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交网络的使用现状
网络的普及,使得我们的沟通和生活变得更加便利,我们也越来越依赖网络。
我们的生活已经逐步网络化。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91亿,较2012年底增加2656万人。
互联网普及率为44.1%,较2012年底提升了2.0个百分点。
学生群体构成了中国网络用户的重要群体,占到了26.8%,其中大学生占到七成左右。
大学生,作为网民中的主力军,在社交网络上也是最为活跃的群体。
社交网络即社交网络服务,源自英文SNS(即Social Network Service或Social Net-working Software),主要是基于公共的网络平台,帮助人们建立、反映、以及维系社会人际关系的社会性服务网络或社会化服务网络。
目前国内社交网络平台主要有微博、微信及以人人网、开心网为典型代表的SNS网站等。
社交网络在大学生生活中占据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社交网络在塑造着大学生群体的社交模式和生活习惯,影响着大学生群体价值观和世界观。
大学生群体利用不同的社交网络工具建立并巩固自己的人际关系,分享着自己生活的点滴,浏览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发出自己独特的声音。
目前,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络主要是通过移动端,而移动端的便利性也让大学生得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
有调查显示,大学生每天都会使用社交网络,使用时长普遍在1-2个小时。
大学生在社交网络上主要活动是浏览信息,发状态和留言评论。
大学生选择社交网络的动机普遍是为了巩固已有的人际关系。
一方面,绝大部分大学生的社交网络好友都是自己身边真实存在并且认识的人,通过社交网络结交新朋友在大学生群体中较罕见。
另一方面,无论是在微博、微信还是人人网为代表的SNS网站上,关注好友动态都是大学生的首要选择。
通过了解好友,关注好友在做什么,适时地留言评论来增进与好友之间的感情。
尽管社交网络让我们具备了无限扩大交际圈的可能,但事实上,众多研究都表明大学生在虚拟世界的交往范围很大程度上与现实社交圈重叠,与身边的人如同学、朋友、家人进行网络交往的比例最高。
此外,获取信息和知识是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络的另一重要动机。
通过在微博
上关注名人微博或热门话题微博,亦或是在微信上订阅自己感兴趣的公众号,是大学生普遍利用社交网络获取信息的方式。
大学生在获取信息的同时也很积极地扮演者信息传播者的角色,人人网上转帖,微博上转发,朋友圈里分享。
获取信息的便捷性也意味着大学生能够更快速地参与一些社会热点的讨论。
近几年来,国内网民通过围观公共事件,发起社会舆论,借以声张民意,监督权力,而大学生群体对这些事情也是格外关注。
自我呈现也是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络的动机之一。
社交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自我呈现的平台。
通过管理个人主页,写状态,分享信息,大学生在社交网络上晒自己生活的点滴,晒囧事囧照,晒情绪。
一方面,自我呈现满足了大学生寻求自我认同和自由表达自我的需求。
另一方面,也有评价认为这是大学生过于浮夸,不过在寻求存在感。
积极影响:
一、促进社会化
张丽璇等学者(2011)采用了定额抽样的方法,对北京4所具有代表性的高校的500 名在读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调查显示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络主要是为了交友互动[5]。
人的社会化过程会受到周围群体及媒介的影响,当代社会互联网的影响力更是与日俱增。
大学生借助社交网络沟通联系、发布状态与日志、上传照片、发表评论等,能够使得大学生在年龄、兴趣爱好、价值观相似的群体中进行互动,推动大学生群体的社会化。
二、扩展生活空间
魏晓添(2013)[6]统计了社交网络在大学生中的普及情况,发现社交网络在大学生群体中日益壮大,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宽广与便利的交流学习平台。
通过社交网络多渠道、大容量的信息传播与共享,大学生能更加快速便捷地获取时事政治、新闻热点、娱乐社交等信息,同时参与话题互动与评论,有助于扩展大学生的生活空间。
三、满足多样的心理需求
张丽璇等学者(2011)的调查显示82%的大学生在社交网络中使用“上传照片”功能, 80%使用“发表日志”功能,72%借助社交网络来表达心情、发泄情
绪等[5]。
社交网络极大地满足了多样的心理需求。
基于社交网络的强大功能,大学生可以通过状态、日志、图片、聊天语音等方式表达自我、宣泄情感;社交网络的互动性满足了社交需求;大量的资讯信息与好友动态满足了大学生的求知与好奇心理;分享与转发功能满足了“炫耀”心理等。
四、增强幸福感
杨洋(2012)对315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社交网络的使用与幸福感成正相关[7]。
作为一种情感宣泄的方式,大学生通过社交网络与他人进行交流,认识自我,从而增强主观幸福感。
王春梅等学者(2012)[8]则指出:由于社交网络加强了人的视觉与听觉信息、弱化了人际反馈线索、减小个性害羞者压力,使得个性害羞的大学生敢于表露自我,有助于维系社交关系,提高自身幸福感。
Manago等学者(2012)[9]也认为在社交网络中,众多的好友与潜在观众不但有助于维系社交关系,也有助于获得社会支持,从而增强自我存在感与幸福感。
消极影响:
一、现实社交障碍
夏梦甜(2014)采用交往焦虑量表、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和网络成瘾量表对204名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调查表明网络成瘾与交往焦虑呈显著正相关,与社交回避及社交苦恼呈显著正相关[10]。
这说明大学生对社交网络过于依赖时,其现实社交的焦虑感增加,出现回避与苦恼的情感反应。
彭良姝等学者(2012)[11]也指出大学生习惯于通过社交网络与外界沟通,形成了网络交际圈与特定的网络表达,在现实社交中容易出现表达失灵的情况。
二、心理依赖
张丽璇等学者(2011)[5]的调查显示43%的大学生每天访问社交网站,77%的大学生表示在上课时间访问过社交网站。
有部分大学生访问社交网络频率高、时间长,不断地进行好友状态查看与朋友圈刷新,难以自控。
一段时间内未接触社交网络就会产生“与世隔绝”之感,内心十分不舒坦,对社交网络的心理依赖程度日益增高,并影响了专业学习生活。
三、价值观念影响
彭良姝等学者(2012)[11]表示:社交网络的信息特征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念。
社交网络中的信息过于繁杂,对于价值观念容易受到影响的大学生而言,错误或偏激负面的观念可能影响他们的判断力,弱化自身正确的观念和信念。
此外社交网络所关注的议题不温不火,偏重于娱乐等生活化议题,较少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分散大学生的注意力,使其与社会格局和社会实际脱轨,对大学生以后适应社会带来了障碍。
参考文献:
[1]蒋鑫. 大学生人人 SNS 社交网络使用现状调查[J]. 新经济,2013,29:28-29.
[2]郑晓娜. 大学生微信使用现状调查与分析——以全国208所高校为例[J]. 思想理论教育,2014,02:83-86.
[3]赵辰玮. 当前大学生微博使用状况调查与对策[J]. 保定学院学报,2014,01:117-121.
[4]蒋祎娜. 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站的现状以及在新浪微博中的自我呈现取向[D].华东师范大学,2012.
[5]张丽璇,王同奇.社交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及科学引导研究[J].北京教育(高教),2011,Z1:125-127.
[6]魏晓添.高校学生实用微博、社交网站及移动上网状况、影响评价及学校跟进工作的办法研究[J].金山,2012(6):125.
[7]杨洋.大学生校园SNS使用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今传媒,2012(9).
[8]王春梅,任睿,李林英.浅谈社交网络对害羞大学生亲密感的影响[J].心理教育,2012(6):62-63.
[9]Manago,Adriana M.Taylor,Tamara Greenfield,Patricia M.,Me and My 400 Friends:The Anatomy of College Students’Facebook Networks,Their Communication Patterns,and WellBeing[J].Developmental Psychology,Vol.48(2).Special Section:Interactive Media and Human Development,Mar,2012:369-380.
[10]夏梦甜,杨漫欣.大学生社交网络的使用及其对社交能力的影响[J].中国高等医学育,2014,06:9-10.
[11]彭良姝,方章东.社交网络对大学生人格和价值观的影响[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111—113+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