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品古典诗歌,悟人生精神品古典诗歌悟人生精神课堂内外中国历来被誉为“诗的国度”,诗歌文化源远流长。
生于天地间、行于百年期的历代文人墨客,以他们的智慧才情为笔,以他们的人生经历为墨,以他们对人生家国的思考探寻为纸,以他们所处的时代社会为砚,沿着时代的道路,顺着文化长河,代代吟唱,辈辈传扬。
在浩淼的古典诗歌海洋里,有千百年灿若星辰的诗人词家不同的人生志向、各异的情怀情趣和深沉的人生况味。
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共精选8首古典诗词,这些诗歌创作于不同时期,采用不同体式,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体现不同的人生精神;这些诗歌,或抒建功立业之壮志,或表归向自然之情怀,或显傲岸高洁之人格,或蕴个人家国之忧虑,或感天涯沦落之悲情,或含伤时忧国之悲慨,或伤晚景悲凉之痛苦,诗诗俱佳,词词俱美,蕴含着中华诗歌文化代代传承的基因。
单元提示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逐步掌握古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认识古诗词的当代价值,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
学习中,学生需要通过反复诵读和想象,进入到诗歌意境中感受诗词风韵的真挚美好、丰厚深远,感受诗歌独特的魅力,以丰富情感体验,丰满心灵世界,升华人格境界。
在本期杂志中,我们将一起品古典诗歌,悟人生精神,体会诗人对社会的思考与对人生的感悟,提升自身的思想修养和文化品位,并从写作的角度来进行相关的课外拓展。
01人生志向不同的诗歌,寄寓不同诗人的志向。
曹操的《短歌行》通过宴会的歌唱,运用比兴手法、引用诗句、化用典故等来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抒发了诗人渴望贤才以实现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志向。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主要运用白描的手法,描写了一幅美好动人的田园风光图,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抒发了归隐田园的喜悦之情与渴望自由之心。
下面我们以曹操的《短歌行》为例,一起来感受诗人的人生志向。
课本点击短歌行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作者简介曹操(公元155—220年),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曹操有统一天下的政治理想,重视并想方设法招揽人才,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原则。
曹操对于文学有很深的造诣,他要求文学具有“清峻”“通脱”的特点,反对两汉以来内容空虚、华而不实的文风。
曹操现存二十几首诗,全部是乐府歌辞,或写民生疾苦,或抒发统一天下之志,悲凉慷慨、刚健有力、气韵沉雄。
在曹操的倡导和影响下,形成了以他为首的“建安文学”,对后世影响很大。
写作背景曹操创作此诗的具体时间说法不一。
或说作于赤壁之战之前,即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平定北方后,亲率大军南下,直达长江,想要一举荡平孙、刘势力,进而实现一统天下之志。
大战前夕,置酒设乐,欢宴众将。
饮至半夜,忽闻鸦鹊南飞,曹操因景而作此诗。
或说作于赤壁之战之后,即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大败而归,面对战乱连年,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再加上人到暮年、功业未成,因而写下此诗。
但前者以章回小说《三国演义》为据,不可靠;后者少史据证明,亦不可取。
所以这首诗歌的写作背景尚无定论。
全诗赏析《短歌行》原属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本诗为拟乐府,全诗抒发了诗人渴望得到贤才以统一天下的宏伟志向。
开篇直言“对酒当歌”,欢宴之时,以酒助兴,引出“人生几何”之问。
接下来两句把人生比作“朝露”,慨叹人生短暂和年华易逝。
表面上来看,开篇四句的基调悲哀伤感,但是英雄的忧伤不是为了个人的享乐,而是为了时光易逝中的壮志难酬。
一个“苦”字突出了詩人在日短而道长状况下的痛苦与焦虑。
随着宴会上歌声越来越激越,诗人对百姓疾苦、国家命运的忧虑也越来越强烈,越来越焦灼难安。
此刻的摆脱之法,只有酒,但是借酒浇愁也只是暂时的。
诗人接着引用《诗经·郑风·子衿》中的成句,以女子期待所喜欢的男子来比喻自己对贤才的日夜思慕,并道出“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叙述了自己的忧思之因。
又引《诗经·小雅·鹿鸣》中的成句,描写了宴饮群贤的情景,表达了自己礼遇贤才的热忱。
这四句虽然直接借用成句,但无生硬艰涩之感,且十分恰当地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明明如月”两句,以月比人,借月抒怀。
贤才如同明月,何时可得?求贤不得,忧从心来。
“越陌度阡”四句描绘了一幅贤才奔来赴宴、欢饮畅谈的情景,充溢着诗人的喜悦激动之情。
一忧一喜,进一步表达了诗人思贤若渴的愿望。
“月明星稀”四句表面描绘乌鹊南飞绕树无依的情景,实则以此喻指贤才俊士在寻找用武之地,形象地刻画了贤士们犹豫彷徨的心态。
最后四句,诗人以周公自比,表现对贤才的渴望之心和自己的政治抱负。
结尾情调昂扬,气雄力坚,一扫前面痛苦忧思之状,表现出奋发进取的精神。
曹操的《短歌行》既有苍茫悲凉之情调,又有激昂雄迈之高格,体现了“建安诗风”慷慨悲凉的格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学习札记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古代“士”的情怀在中国古代社会,儒家提出的“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士人的影响很大。
在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影响下,每个士人几乎都以天下为己任,希望能够进入仕途,为国家效力,实现自己的安邦济世之志。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是英雄曹操平天下之壮志;“终与安社稷”“谈笑安黎元”,这是诗仙李白安邦济民之抱负;“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这是诗圣杜甫辅佐君王之愿;“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喊出了无数士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宣言;陶渊明也有着“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之志……士人大都积极干预现实,追求建功立业,欲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宏愿。
但是,在现实中并不是人人都能仕途顺利,即使是进入官场也不一定得到重用,甚至反而遭遇贬谪。
仕途处于困境之中,就是所谓的“穷”。
在“穷”境中,士人往往选择独善其身、安贫乐道。
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只求做到“玉向泥中洁,松经雪后贞”,以保持个人道德的完善。
苏轼一生中一贬再贬,在“乌台诗案”中甚至差点送了性命,但他以一种超脱旷达的心态立足于世,心灵达到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境界。
陶渊明因不愿意与黑暗政治势力同流合污,选择归隐田园,虽然生活贫困,但他安于贫困,守着自己内心的高洁。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孟子的这句名言成了无数士人立世的人生信条。
然而人的选择是很复杂的,有时外在表现和内心选择并不一定完全对应。
如姜太公江边钓鱼,并非超脱社会,而是希望“钓”到明君贤主;王安石是积极有为、从事改革的儒学政治家,但最终也归隐山林;苏轼虽接连遭贬,但他在贬谪途中仍不忘国事,在与王安石见面时,甚至当面批评王安石“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态度与观点。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前半句表达了儒家的入世精神,后半句显示出道家的出世境界。
儒家主张入世,积极投身社会,参与社会治理;道家主张出世,远离社会而独善其身,自得其乐。
对于中国知识分子来说,年轻时他们多追求为官入仕,但面对官场黑暗与仕途挫折后,或转向道家,或儒道两种思想并存,从而让他们的人格得以完善,精神得以寄托。
02人生浮沉诗中有人生,诗中有浮沉。
《琵琶行》一诗中,曾经名动京师的琵琶女,而今年老色衰,委身为贾人妇,于秋江冷月之中独守空船,梦断妆残,白居易从琵琶女的经历中,深刻感受到了人生的沉浮。
白居易本人亦如此,早年心怀天下,颇得重用,而今因触怒权贵,身处荒芜之地,独尝贬谪之苦,全诗感喟人生,令人唏嘘。
《登高》一诗,杜甫写登高所见,抒沉郁顿挫的个人之悲和家国之忧。
《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李白叙梦之因,绘梦之境,抒梦之感,表现自己不事权贵的傲岸人格与人生态度。
下面,我们就以《琵琶行》为例,看看诗人是怎样看待自己的人生浮沉的。
课本点击琵琶行(节选)白居易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畫,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作者简介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有“诗王”“诗魔”之称。
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和元稹共同倡导的新乐府运动,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为口号,提倡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诗。
其诗歌分为“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四类,与元稹并称“元白”;晚年与刘禹锡等人交游甚笃,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其代表作有《新乐府五十首》《琵琶行》《长恨歌》等,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写作背景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宰相武元衡力主对拥兵自重的藩镇割据势力用兵,惨遭节度使李师道刺杀,白居易上疏请求严缉凶手,被认为是越职言事。
又因白居易母亲看花坠井离世,加之白居易曾写“赏花”“新井”诗,被诬指为有害礼教。
以此为由,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
真实原因是白居易在此前担任左拾遗、翰林学士期间,多次向皇帝上疏言事,剖析时政,写了大量讽刺社会政治的诗歌,触怒了诸多权贵。
被贬江州成为白居易思想由“兼济天下”到“独善其身”的转折点。
被贬江州的第二年秋天,白居易于湓浦口送客,离别之际,听到舟中传出当时京都长安流行的琵琶乐曲声调,心中有所触动,于是邀弹奏者相见,快弹数曲,白居易感喟于与琵琶女相似的人生经历,写下了脍炙人口的《琵琶行》。
全诗赏析《琵琶行》是一首著名的长篇叙事诗,诗歌以变化的琵琶声勾连起琵琶女和诗人的经历,可谓同声相应,同病相怜。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开门见山交代出送别的时间、地点和主客双方,并用“瑟瑟”传达出送别的凄清之感。
“举酒欲饮无管弦”和后文“浔阳地僻无音乐”相照应,又反衬出“如听仙乐耳暂明”的热切与喜悦。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不仅仅是写琵琶女的羞涩,更是诗人在地处偏远的环境下,内心渴望听到美妙乐音的心理投射。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一个“情”字显示出琵琶女技艺之高,她把自己的感情灌注于动作与乐音中,使乐音有了情愫,有了生命。
对乐音的描写,可谓精彩绝伦,令人叫绝。
诗人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急雨”“私语”“大珠小珠”“间关莺语”“幽咽泉流”“银瓶乍破”“铁骑突出”等展示出乐音的变化,调动听觉、视觉、触觉等摹写乐音,极尽乐音急促沉重、轻柔幽细、清脆圆润、悠扬婉转、缓慢低沉、雄壮激昂、戛然而止之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