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当俾斯麦在1862年9月被任命为普鲁士首相时,还没有德国。
只有说德语的政治实体散布在欧洲,是一个松散的联邦。
联邦中有两个大国,普鲁士和奥地利,还有些中等大小王国,如巴伐利亚,萨克森,以及许多小国和自由城市,所有这些被称为“第三德国”。
在1848年革命后,德国民族主义兴起,也就是说,从这个时刻开始,才开始考虑德语联邦统一问题。
当时的问题是奥地利和普鲁士哪个可以占有第三德国。
1864,1866以及1870-1871年三场战争解决了问题,普鲁士笑到最后。
除普鲁士和奥地利外,19世纪60年代欧洲还有四个大国,英法意俄。
但意大利并没对德国统一有显著影响,尽管在1866年与普鲁士作战。
意大利还是一个非常新的国家,还特别弱。
因此关键问题是奥英法俄的反应。
有趣的是,他们互相踢皮球等于是坐看普鲁士统一德国。
过程:
俾斯麦第一战是联合奥地利打丹麦(1864)。
目标是将易北河畔两个公国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这两国大部分人说德语。
在轻易击败丹麦后,分赃不均导致反目成仇,1866年普奥开战,普鲁士胜利。
1870普鲁士打败法国获得阿尔萨斯和洛林。
获得第三德国南部控制权,完成统一。
原因
政治(战略上):
1864年,欧洲大国袖手旁观并不奇怪,因为赌注很小。
不论普鲁士还是奥地利都不是特别可怕,占领目标也不是对他们来说很偏僻,也不清楚哪个最后控制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
问题是1866以及1870年。
其实英国和俄国事实上欢迎普鲁士的胜利,因为他们认为统一的德国符合他们的利益。
英俄都觉得法国是欧洲最大威胁,有个德国可以制衡法国。
英国还考虑到有个德国将有助于使俄国的注意力锁定在欧洲,远离中亚(英俄在那是竞争对手)。
而且,俄国讲德国视为制衡奥地利的力量。
不过对法国的担心仍然是主要动力。
至于法国和奥地利,他们互相看对方笑话使得俾斯麦讲其逐一击破。
1866年普奥之战,法国十分高兴,认为是坐山观虎斗。
奥地利和法国没有结成联盟也因为俾斯麦高超的外交手段。
而且奥法在1859年曾开战,阻碍了60年代关系的发展。
奥地利在1870年也担心如果站在法国一边,俄国或许会从东边攻击奥地利,而且也并没有从1866年的失败中恢复元气,所以也没有趁机背后偷袭普鲁士。
这些因素使得普鲁士笑到了最后。
经济:
这里“财富”是一个直接的综合指数,只以相关大国数据为依据,不包括小国如比利时丹麦等。
从财富情况可以看见各方实力,法国是欧洲大陆老大,这也是为什么英俄希望俾斯麦统一德国。
而普鲁士也有这个经济基础去进行统一战争。
军事
欧洲军队兵力,1862-1870
1866 以及1870,最关键的是权力如何在法,奥,普间分配。
看1866年数据,奥地利军队自然可以与普鲁士军队相匹敌。
奥地利常规军有1.25:1 的优势。
在1866年7月3日的克尼格雷茨关键战役中,27万奥军迎战28万普军。
但普军比奥军质量好。
普军使用后膛装弹步枪,奥军则是前膛装弹步枪。
普军还有优越的人员系统。
奥军的多种族构成伤害了战斗力,尽管问题不是太大。
但奥军的优势是炮兵和骑兵。
总的来说普军占有优势。
与普奥不同,法国严重依赖常备军,对动员后备军兴趣不大。
但数量上还是超出普鲁士而且法军和普鲁士在质量上相差不大。
在1866年的战争中观察到普鲁士成功动员后备军后,法国也减少了其常备军规模,组建后备军系统。
四年后法军虽然看上去有令人畏惧的后备军,但毫无效率,特别是和普鲁士相比。
虽然法军常备军较多,但普鲁士在战争开始时动员了118.3万士兵,而法国仅能动员53.087万士兵。
不过法国最终设法动员所有后备军,在战争中比普鲁士多动员了50万。
但普鲁士在质量上占优,主要因为它拥有一个强大的参谋系统,后备军也受过更好的训练。
虽然法军装备更好,但这优势被普军的后膛装火炮抵消。
按理来说,奥地利应该联合法国来抗击普鲁士,但因为奥地利和法国误算了对方。
两者都错误的认为法军能和普鲁士一样快速有效的动员后备军。
法国甚至认为普鲁士在动员后备军时会出困难。
加上前面所说的原因,奥地利最终按兵不动。
就这样,实力加上足够的运气,促成了德国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