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
(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可以继续传播);
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
2、真空不能传声;注太空中没有空气月球上没有空气
3、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
4、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
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V固>V液>V气
15℃额的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在同一种介质中,一般是温度高时声速快。
三、回声
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距障碍物至少17 m
2、回声的应用:测量距离(车到山,海深,冰川到船的距离);
声音传播路程:S=v* t,距离L= S /2(由题的条件判断是否除以2)
3、百米赛跑时,计时员听到枪声跟看到发令枪冒烟哪个准确?
4、骨传导: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传给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形成听觉(贝多芬耳聋后听音乐)
5、双耳效应: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因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可由此判断声源的方向(听见立体声);
第二节声音的特性
一、声音的三要素(或说特性):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通常说的声音的粗细。
决定因素是频率,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Hz。
)
2、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通常指声音的大小。
决定因素:(1)振幅: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强(大);
(2)与声源的距离:听者距发声体越远,响度越弱(小);
3、音色或音品:(1)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
(2)不同的物体的音调、响度有可能相同,但音色却一定不同;(辨别是什么物体发出的声音,靠音色)
注意:音调、响度、音色三者互不影响,彼此独立;
音调响度音色
物理意义指声音的高低(声音
的粗细)声音的强弱(声音的
大小)
声音的特色、品质
决定因素音调由发声体的振动
频率决定,不同的发
声体可以通过调整发
声频率来发出相同频
率的声音响度由发声体的振幅
和距发声体的远近决
定
决定音色的重要因素
是发声体的材料、结
构,当发声体的材料
和内部结构改变时,
音色也会随之变化
相应关系频率高,则音调高
频率低,则音调低振幅大,则响度大
振幅小,则响度小
不同发声体,发出声
音的音色不同
相关联系音调与响度毫无关系,是根本不同的两个特性。
音调高的声音,响度不一定大;响度大的声音,音调不一定高。
二、人的听力范围20Hz——20000Hz,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低于20Hz叫次声波;低于20 Hz(次声波)或者高于20000Hz(超声波)或没有介质都不能听见声音;有声音物体一定在振动,但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猫的听力范围60—65000Hz ,狗的听力范围15—50000Hz,海豚<150000Hz;
动物的听觉范围和人不同,大象靠次声波交流,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要产生次声波;
三、乐音和乐器
1、打击乐器:鼓皮绷得越紧,振动越快,音调越高;打击力量越大,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2、弦乐器:弦长、粗、松,音调低;弦短、细、紧,音调高。
3、管乐器:长的空气柱产生低音,短的空气柱产生高音。
4、男生音带长且厚,振动频率低,音调低;儿童女生音带短而薄,振动频率快,音调高
应用:暖水瓶灌水时,水位越高,空气柱越短,音调越高。
第三节声音的利用
一、传递信息(医生查病时的听诊器获取病人病情,B超,超声探伤,次声检测自然灾害,回声定位,利用声纳系统探知海洋的深度、探测鱼群,利用回声测距离,雷声预示着雨的到来等等)
二、传递能量(清洗钟表等精细仪器,超声波除结石,飞机场旁边的玻璃被碎)
次声波来源:地震、火山爆发、海啸、核爆炸、导弹发射,特点:传播距离远
超声波来源:海豚、蝙蝠等动物特点:方向性好、穿透力强
第四节噪音的危害和控制
一、噪声
1、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噪声;
2、从环保角度上讲,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
3、乐音: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有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
4、噪声等级:表示声音强弱的单位是分贝。
符号dB,超过90dB会损害健康;0dB 指人耳刚好能听见的声音;保护听力<90dB ,保证工作、学习<70dB,30—40dB 较理想的安静环境,休息、睡眠<50dB。
5、控制噪声:(1)在声源处减弱(防止噪声产生:安装消声器);
(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阻断噪声的传播:植树、隔音墙)
(3)在人耳处减弱(防止噪声进入耳朵:戴耳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