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解读文本,简简单单教语文——青年教师赛课活动总结这次校级语文赛课参与面广,用时较长,课堂与以往我们的教学相比有了很多变化,参赛的老师准备充分,专注投入,每一堂课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每一堂课的语文味十足,浓浓的语文味洋溢在课堂上,洋溢在师生的对话中,洋溢在学生的语文实践中,洋溢在每个学生的听、说、读、写中。
每一堂课也深深地感动了我:聚焦课堂,执教老师用心钻研教材,解读文本,并为之付出大量心血令我感动;老师们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听课,真诚交流令我感动。
课堂上生成精彩,亮点不断呈现。
一、亮点重视学法的指导。
在低段学生学习生字时,注重了学生对识字方法的积累,如郭晓燕老师执教的《大海》。
在中高段的阅读教学中,教师注重了阅读方法的指导,如余菡老师执教《荷塘旧事》时引导学生从写作方法上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重视情境教学。
许多老师努力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陈珠老师在指导学习词语“翅膀“时设计了这样的活动:“请你给卡纸上的小朋友画上翅膀,让他能飞到任何地方,飞到蓝天上,看到什么……”让学生的思绪尽情畅游,张兰老师的编儿歌识字让学生兴致盎然,曾妍老师在《海水》的教学中,设计把鱼儿带回家的识字游戏使课堂充满生机。
杨艳老师以美丽的雪景图把学生带进安宁祥和的瑞雪中。
重视语言文字训练。
阅读是吸收,练笔是表达,读写结合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
教师有意识地把写嵌入阅读课堂,在阅读课中习得写作方法,进行扎实的表达训练。
二、问题有人说,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纵观这16节语文课,虽然老师们对新的课程理念已经有了较深的认识,课堂教学艺术有了较大提高,但是在如何更好地落实课程理念,提高课堂效率上还有需要解决的问题。
问题一:低段、高段阅读教学究竟有何区别?低段重点是字词教学对于课文内容:了解————理解————揣摩(低)(中)(高)问题二:对教材,甚至对课文的重难点没把握准确。
品读重点词句浅尝辄止,学生没有把文字背后藏着的东西读懂。
教师在教学中放手还是不够,牵制得过多,没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够给学生真正自读自悟、思考交流的充足时间。
教师在课堂中不够灵活、很难看到精彩的课堂随机生成,对学生的指导、点拨、引领、提升等作用发挥不太理想。
朗读指导缺乏实效,好像只是为了朗读而朗读,没有达到朗读的目的。
课堂评价未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反思: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阅读教学与识字教学、作文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等都有密切的联系,因此,提高阅读教学质量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
1.深入解读教材,把握文章的共性与个性。
教材解读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如何有效解读教材却一直困扰着我们语文教师,尤其是我们的青年教师。
文本解读可分为两步:读入和读出。
读入读入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多维度深入解读教材。
从整本书入手,把握本册教材的内容和知识点;再到单元,同一主题的多角度解读;再到具体的篇章,确立具体的训练点。
针对具体的文章我们可以从四个层次来解读:读准表层意思读懂深层意蕴读出空白意义读出精妙之处这是读入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我们还需要针对具体文章解读出《课标》要求的落脚点。
对人文性、文章内容和思想情感方面,大家都解读得很深入,在本次赛课中教师们都有精彩的呈现,相对薄弱一点的是语文工具性的解读。
如《荷塘旧事》在写“月朗风清”的荷塘时,作者通过“满塘浮光跃金”“和树木在微光下形成一围黑绿”在亮和暗这两种不可调和的对比中展现自然的和谐美:“整个月牙泡恰似一弯晶莹的新月嵌在田野上”。
白天的荷塘,作者分别用了“绿光”“绿浪”“绿色”“绿叶”“粉红”“青纱”,短短的一句话中连续运用了六个表示颜色的词语,写出了色彩,构成了自然的和谐美。
《一个苹果》浅显易懂,高康群老师发现“传让苹果”这一环节对人物的描写很丰富,尤其是对“小李”这个人物作者用墨较多,后面的“分吃苹果”中又再次提到了小李。
这样,前后描写一对比,详略分明,而略写留给读者的想象空间大,也就有了仿写的空白。
因此,高老师的落脚点放在如何进行人物描写,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将品读感悟与习作运用有机地结合。
再如《散落的钞票》作者是通过场面的描写来记事的,这是很好的场面描写指导的范本。
《海水》这篇文章是用口语式的问答形式来写诗的。
潜心细读教材,我们发现即使同样是写事的文章,作者在写法上都是完全不同的。
有的侧重运用人物的对话,如《回自己的祖国去》。
有的侧重于心理描写,如《穷人》。
有的侧重于事情的过程,如《劳动的开端》。
细读教材,准确把握各种文体共性,再细读教材找出同一文体不同文章的个性特点,引导学生掌握同文体的共性,享受同文体不同文章的个性。
读出教师深入解读教材,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前提,这是我们教师的共同认识。
我们很多教师随着教学经验的增加都能达到对教材有自己独特的解读,也能很好地找准语文的训练点,但往往我们教师走进教材后却忘记走出教材。
于是在课堂上出现教师急于把自己对教材的解读告诉学生,语文课上呈现出教师给学生讲教参的痕迹。
文章赏析全面,细微处甚至是很平常很平常的一个字,一句话,一个标点都被解读得很深入。
我们不自然地走进了另一个死角——过度解读教材,舍去文章明显的训练点,走进偏、难的怪圈中寻找所谓的教学新颖点,这样做的结果是得不偿失。
其实,教材是给学生学习的,在具体的文章中我们的学生能理解到何种程度,这才是我们深入解读教材后应该反思的问题。
毕竟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得给学生他们能要、想要的,决不能强差人意。
所以有时我们可以走出教师的角色,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审视学生自学,找准学生当下的思维点,从而确定教学的起点。
让自己从文章纷繁的训练点中解脱出来,给自己一份轻松,给学生一份明晰。
2.有效落实训练点,扎实语言文字训练我们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文辞优美、意蕴深刻、是启迪学生心灵、陶冶情操的好材料。
几乎每篇文章都有不少的训练点,要把握住这个点,作为全文的突破口,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这是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机会。
但我们也要根据学生实际、年段特点和《课标》要求有目的地对文章中的语言训练点进行取舍,精心比较,仔细琢磨,根据文章特点,配合单元目标,确定本课的学习重难点,找准切入点,做到一课一“得”。
《我有一盒彩笔》教学中以“画”为切入点,随文识字,抓住词组“一条直线”为训练点,在词句训练中渗透数量词、颜色、实物的写作顺序。
《一枚金币》的教学抓住关键词“受不了”为切入点,围绕谁受不了?受不了什么?为什么受不了?这条主线加以展开,引导学生品味人物内心世界,发展学生语言,多角度思考,读写结合。
低段教学中,语言文字训练尤为重要。
我在《迷人的夏天》的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以“迷人”为切入点,将“夏天是迷人的”作为主线,并在重点段设计了三个训练。
训练1(出示鲜花)有花,有花,还有花。
师:想象一下盛开的鲜花都有哪些颜色?(生填空,填表示颜色的词)师:谁能把它们介绍给大家?我喜欢。
(大屏)所以,师指:夏天是多彩的,(生读)。
(积累表示颜色的词语)训练2老师还带来了(荷花),这是,这是,出示句子填空,用上表示颜色的词语。
荷花呀!有,有,有,还有。
(运用表示颜色的词语写话,这是语言材料的迁移)。
训练3 还可以用哪些词语表现夏天的多彩?(生说):五彩缤纷争奇斗艳等(成语积累)师:孩子们,你们用丰富的四字词语为大家展示了多彩的夏天,那感觉真美!(大屏出示)如果有朋友来……(生接读)。
真好的感觉到底是怎样的感觉?生答。
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这一句。
(在语言文字训练中渗透语感的培养。
)我想,学生在实实在在的学习过程中,才能真实掌握知识,提升能力,我们的课堂也才能有效。
为学生们创设恰当的活动,提供活动的时间,远远比我们没完没了的讲解有效得多。
3.阅读教学与口语交际相结合。
叶圣陶先生说“什么叫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言。
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
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既要进行书面语言训练,也要关注口头语言的表达,二者在课堂上相得益彰。
在本次赛课活动中,我们都很关注书面语言的训练,但口头语言的关注度相对弱了一点;关注训练点的达成强,语言表达习惯的养成弱。
简而言之就是:学生回答问题时,我们注意倾听学生的答案是否正确,很少关注学生对自己思考结果的表述方式,缺乏规范学生口语表达的意识。
从而导致我们的学生不能“能言善辩”,作文严重口语化。
同样以《迷人的夏天》为例:第三个环节,回顾全文,拓展延伸师:除了这些,夏天还是怎样的?预设:(动、植物)夏天是茂盛的,我们看到了,看到了,还看到了。
(事情)夏天是快乐的,我们可以,可以,也可以。
出示插图,学生观察,组织语言,然后全班交流。
生:夏天是快乐的,我们可以顶着荷叶在雨中奔跑,可以在梧桐树下乘凉,也可以在花丛中捉蝴蝶。
师引导:什么样的梧桐树?什么样的花丛?什么样的蝴蝶?一连串的追问令学生的语言更富生命力。
生:夏天是五彩斑斓的,我们看到了火红的郁金香,看到了金黄的向日葵,还看到了洁白的荷花。
随后,这堂课便有了一个写话练习,写写你眼中的夏天。
也因此孩子们笔下的夏天不再平淡,不再枯燥。
4.关于低段阅读教学低段阅读教学的风格非常鲜明,教学语言童趣十足。
比如,陈珠老、张兰、曾妍老师的教学语言就极富童趣,我们一听,感觉就是位低段语文老师。
王崧舟老师说课堂是有造型的,课堂是有面貌的。
课堂的造型和面貌主要通过什么来实现呢?主要通过老师的语言来实现。
所以,老师语言的造型和面貌,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课堂的造型和面貌。
我们听三位老师的课堂语言,很多话听起来很自然,但是体味起来你就会感觉到低段的特色表现得非常鲜明。
曾看过一堂低段的课,有句话就很有意思,“最有趣的故事就藏在56页,赶紧把它找出来”,你听,一个“藏”字,将低段教学语言的面貌非常传神地表达了出来。
再比如,指导写字时老师说,“把这些生字漂漂亮亮地请进田字格吧”,“请进”二字,你瞧,低段语文教师的语言风格,多么亲切,多么有趣,多么生动,多么富有童真和感染力。
站在学段的角度来说,低段的课非常重视识字和写字教学,非常重视句子的朗读,特别注意长句子朗读的节奏及内部的停顿。
在识字和写字教学中,一位老师是这样指导孩子写“串”字的:第一步,老师让孩子看那个“串”像什么。
一个说像羊肉串,行;一个说像一串葡萄,行;一个说像糖葫芦,行。
这样调动孩子的形象思维,能让他们更好地记住字形。
第二步,通过课件展示这个“串”字的甲骨文的形状、篆书的形状,原来是两个铜钱穿在一块儿,这是一种抽象的象形,有字源学的解读意义,增加了识字的文化含量。
第三步,老师范写,一边口中念念有词,一边一丝不苟地板书这个“串”字。
口中念念有词,两句话非常重要,“上面一个扁扁的口,下面一个扁扁的口,最后是一个长长的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