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读后感《《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读后感》这是优秀的读后感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读后感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
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利用假期时间我拜读了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家巴班斯基的《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这本书,使我受益非浅。
我深深地感受到,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该书倡导的教育教学观念仍有其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初看巴班斯基在《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这本书,觉得过于理论式的叙述显得十分单调,静下心来,才发现这的确是一本好书。
从大的板块到小的细节,详尽而又实用,对我们的教育教学有着很好的指导作用。
细细想来,只有优化教育教学过程,才有可能减轻教师和学生的负担。
“优化”二字也成为现今的时尚话题,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在大力倡导“最优化”。
其实这一概念并不如我们所认为的那么富有创意,只不过在当今教改形势下,有必要让大家重新认识“优化”的重要意义和现实价值,把教育学家曾经深入研究的问题结合教学改革,让我们的教育、教学更具实效。
那么,在当今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关键是什么呢?通过阅读和反思,我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教学内容的最优化要选择最优的课堂教学内容,教师必须采取下列的行动,这些行动,综合起来,就是教学内容最优化的程序。
1、深入分析教材的内容,并判断它是否能够全面地完成该课的教学任务。
通过钻研、通读教材,如果发现必须充实教材内容,那么,教师就必须借助教学参考书和有关该学科的科普读物予以解决。
与此同时,还应使教材内容现实化:即以反映科学、技术和社会文化生活发展的最新例子、事实等,来充实教材内容。
在内容中考虑学生日常的生产环境和自然环境的特点,这是教学内容现实化的一个方面。
依靠学生周围现实中所熟悉的事实、例子,探讨和完成课上所学问题的作业,可以同时完成几项教学任务:保证教学与生活相联系,促进学生的职业定向,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掌握知识,从而保证提高既定时间内的教学效果和质量,而这正符合最优化的目的。
2、从完整选择出来的内容中找出最主要的、基本的、最本质的内容。
以便在讲解教材内容时、在练习时、甚至在下一课提问学生时,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些教学内容上。
3、进行学科间协调是课堂教学内容最优化的一个最重要的手段。
学科之间教材不协调会产生一系列的不良现象:降低教学效率,花费过多的教学时间。
还会有一些恶劣后果,一方面是教材过多重复,另一方面又很少考虑学生已经掌握相关学科的材料,依靠这些材料,本来是可以简化教学,加速获得所期望的成果。
在解释某些概念时,学科之间不能协调一致,有碍于学生掌握这些概念,使他们不能理解不同学科应用一些概念的特点。
4、按照可能规定给该课时的.教学时间来安排教学(一节课或几节课)的内容,教师必须确定新授教学内容的每一部分所需时间,如果发现,讲授参与性和例证性材料的时间不够,那就从中选出最必要的内容进行讲解,其余的内容可以留给学生自学。
二、教学方法的最优化选择对一节课来说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这是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核心部分之一。
但是,这种选择却有很大困难,许多教师往往按照“各种方法都用”、“平均使用”的办法来使用教学方法,或者主要采用“流行”的方法,这都不利于方法的最优组合。
要掌握选择教学方法的方法,必须明确地认识到教学方法的多样性,能有效地运用其中的每种方法。
(近年来,随着教育技术手段的不断改进,特别是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使得我们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和精彩。
作为一名教师,要善于选择和适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配合运用各种方法。
运用多种多样的方法,能为学生认知能力的顺利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当然,在多样化方面应该适度,以免使教学成为不断变换活动形式的万花筒,从而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教师切不可机械地搬用各种方法,而应根据具体情况,适当选择和使用。
)巴班斯基在书中对教学方法的最优化有着详细的论述。
他仔细地分析了每种教学方法的优点和缺点。
并明确提出:“某种方法对某些情况来说是成功的,有效的,但对另一些情况,另一些专题,另一些学习形式来说,则可能根本不可行。
教师应当很好地认识每种教学方法的性能和优点”。
这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提供了直接的指导。
书中,巴班斯基从不同角度对这些教学方法进行分类。
我很喜欢其中一个分类方式,就是把组织学习认知活动的方法分为两种,即:问题探索法和复现法。
问题探索法有助于有理解地、独立地掌握知识。
复现法保证学生迅速而牢固地识记教材信息,形成技能和技巧。
而这两个方法其实就是“接受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三、教学过程的最优化课堂教学的最优化不仅取决于教学方法,而且取决于教学的组织形式。
优秀的教师善于把全班的、小组的和个别的教学形式有机结合起来。
教学的阵地不仅是在课堂,也可以是在户外,可根据需要,组织学生到工厂参观、到乡村去郊游、去实践,等等。
教师真正的技巧是在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所具有的禀赋和才干。
纯朴的作风、机敏的手法、有分寸的情感等,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
巴班斯基理论中的“最优”一词是具有特定内涵的,它不等于“理想的”,也不同于“最好的”。
“最优”是指在具体条件制约下所能取得的最大成果,也是指学生和教师在一定场合下所具有的全部可能性。
最优化是相对一定条件而言的,在这些条件下是最优的,在另一些条件下未必是最优的。
教学过程最优化不是一种特殊的教学方法或教学手段,而是科学地指导教学、合理地组织教学过程的方法论原则;是教师依据教学任务、教学规律、教学原则等对教学过程作出的一种目的性非常明确的安排,以保证教学过程在规定的时间内发挥从一定标准看来是最优的作用,获得可能的最大效果。
巴班斯基的最优化理论充分体现了辩证法的灵魂——对具体事物进行具体分析。
从这一意义上说,一刀切是被严格否定的,我们不能要求学生在同样的时间内完成同样的练习、达到同样的准确率,更不能以用样的标准去要求和评价他们,这对孩子来说是不公平的。
我们做教师的首先要有这样的认识,才有可能实现教育的最优化。
四、关心节省教师的时间我认为巴班斯基教学最优化理论的最大特点在于他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提高教师工作效率节省教师工作时间和精力。
他提出:“教学论应当以教师的标准工作量为根据,要考虑到班级的实际人数已达饱和状态,以及他们整天整周都必须积极开展工作等情况。
”“教学最优化就是要使教师摆脱某些十分普遍的,不合情理的时间消耗”。
巴班斯基这一提法确立了他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科学性,成为容易被教师接受、容易在教学实践中推行的教学理论。
细细阅读这本书,你会发现里面蕴含着我们似乎熟悉却又容易忽视的为人师的道理和诀窍。
巴班斯基甚至把教学生如何阅读,如何提高阅读的速度的问题都阐述得一清二楚。
而这些,正是我们平常所不重视,现在想来又十分必要的东西。
面对这样的精华之作,让我们捧起它,静下心来,细细品味,于“枯燥”中,你也许会收获很多……2、爱的教育读后感500字读《爱的教育》后感今天,妈妈送给我一本书,名叫《爱的教育》。
我一拿到它,便迫不及待地读了起来。
这本书写的是一个意大利四年级小学生安利柯所写的日记,讲述了他一年的成长经历。
在《爱的教育》中,作者通过一个温馨字眼‘’爱‘’,把所有的故事巧妙地连起来,给我们讲述了人世间种种爱的形式:纯真的同学之爱;温馨的亲子之爱;浓浓的师生情;对祖国的诚挚的爱。
书的每一个故事都感人肺腑、发人深思。
故事《帕多瓦爱国少年》中的意大利男孩,宁可自已处于饥寒交迫,瀕临死亡,也不愿意接受诽谤自已祖国的人的救济。
我被他对祖国深沉的爱所感动。
故事《雪球》中的卡洛菲用球砸伤了老人的眼睛,他从最初的不敢认错到最后鼓起勇气向老人赔礼。
我被他勇于承担责任所打动。
故事《少少笔耕》中的朱利奥晚上牺牲自已的睡眠时间偷偷的帮父亲做抄写工作,自已的成绩下降了被父亲误解他也照样坚持不懈。
我被他体谅父亲,关心双亲所折服……最触动我的是安利柯的父亲写给他的一封信《感恩》。
在信中父亲告诉安利柯,老师是最值得我们尊敬的。
我们应该尊敬老师,爱戴老师。
信中有一句话,让我难以忘记,那就是“老师把一生的精力,聪明和才智全部无私地奉献给了孩子们,是为孩子做出一切的人。
是开发你智慧的人。
”是啊,老师是辛勤的园丁,每天都在哺育着我们。
指引着我们走向正确的道路。
让我深深觉得“尊师”和“孝父母”一样,是每个人必有的基本道德。
读一本好书能够给我们增添许多知识,让我们感悟很多道理。
希望像《爱的教育》这样的好书越来越多,也希望读这类好书的读者越来越多!3、《小学教育教学理论》的读后感通过对《小学教育教学理论》一书的学习,我感到受益极深,现在我对其中有关教学媒体的一节,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教学媒体能使教学对象生动形象,给学生以更大的思维空间。
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也变得生动起来,运用教学媒体,多感官、多渠道参与信息的加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媒体不仅给教学过程增添了色彩,更为学习效果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我从中懂得了教学媒体的重要性,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更好的驾驭。
现代的素质教育观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发展每一位学生。
课堂教学中也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一个学生的学生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教学媒体的选择也应遵循这一点,不同的学生应该拥有属于他们的最适合的媒体。
作为一个从事一线教学的教师,我觉得自己特别有体会,记得在以前当学生的时候,那时候的老师上立体几何,每讲到一个概念、定理,数学老师总会提到木匠师傅……从有些同学困惑的表情中,更从他们课后的埋怨中我能体会到,无论老师说得如何生动,总不如把现实的工具拿进课堂来得具体、形象、生动。
那时我就在想,要是以后我做了一名教师,我会把木匠工具搬进课堂,让空间想象力贫乏的学生在实物的演示下,静与动的实践过程中豁然开朗。
现在我已经踏上了教师岗位的时候,在课堂上对曾经我们视之为神话的木匠却只字不提,更不用说搬工具了,这就是选择教学媒体的可能性和针对性。
通过制作各种模型和多媒体课件,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体化,便成了我的奋斗目标。
板书和投影也是教学媒体中很重要的一环,通过板书和投影,把教学内容一一呈现给学生,有助于学生更好的了解与体会。
老师讲授的东西,刚开始最容易忘,而好的板书教学内容可给学生留下痕迹,有些逻辑性很强的概念原理是需要时间细细品味的,尤其是对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特别需要板书来帮助他们思考,在课后慢慢消化。
这就对老师的板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老师要事先设计好板书,板书不但要简明扼要,更要想好需要保留和无须保留的部分,做到合理利用。
并且老师的板书需要艺术的美感,也要清晰自然,给学生们好的视觉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