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一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一

4、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了解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通过学习这首诗,对诗这种体裁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精练,讲究节奏和韵律等,有较具体的体会。

3、理解诗句,了解内容。

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4、学会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乃翁,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并默写诗。

5、读短信,用诗填空。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中表达的强烈爱国情感。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教学目标:
1.能借助词典、字典正确理解字、词及诗句的意思,初步认识词语古今意义的变化,深刻领悟杜甫内心的变化,体会其一腔爱国之情。

2.诵读古诗,在品词析句中感受古诗词的艺术魅力,提高欣赏水平。

3、培养学生对古诗的亲近与热爱。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教学难点:
品词析句,提高对古诗的欣赏水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古诗。

它的作者是杜甫。

(出示杜甫像)
2.你对他有哪些了解?
出示:杜甫,字子美,唐代著名诗人,与李白齐名,人称“李杜”。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共留有诗作1400多首,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

4.今天我们要学习杜甫的一首新诗。

请一位同学来读读诗题。

题目的意思看懂了吗?有没有不理解的地方?谁来帮帮他?
闻:听到。

官军:朝廷的军队。

收:收复。

河:黄河
整个题目的意思是——听到朝廷的军队收复了黄河两岸的消息
其实,杜甫的想法跟你是一样的。

(配图)介绍:指着地图这样说:安史之乱时,叛军占领了这里:河南、河北。

而诗人也由老家洛阳流落到四川的剑外。

当唐王朝军队平定叛乱,相继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传到四川的剑外时,诗人是欣喜若狂,心中早已计划好回乡的路线,那就是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出示: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读一读这两句,想一想,哪个字能体现作者这种迫不及待地心情?(指名读)
从巴峡到巫峡,走的是水路,需要乘船从两山之间经过,所以用“穿”。

从襄阳到洛阳,走的是陆地,就用“向”。

从四川剑外到河南洛阳,至少2000里。

在作者眼中,似乎一下子就能回到老家。

这是因为?
5.把书捧起来,让我们通过朗读,来分享杜甫的“喜若狂”。

五、补充材料,读出诗境:
1.作者“喜欲狂”的原因是什么呢?蓟北被收复,诗人就那么高兴吗?让我们走进安史之乱的杜甫。

安史之乱安史之乱自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至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结束,前后达八年之久。

安指安禄山(也指安庆绪),史指史思明(也指史朝义),安史之乱是指他们起兵反对唐王朝的一次叛乱。

这次战乱,使无数的百姓无家可归,冻死饿死病死的更是数不胜数。

2.这里的几句诗,就写于“安史之乱”时期,真实的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现实。

生:入门闻号啕,幼子饿已卒(zú)。

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yāo)折。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师:刚刚进门就听到家人在号啕大哭,原来小儿子已经活活饿死。

作为父亲,我是多么惭愧。

生: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师:国破家亡,山河依旧,花开会留下惆怅的泪水,鸟鸣也被吓得心惊肉跳。

生:《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秋风卷走了杜甫茅屋顶上的几层茅草,以至于茅屋整夜漏雨,这时作者想到的却是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能叫天下所有的穷人都有容身之所。


3.读了这几句诗,你有什么感受?
4.再读读这首诗,你有什么新的收获?(被后人评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


因为安史之乱,人们颠沛流离、居无定所、食不果腹,如今,官军收复了河南河北,唐朝百姓终于有希望过上安定的生活了,诗人怎能不欣喜若狂!齐读。

7.练习背诵
六、回顾全诗,整体把握
课文学到这里,你对杜甫有什么新的认识?
杜甫一生坎坷,终不得志,却丝毫没有影响他那颗诚挚的爱国之心。

因其杰出的品质以及在诗歌创作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而被誉为“诗圣”。

“圣”在何处?最主要的就是“热爱祖国,矢志不渝;关注国事,洞察事实”——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教授对他的评价。

七、作业:
1.背诵古诗
2.搜集杜甫其他诗歌,朗读。

板书设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喜极而泣
欣喜若狂忘乎所以归心似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