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押题素材

高考押题素材

押题素材一、历史素材1.塞外女神王昭君适合角度(1)放飞心灵沙漫漫,驼铃声声,满目萧瑟的荒原上,沙驼追逐着夕阳,沙海何惧,朔风何惧,再大的沙尘也阻挡不住昭君的盈步,因为她的心早已没有任何惧怕和负担,心也早已迎向大漠。

因为卸下了心里的包袱,历史成就了昭君的忠浩刚烈,她的心灵也飞上了人性的至高点。

(2)牺牲精神大漠的沙石曾聆听过她对国家不舍的琴音,塞北的寒风曾见证过她对民族和谐的期盼。

她仅仅是一个女子,一个柔弱的女子,却在国家危难之际甘愿牺牲自己,在她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女性最伟大的光芒,这光芒,让所有的男儿汗颜。

她的美丽,让所有人赞美,永不凋零。

她就是王昭君。

(3)高洁品行你海棠般娇羞的容颜,你菊花般傲世的风骨,你柳絮般飘飞的沉思,你桃花般红消香断的泪痕,都在这广漠中消隐。

你的聪慧,痴迷着汉赋唐诗的韵律,怎能不如履薄冰?你的深刻,承受着岁月无痕的忧伤,怎能不形销骨立?你的清高,拒绝着蝇营狗苟的生活,怎能不心力交瘁?2.卧薪尝胆的勾践适合角度(1)深潜、积淀越王勾践,为吴王夫差所败,不惜躬身为夫差马前之卒,包羞忍耻,亲口为之尝粪,可谓用心良苦,为什么?为的是卷土重来,东山再起。

勾践归国后卧薪尝胆,与百姓同甘共苦,励精图治,经过十年的厚积,经过十年的充实与武装,勾践看到时机已成熟,终于像企鹅一样“潜到适当的深度”,便毅然竖起了雪耻复仇的大旗,披坚执锐,帅三千越甲,直捣吴都,势如破竹,摧枯拉朽,三战告捷。

十年之厚积,薄发于寥寥数日,十年之默默,致令夫差之心日见松弛,以为勾践者,不足为虑,然而一鸣之惊人,却使它兵败如山倒,回天乏术,难挽败局。

(2)立志你,勾践。

是个聪明的人,你有明确的奋斗目标,你懂得自己活着是为了什么。

因而你所有的努力,从整体上说都能围绕着一个长远的目标——复国进行。

有了这个明确的奋斗目标,就有了热情,有了积极性,有了使命感和成就感,也就产生了前进的动力。

因而你才甘于卧薪尝胆。

这真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铁甲可吞吴”。

(3)超越自我在中国历史上,越王勾践是个里程碑式的人物。

勾践作为一个战败的诸侯国君主,为了复国忍辱负重、卧薪尝胆,不惜以君主的身份屈尊服侍吴王,还进献西施,这在中国历史上开了一个先河。

就勾践的自我能力而谈,这突出表现在两个防御机制上:一是升华苦痛——在国家灭亡之际,勾践能放弃一国君主的尊贵,偕夫人和大臣前去吴国为奴,这是“化悲痛为力量”的突出表现;二是自圆其说——在每次蒙受屈辱时,勾践都能以自己特有的思维方式来加以抚平,以至于最后变得越是屈辱,越是坚强。

凭借这巨大的自我力量,勾践将自己的生活享乐和欲望降低至最低点,使夫差坚信自己确已真心臣服,最后放勾践夫妇和范蠡回国。

3.苏轼适合角度(1)对自己宽容苏轼为自己留了一道缝隙。

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苏轼一生坎坷,从“乌台诗案”开始,他被一贬再贬。

他曾哀叹过,彷徨过,接踵而至的灾难曾一度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但他最终还是给自己的心灵敞开了一道吸纳清风明月的缝隙。

面对险恶,苏轼唱出了“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面对茫茫天宇,他唱出了“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

于是他的生命中回荡着倜傥洒脱的华彩乐章。

(2)淡泊从容是那个“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寒鸦么?是那个“一蓑烟雨任平生,何妨吟啸且徐行”的行者么?是那个高唱“大江东去”的诗人么?苏轼,一个被宋神宗称赞为“才与李白同,识比李白厚”的千古大家,在遭受小人泼来的污水,遭受贬谪后,忘却了所有的失意。

他在黄州种地酿酒,“夜饮东坡醒复醉”,在黄州“倚杖听江声”,在黄州写下“大江东去”。

他总是那样的淡泊从容。

他总是将所有的痛苦失意抛之脑后,铭记着世间之美丽。

不然,何来“亲煮东坡肉”,何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旷达与豪迈(3)认识自我与他人期望对他充满希望的家人,和他共历艰难的友人,受他关爱的世人,无一不期望他能才显四方,官运亨通,济世为民。

但是,东坡知道,命运不济,仕途的黑暗之门永远容不下这样一个生性放达的苏东坡。

于是,他将功名利禄换了“竹杖芒鞋”,他在缺月挂疏桐之夜,唱“大江东去”,感“人生到处之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之淡泊,他不为“蝇头微利,蜗角虚名”触动,只愿“沧海寄余生”。

认识自我的苏东坡,从政治的窄门中从容地走出来,他虽与众人所望有悖,却让我们看穿了一个豪放、淡泊、豁达、开朗的苏大学士——一代文豪。

认识自我就是东坡的明月,照耀他走进了东去的历史的长河。

4.具有创新精神的张衡(1)创新“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他创制了世界上第一部用水力推动的“浑天仪”。

该仪器铜质球状,其上标出赤道、黄道、南极、北极、日月星辰等天文现象,并用漏壶滴出的水力,推动铜球转动,一天恰恰转一圈。

浑天仪安置在灵台的“密室”里,人们坐在密室里,便可看到“某星始见”“某星方中”“某星已没”,和实际情况完全一致。

后人在此基础上制造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钟。

具有创新精神的他创制了世界上第一台测报地震的仪器——地动仪。

地动仪用铜铸成,直径八尺,形似酒樽,中间有一根立柱,旁连八个方向的机械,外部装八条龙,龙头向下,龙口各衔铜丸;下蹲八只铜蟾蜍,仰头向上,正对龙口。

如哪里发生地震,那个方向的龙即吐出铜丸,落入蟾蜍之口,发出响声,从而便可推知“震之所在”。

“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地动仪是“世界上地震仪的鼻祖”,早于欧洲同类仪器一千七百多年。

具有创新精神的他还创制了测定风向的“候风仪”。

有人认为,《晋书•五行志》中的候风木飞鸟即为张衡所创制之“候风仪”。

以上即通常所称之“张衡三仪”。

具有创新精神的他还创制的自飞木雕,浑身粘满羽毛,在邙山上放飞,可飞十几里,故有人赞誉张衡为世界上第一架飞行器的创制者。

具有创新精神的他发明了指南车。

车上装着一个木头人,不管车子怎么转动,但木头人的手始终指向南方。

他又发明了记里鼓车。

车上放着一个鼓,鼓的两端各坐一个手持棒槌的木人,车轮转动149周,便为一里,木人出手击鼓报告。

这些都是用机械原理制成的,在1800多年前能成功地制作出这样的机械,实在是一个创举。

他还撰写了《浑天仪图注》《灵宪》等科学著作,提出“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认识到宇宙的无限性;他第一次指出月亮本身不会发光,月光是日光的反照,第一次正确解释了月食的成因;他精确地统计了当时在洛阳观察到的星数:较亮的星2 500颗,常明星124颗,叫出名字的星320颗。

这和现代天文学所统计的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用肉眼可以看到的星为2 500颗至3 000颗的数据大体相同。

他还绘制了我国第一张完备的星图。

精仪揭天地,科圣著千秋,是张衡为我们的科技启了蒙,开了光,让我们在以后的科技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坦荡。

(2)勤奋他不但天资过人,而且刻苦勤奋。

他十岁时就“通五经,贯六艺”,过目成诵。

他——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精通机械制造……张衡,中国历史上的璀璨明星。

我喜欢张衡,喜欢他骨子里的勤奋,因为这勤奋之气,让他拥有了这么多的“专利”。

(3)坚持在琐琐碎碎纷纷扰扰的官场斗争中,在灯红酒绿物欲横流的滚滚红尘里,是你,抖落一身尘土、满耳喧嚣,遁入那永远与永恒的坚持研究之中,沐浴那高雅与清凉。

你,张衡,就像一朵荷花,出淤泥而不染,不媚权贵,光明磊落,藐视名利,看重科学;他珍惜时光,自强不息,把全部身心都奉献给了祖国的科学事业。

读古人书籍,善于取其中精华,能锐意前进,在科学研究上开辟新道路。

你用文人的坚持诠释了科学的严谨,你用科学的光芒照亮了文人的情怀,温婉,严谨,机巧,一切都因你的承载而合理,喜看科技千重浪,最是坚持张圣公。

5. 历史素材(1)历史名人心中的幸福杜甫有诗云:“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是杜甫认为的幸福;“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不屈于权贵的自由自在是李白眼中的幸福;司马迁用“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诠释着自己对幸福的理解;而登上岳阳楼的范仲淹,面对滔滔洞庭,吟诵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千古名句时,他以此为幸福;“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文天祥忠君爱国的幸福;“拼将十万头颅血,誓把乾坤力挽回”是鉴湖女侠秋瑾改变积贫积弱老大帝国的幸福。

(2)换个角度人生要适时转换角度。

人生是一次长途跋涉,旅途中有无数的曲折和险阻,只想走直路的人,不会转换角度,改变方向的人,难以登上人生的至高点。

因此,适时的转换人生的角度,实为人生之必要,亦乃人生之智慧。

李白成功秘诀在哪里?就是适时地转换人生的角度,走到了人生的至高点。

换个角度看人生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当你面对磨难愁苦时,就迈动智慧的双脚走一走,换个角度,也许就“柳暗花明又一村”。

司马迁不就换个角度看人生,才完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吗?换个角度看人生是一种勇气的象征。

凭着这种勇气,文天祥唱出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坚贞;凭着这种勇气,鉴湖女侠秋瑾奏出了“拼将十万头颅血,誓把乾坤力挽回”的豪迈!(3)个性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中华民族五千年,英雄人物辈出,他们或才高八斗,或学富五车;或忠君爱国,或忧世忧民。

但他们都有一个共性:都拥有自己的个性。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是杜甫心怀天下的个性;“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是李白傲骨的个性;“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是司马迁的生死个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范仲淹的忧乐个性;“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文天祥忠君爱国的个性;“拼将十万头颅血,誓把乾坤力挽回”这是鉴湖女侠秋瑾改变积贫积弱国家的个性。

6.孔子(1)梦想孔子被后人称为大贤至圣,然而他更是一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逐梦者。

春秋战国,礼崩乐坏,道德失范,战火纷飞,天下无道。

孔子却怀着悲天悯人的仁爱之心,为恢复“礼治”而四方奔走。

为实现自己的主张,他周游列国,开馆授徒,陷于困厄而不屈,遭遇讥讽而不堕,坐尽冷板凳而不悔。

楚狂接舆的讽谏,长沮桀溺的嘲弄,墨家高人的排挤,都不曾使他动摇。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他就是这样,明知世道艰难,不可能实现自己的抱负,仍要四处游说,试图力挽逛澜于既倒。

虽在当时累累若丧家之狗,却如日月,照耀历史。

春秋战国,一个以天下为己任、敢于担当的梦,不仅是他的,也是我们的。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逐梦精神,激励着我们为理想而奋斗不懈,即使失败又有何悲?又有何悔?在失败中前行,一样能走向光明!(2)执着时间的洪流总是在不经意间漂白了年华,可是无论岁月如何更迭,孔子——一个久远、清新而又执着的儒家形象,在历史的洗涤中正焕发出愈加光亮的色泽。

三百经典从蒹葭苍苍的白露轻烟一路吟诵到了当代的繁华都市;三千弟子的古琴清唱渐渐演化为如今课堂的书声琅琅,更何况七十二贤的满腹经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