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学最优化理论

教学最优化理论

教学最优化理论
尤里·康斯坦丁诺夫·巴班斯基(1927--1987)是原苏联教育科学院副院长、院土,著名教育家、教学论专家。

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理论是巴班斯基教育活动、教育思想和成就的集中代表。

一、教学最优化的基本准则。

所谓"最优化"是指在现有的条件下,根据当时的实际可能性,按照一定的准则来衡量是最好的。

"最优的组织教学过程,应当是各个班级的每个学生在掌握教学内容方面,达到他当时实际可能达到的最高水平。

同时在可能的范围内,提高他的教育水平和发展水平。

"因此,教学过程最优化的两个基本准则是:
(1)每个学生在教养、教育和发展三方面都达到他该期内可能达到的水平;
(2)每个学生和教师都遵守归规定的课堂教学和家庭作业的时数。

二、教授最优化的八个方法。

巴班斯基指出,教学最优化要求教师教的最优化和学生学的最优化,前者更为迫切和重要,具体方法:
(1)综合规划和具体确定学生的教养、教育和发展任务;
(2)使教学内容符合教学任务,把注意力集中到主要东西上;
(3)选择最适当的课堂教学结构,即提问→学习新知→练习→巩固→家庭作业→小结的顺序;
(4)选择最合理的教学方法及手段,其中包括口述法、直观法、实践法、复现法、探索法、独立工作法、激励学生积极性的方法、检查和自我检查的方法;
(5)对学生采取区别对待的方法,采取全班形式,小组形式和个别形式;
(6)为教学创造良好的条件;
(7)选择最优的教学速度,节省教师和学生的时间;
(8)按最优的准则分析教学效果和师生的时间用量。

三、选择最优化的教学方法。

巴班斯基将教学方法分为三大类:
(1)组织学习的认知活动的方法;
(2)激励学习的认知活动的方法
(3)检查学习的认知活动的方法。

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任务、目的及学生的特点、本人的特长以及现有的教学条件来选择教学方法,对教学方法进行最优化的组合。

四、消除学生负担过重的途径。

在这巴班斯基提出了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问题,对学生的学习负担过重进行了界定,分析了学习负担过重的原因。

他认为,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就是他的心理、生理和精神潜力的总和,学习超过了这个总和就是学习负担过重。

学习负担过重与教学内容有直接联系,应区分教学内容的深度和难度。

巴班斯基强调,教学最优化的基本内容之一就是学生的学习负担的最优化。

学生学习负担最优化有赖于课堂教学方法各个成分的完善。

因此,不管是拟定授课计划,还是安排提问和讲授新课的时间,以及进行课堂教学,教师都应把重点放在讲授新教材上。

选择最优的教学结构,最优的教学内容、形式和方法,对消除学生家庭作业负担过重现象也有直接的关系,因为最优化本身正是为了节省学生的时间,并把它作为最重要的准则之一。

尤其要强调指出,语文、数学、物理等科优选必要数量的练习,对形成学生必要的技能技巧具有重大意义。

教学的技巧就在于通过一、二道练习,向学生指出解决该类习题的一般方法,并教会他们解决类似性质的其他习题的特殊算法。

消除学生学习负担过重问题,同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培养学生对学科的兴趣的方法,有着最直接的联系。

解决好这个问题,将有助于消除一部分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现象:做作业的时间一样,但疲劳可以减轻,因为,有兴趣地做一项工作,所耗精力要少得多。

消除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具体措施包括:使课堂教学各个成分不断完善;选择最优化的教学结构、教学内容、形式和方法;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造最优化的条件;促进学生的学习活动的合理化。

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理论
巴班斯基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理论主要包括以下6个方面:(I)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概念;(2)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理论基础;(3)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原则;(4)实施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程序;(5)预防和克服学生成绩不良而采取的最优化措施;(6)对优秀学生实施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途径。

该理论对
原苏联教育界有很大的影响,对中国甚至对世界教学论的发展也有一定的贡献。

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理论为什么会受到如此重视和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归纳起来,主要是因为它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创造性。

主要表现在:(1)它引入了许多新的概念,革新了教学论范畴,打破了传统教学论独树一帜的局面。

(2)它采用了唯物辩证法与系统科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方法论的突破,往往是学科发展的关键。

由于他采用了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为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方法论基础.构建了崭新的原则体系和方法体系,使该成果处处闪耀着创造性的光辉。

(3)它要求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最优化理论,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可能性、教师的具体情况和教学的条件、环境等灵活运用。

第二,科学性。

主要表现在:(1)该理论具有坚实的科学理论基础。

(2)最优化概念反映了人类实践活动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即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和人力、物力及时间与精神因素的约束下,人们总希望自己的工作效果能达到最好。

(3)重视教学教育规律的探讨和揭示。

第三,完整性。

主要表现在:(1)教育思想的系统性。

(2)强调教导过程中的教学过程和教育过程的完整性和教学过程中教养职能、教育职能和发展职能的统一性。

(3)强调教学过程中的教师的教授过程与学生的学习过程的统一性。

第四,实用性。

主要表现在:(1)最优化理论是苏联顿河--罗斯托夫地区教学教育工作先进经验的总结,是经过学校教学教育实验验证的成功理论。

它符合人类认识的一般规律,即"实践--认识--再实践- 再认识"。

因此,它具有普遍的实用性。

(2)它提出的最优化的标准,不仅有助于教师论证自己选择该条件下综合运用各种教学形式和方法、各种课堂教学结构等的最好方案,而且能够为教学教育结构的评价提供客观标准,使教学教育过程形成了一个有闭合回
路的系统,可以实行有效地控制,(3)它提供了实施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程序,可以预防和克服学生因成绩不良而出现的弊端,对优秀生实施教学教育过程提供了最优化的途径,使该理论具有可操作性,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创造了条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