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小说写作技巧例谈

小小说写作技巧例谈

小小说写作技巧例谈教学参考0914 0912小小说写作技巧例谈微型小说又名小小说,超短篇小说,一分钟小说。

过去它作为短篇小说的一个品种而存在,后来的发展使它已成为例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其性质被界定为“介于边缘短篇小说和散文之间的一种边缘性的现代新兴文学体裁”。

阿·托尔斯泰认为:“小小说是训练作家最好的学校。

”(《论文学》)日本作家星新一指出:“很久以前就存在着类似超短篇小说的作品。

……但是,超短篇小说这个名字的正式出现,是源于美国。

”多数人推崇美国作家欧·亨利(1862—1910)是创始人。

他的近三百篇作品,情节生动,笔调幽默。

其中《麦琪的礼物》脍灸人口。

可以这么说,超短篇小说具有立意新颖、情节严谨、结局新奇三要素。

即在1500字以内,要概括出普通小说应具有的一切。

也可以说,微型小说是一种敏感,从一个点、一个画面、一个对比、一声赞叹、一瞬间之中,捕捉住了小说——一种智慧、一种美、一个耐人寻味的场景,一种新鲜的思想。

微型小说在写作上追求的目标是四个字:微、新、密、奇。

一、微。

指的是篇幅微小,不超过一千五百个字。

因此,构思和行文时必须注意字句的凝炼,不允许作品中有赘词冗句。

如马克·吐温的《丈夫支出帐本中的一页》。

全文只有七行字,却具有长篇小说的全部情节。

再如《三封电报》(美·佚名)伊莉薇娜的弟弟佛莱特伴着她的丈夫巴布去非洲打猎。

不久, 她在家里接获弟弟的电报“巴布猎狮身死。

———佛莱特。

”伊莉薇娜悲不自胜, 回电给弟弟“运其尸回家。

”三个星期后, 从非洲运来了一个大包裹, 里面是一个狮尸。

她又赶发了一个电报“狮收到。

弟误,请寄回巴布尸。

”很快得到了非洲的回电“无误, 巴布在狮腹内。

———佛莱特。

”(选自《世界微型小说精选简评集》)这篇小小说是一家美国杂志以3000 美元的悬奖征求“文字最简短, 情节最曲折”的故事的获得首奖的作品。

单一的情节里, 事件完整、有冲突、呈现因果联系, 这样, 事件所呈现的面貌就不是简单、重复而没有变化了。

二、新。

指的是立意新颖,风格清新。

星新一写作一分钟小说,就极力追求“新”。

他写道:“有些评论家把我的小说与美国的超短篇小说(Short-Short)混为一谈,这是不妥当的。

我是受了美国超短篇小说的影响。

但是没有完全依靠,而是发挥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技巧。

我的小说强调一个‘新’字,给读者以新题材、新知识,甚至让他们感到惊讶!”(星新一《一分钟小说选》)为此,他常常借助于童话、寓言、科幻、推理等手法,通过非现实的题材或现实题材的非现实笔法,反映他在现实生活中的独特的感觉,表现清新的主题,如他的《保修》。

当然,微型小说的立意和其它形式的小说作品一样,有时并不是一眼能看出的,有时主题并非一个,是多元化的,这都是可以的。

例如美国著名科幻作家弗里蒂克·布朗写的一篇被称为世界上最短的科学幻想小说:“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独自坐在房间里,虚这时忽然响起了敲门声……”就写得十分别致而耐人寻味。

三、密。

指的是结构严密。

微型小说的在结构上,应力求时间、场所、人物都尽可能地压缩、集中,使作品结构简练、精巧,如同微雕工艺品那样。

因此,特别要在选材、剪裁和布局上下功夫。

四、奇。

指的是结尾要新奇巧妙,出人意料。

微型小说的特点多半在于一个“奇”字。

中外作家的许多优秀作品就常在结尾处使人拍案叫绝。

如邵宝健的《永远的门》的结尾就出人意料。

例文一;虚掩着的门一天,某公司总经理叮嘱全体员工——“谁也不要走进8楼那个没挂门牌的房间”,但他没解释为什么。

在这家效益相当不错的公司里,员工都习惯了服从,大家牢牢记住了总经理的叮嘱,谁也不去8楼那个没挂门牌的房间。

一个月后,公司又招聘了一批员工,总经理对新员工又交代了一次“不要走进那个没挂门牌的房间”。

这时,有个年轻人在下面小声嘀咕了一句:“为什么?”总经理满脸严肃地答道:“不为什么。

”回到岗位上,那个年轻人还在不解地思考着总经理的吩咐,其他人便劝他只管干好自己的工作,其它的不用瞎操心,听总经理的没错。

年轻人好奇地偏要刨根问底。

众人便拿出公司的规章制度,提醒他别砸了手里让人羡慕的饭碗。

可年轻人偏偏来了犟脾气,非要走进那个房间看看。

他轻轻叩门,没有反应,再轻轻一推,虚掩的门开了。

不大的房间里只摆了一张桌子,桌子上放着一张纸牌,上面用红笔写着几个字——把纸牌送给总经理。

这时,闻知年轻人闯入了这个禁止进去的房间,又拿出一张纸牌,有人开始为他担忧,有人替他出主意,劝他赶紧把纸牌送回去。

大家同情地表示:一定替他保密,谁也不说他进入那个房间。

可年轻人却谢绝了众人的好意,乘电梯直奔15楼的总经理办公室。

当他将那个纸牌交道总经理的手中时,总经理一脸笑意地宣布了让他震惊的结果——“从现在起,你被任命为销售总经理。

”“就因为我把这个纸牌拿来了?”年轻人不解地追问。

“没错,我已经等了快半年了,相信你能胜任这份工作。

”总经理充满自信地看着年轻人。

那个年轻人果然不负厚望,把销售部的工作搞得红红火火。

事后,总经理向众人解答道:“这个年轻人不为条条框框束缚,勇于走进某些禁区,这正是富有开拓精神的成功者所具备的良好品质。

”众人恍然大悟。

点评:文章题目“虚掩着的门” 运用了双关修辞方法,它暗示着成功的机遇就在身边,关键在于如何把握。

塑造了一个敢想、敢说、敢为且富有创新精神的年轻人。

“虚掩着的门”既是实写又是虚写,虚实结合的方法使小说更富有哲理。

小说开头设立悬念,结尾出人意料,布局精心,情节紧凑,语言洗练,没有赘词冗句,人物形象鲜明。

语言意蕴深远,耐人寻味。

例文二:《最贵的捐赠》在去捐赠的路上, 不少人都沉默着, 人们提着大包小包的衣服、被子, 不说话, 脚步却在不断地加快。

5·12 , 深深刺痛了人们的心。

我拉了拉有些松掉的绳子, 叹了口气, 转头却撞上了一对母女。

母亲将一大床崭新的被子放在了地上, 低着头似乎在跟女儿说些什么。

因为好奇, 我放下了我的赠品, 凑了过去。

小女孩涨红了脸, 手指不停地摩挲着她怀里的洋娃娃, 眼泪不停地打转。

“发生了什么事?”我探头问道。

母亲抬起头, 无奈地看了我一眼“你看这孩子,明明说好要把自己最喜欢、灾区儿童最需要的东西拿来捐, 可她却只拿了一个旧得不行的洋娃娃。

”我想道“现在的孩子, 真的是⋯⋯”未等我想完, 小女孩开了口“可是, 灾区的小朋友最需要的⋯⋯我舍不得送给他们呀。

”“有什么舍不得呀?”母亲似乎生气了, “地震让他们失去了那么多, 你只是捐了一样东西, 有什么呢? 妈妈以后再给你买呀。

”“可是, 可是⋯⋯”小女孩擦着眼睛, 小脸越来越红, 小嘴撅着, 一直说不出话来。

我看不下去, 接着母亲的话说“是呀小妹妹,灾区的小朋友多可怜啊, 他们的家没有了, 甚至亲人也没有了, 而我们只是把自己身边的一些东西捐给他们罢了, 即使是你不要了的东西, 也会给他们带来莫大的帮助呀。

”谁知我刚说完, 小女孩急了, “什么不要了呀,那样东西我一直都要的! 要的!”她跺着脚, 满脸通红地说。

“要的也不行, 走, 回家拿去!”母亲喊道。

小女孩被她妈妈吓了一跳, 低声说“真的要捐那样东西吗?”母亲和我认真地点了点头。

女孩咬了一下嘴唇,抬起头来, 说道“那⋯⋯不用回家拿的, 走吧。

”到了捐赠点, 母亲把被子拿给志愿者后, 低头对小女孩说“你的东西呢?”小女孩抬头看着妈妈, 过了好久, 把妈妈拉了过去。

“叔叔,”小女孩对志愿者说,“我捐妈妈。

”全场哗然。

小女孩又一次低下头, 小声地哽咽道“地震了,好多小朋友没有了妈妈, 他们好可怜啊。

我想, 他们最需要的应该是一个妈妈呀⋯⋯”说着, 眼泪掉到地面, 溅起的灰尘形成了一朵美丽的小花。

点评:这是一篇非常感人的小小说, 其情节单一(可以用“小女孩为灾区捐赠”这样一句话来概括其核心细节) , 但却通过一步一步地营造矛盾冲突(母亲劝小女孩捐洋娃娃, 小女孩摩挲; 我误会小女孩, 小女孩急得说不出话; 母亲要小女孩回家拿, 小女孩迟疑着来到捐赠点) , 让读者在关注小女孩的捐与不捐的矛盾冲突中被深深吸引, 小小说的核心细节由此便显得异常曲折与丰富, 使小小说具有了较高的艺术性。

例文三:记忆:高考考生手术室的灯灭了。

韩医生缓步走了出来, 一位打扮新潮的女人马上迎了上去, 急切地问道“医生,这老、老⋯⋯老太太怎么样啦?”韩医生黯然地摇了摇头“如果再早送来十分钟, 也许⋯⋯”话音未落, 走廊上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 一位中年男子神情紧张, 三步并作两步冲到韩医生面前,声音嘶哑地问道“我妈怎么样了? 我妈怎么样了?”韩医生轻轻答道“老人上了年纪, 且失血过多, 我们尽力了。

”那男子一听, 足足愣了半分钟, 然后猛地抱住了头, 蹲了下去。

他双手深深地插入了头发中, 紧紧抓着自己的头。

由于极力控制着自己, 还不至于号啕大哭, 但他全身剧烈地抽动着。

韩医生正要上前安慰几句, 那女人已蹿到男人面前, 一边摇着他一边说“你妈死了, 可我们还不知道巨款存折放在什么地方, 你快想想办法, 快呀, 哭有屁用!”男人由于过度悲伤, 并没理睬女人, 女人只好又拽住韩医生, 说道“医生, 你能想出好办法吗?”韩医生用手扶了扶宽边眼镜, 看了女人一眼,又看了看男人, 说道“办法倒有。

老人刚死, 记忆尚存, 我可以进行一次记忆移植的手术, 不过接受者最好与死者有血缘关系。

”说完, 韩医生看了看那个男人。

女人一听这话, 马上喜笑颜开, 硬将仍处于悲痛中的男人拉进了手术室。

半小时后, 手术完成了。

男人脸色阴沉, 慢慢地走出了手术室。

女人迎了上去, 笑嘻嘻地问“怎么样, 知道了吗?”啪! 一个响亮的耳光打在了女人脸上, 男人停在空中的手在颤抖着, 不知是因为气愤还是这难得的勇敢。

女人正待发作, 男人先吼出了声“原来你对我妈这么刻薄! 我不在时你竟总气她老人家, 还总是以白眼相向! 妈因为我怕你, 又怕破坏我们的感情, 一直忍着没跟我说。

存折我已经知道在什么地方了, 但我决定将它捐给希望工程, 这是我妈的心愿, 你一分钱也拿不到!”说完, 男人径直地办理老人的后事去了。

女人捂着脸, 低着头跑出了医院。

韩医生站在手术室门口, 静静地看着这一切, 他什么话也没说。

点评:这篇小小说的构思可以用俗语“偷鸡不成倒蚀一把米”来概括, 其核心细节是女主人想通过记忆移植得到巨额存款, 却不料得到了一巴掌。

小小说的发展、变化与丰富都是在这个核心细节上演绎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