主流文化所倡导的是相悖的,甚至是不被认同的。
二、青少年亚文化的特征不同家庭、不同地域的青少年的团体亚文化特质并不一致,但也常常表现出一些共性。
有研究者把青少年学生群体所形成的亚文化的主要内容分为以下几大类:人际交往(师生交往、同辈群体的交往、与父母的相处),学习生活的态度(学习的行为和态度、课余生活中的乐趣)以及理想和社会感(反映社会要求的理想、逐渐增强的社会感)。
[5]概括说来,它们主要有如下一些特性:11过渡性。
青少年介于儿童和成年人之间,其文化是从儿童向成年的一种过渡性产物,也介于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之间。
它一方面表现出一些和成年人相异的价值观念的行为方式,反映出其独立性、批评性、代际距离性;另一方面,由于学生们受到学校教师和家长的教导、影响,并且由于他们的不成熟和不确定性,他们急于模仿社会上和周围生活中的成年人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以求得社会的认同,获得安全感,以期达到心理的平衡。
这意味着他们又在一定程度上认同成人的价值和行为方式。
可以说,青少年亚文化是一种过渡性的文化,是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的结合物,它兼具二者的特点。
21非正式性。
青少年亚文化是非正式形成的,它一般没有经过教师有意地组织和安排,往往是在学生的日常交往中,由于他们之间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而自发结成群体后表现出来的。
同时,它对学生的影响也是非正式、非强制的。
青少年亚文化中蕴藏着青少年群体的价值和规范,这种文化特征构成一种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处于其中的每一个青少年学生,使得学生在不知不觉之间习得了这种文化。
31平等性。
在学校教育情境中,学生会由共同的学习环境和教师的有意识地安排、组织而结成一定的群体。
这种群体一般是“官方”认可和提倡的,有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
在这种群体中,即使教师没有强调其主导地位,学生由于其年龄、社会地位等因素,也不可避免地处于被动和服从地位。
青少年学生必须服从成人(教师)的规范与要求,以成人的价值观念为导向。
也就是说,这种学校认可的正式文化群体具有不平等性。
而学生自发组成的群体则不同。
学生们之间年龄收稿日期:2006-12-01作者简介:谢胜文(1981~),女(汉族),湖南长沙人,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07 2006年第4期 谢胜文:论青少年亚文化与学校道德教育 相近,成熟程度相似,社会地位相当,并且也是自发自愿组成群体,因而他们之间地位是平等的。
在这种同伴文化群体之中,学生们能够比较自由地表达观点,展示能力,得到锻炼。
41可塑性。
青少年学生身心尚不完全成熟,其思想观念正处于不断形成和完善的时期。
来自各方面的思想观念很容易对他们产生影响。
同时青少年学生亚文化的内涵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和更新。
三、道德教育对青少年亚文化的引导青少年亚文化与学校主流文化有着明显的区别,但并非水火不容、难以沟通。
德育工作者应该对各种亚文化形式进行客观、冷静的分析,在坚持传播主流文化的同时,也不应对亚文化一概排斥,要看到其存在的合理性,分析其意义和价值,尤其要重视它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增进学生自主精神等方面的作用,进而培养学生对各种文化的分析辨别能力。
“教育的使命是多么崇高啊!它需根据每个人的传统和信仰,在充分尊重多元化的情况下,促使每个人将其思想和精神境界提高到普遍行为模式和在某种程度上超越自我的高度。
”[6]校园文化、同辈群体文化、班级文化等在使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尊重、学会合作等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和价值,而且这些文化的勃兴,对主流文化也是一种有益的补充。
因此,对于它们应该进行规范和引导,而不是排斥和禁止。
当然,对于青少年学生中的反文化现象,是应当禁止的。
首先,德育工作者要确立多元文化教育观。
面对多种亚文化的挑战,教育的首要对策就是要确立新的观念。
当今世界无疑正日益成为一个多元文化的世界,开放的教育应该充分允许并尊重各种形式的亚文化。
当然我们要首先旗帜鲜明地宣传主流文化,这是一个基本的前提;在此前提下,教育还应具有宽阔的胸怀,能够理解、容忍文化的差异和文化的多元性。
“教育不但应致力于使个人意识到他的根基,从而使他掌握有助于他确定自己在这个世界中的位置的标准,而且应致力于使他学会尊重其它文化”,“在尊重多样性的基础上了解他人”。
[7]多文化教育决不仅仅意味着把各种文化请进校园、搬上课堂,而是通过对各种文化的分析、比较与传播,养成人们的民主性格与合作意识,使学生学会宽容、学会尊重。
这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
其次,充分挖掘校园亚文化的积极意义,引导亚文化的主流方向。
“学生文化是一种不断生成和发展的生活方式,体现了学生不断濡化和涵化的历程”。
[8]在多元文化并存的形势下,学校教师应该以更开放的心态去理解和包容各种亚文化的存在,并予以必要的引导。
一方面应该提炼校园亚文化的积极意义,对于那些符合时代发展方向、有利于学生良好个性培养、健全人格塑造的校园亚文化,要大力弘扬,保持其活动空间和活动方式的多样性。
另一方面要引导校园亚文化中的主流方向,使亚文化成员自觉地选择和接受积极、向上和健康的文化内容。
道德教育必须摆脱以往带有居高临下意味的“主流文化”和“亚文化”二元思维方式,允许多种亚文化形态并存,通过多元文化的交流与碰撞,让校园成为学生探寻和孕育未来社会生存与发展智慧的场所。
再次,加强校园文化的隐性渗透功能。
学生在学校环境中会无意识地接受某种影响,隐性文化氛围有利于文化的渗透。
主流文化的传承有很多途径,我们可利用隐性文化氛围的渗透,从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和道德需求出发,建设具有较强心理暗示与行为约束作用的校园文化环境。
德国教育家洪堡曾说过:“教育必须培养人的自我决定能力,不是培养人去适应传统世界,不是首先要去传播知识和技能,而是去‘唤醒’学生的力量,培养他们自我学习的主动性、抽象的归纳力和理解力,以便使他们在目前无法预料的种种未来局势中自我作出有意义的选择。
”文化的传承也是如此。
学校教师可以运用不那么明显的隐蔽方式来传播社会主流政治观、道德观、价值观。
在校园这一独特的生活环境中,通过社团活动、俱乐部等组织形式渗透主流文化。
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和俱乐部组织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公平竞争的意识、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更能在调节非正式组织成员的心理、培养健全人格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1]王鉴.多元文化教育的世纪论争[J].贵州民族研究,2003,(1):125.[2]郑金洲.多元文化教育[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3[3]傅维利.学校教育与亚文化[J].教育评论,1997,(6):17.[4]孙银琼.学生亚文化与语文教材[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4,(5):16.[5][8]白芸.理解学生文化[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6][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5-36.On the Subculture of T een-agers and School Moral EducationX ie Shengwen(Educational Science C ollege of Hu’nan N ormal University,Changsha Hu’nan 410081) Abstract:In pluralistic m odern s ociety,m oral education is als o con fronted with multivariant alternative challenges in school.The subcul2 ture of teen-agers is to be multivariant outlook on values embodiment on students.H ow to guide the teen-agers to know the culture character2 istic correctly,make use of the function of the cam pus culture,excavate function of teen-agers subculture,is one problem of m oral education w orkers in school.K ey w ords:teen-agers;subculture;m oral education(T ranslator:M iss X ie Sheng wen)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