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2005-07-11; 修订日期:2006-01-23基金项目:高等学校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学位作者专项资金资助项目 (N o .200059); 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科研奖励计划”资金资助项目作者简介:赵 晖(1980-),男(汉族),湖南人,现在读北京中医药大学医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医证候规范化研究工作.脂溢性脱发的研究现状赵 晖,陈家旭(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13)摘要:脂溢性脱发是皮肤科的常见病,多发病。
根据相关文献,从辨证分型,病因病机,治疗方法,诊断和疗效标准等方面对脂溢性脱发进行综述。
认为目前研究存在中医辨证分型复杂,临床辨证无统一标准;临床疗效在生发方面未有明显突破,机理研究的报道极其缺乏等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的思路及今后研究方向。
关键词:脂溢性脱发; 文献; 辨证分型; 治疗方法; 诊断标准; 疗效标准中图分类号:R 758.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805(2006)04-0497-03 脂溢性脱发s e b o r r h o e i ca l o p e c i aS A ,中医称之为“发蛀脱发”,又称“蛀发癣”,西医又名男性型秃发m a l e p a t t e r na l o p e c i a M P A 、雄激素源性秃发p r e m a t u r e a l o p e c i a A G A 。
此病好发于20~30岁的男性青壮年,亦称早秃。
临床多表现为头发油腻,多屑,有明显瘙痒感,前额及前顶部头发稀疏变细以至脱落等。
脂溢性脱发是皮肤科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也是难治疾病之一。
现代医学多认为本病的发生与性激素平衡失调、皮脂腺分泌过多有关。
由于本病有碍容颜,影响美观,常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因此对脂溢性脱发的研究近年来受到广泛的重视,现就近十年来的相关文献综述如下。
1 古代文献祖国医学对脱发早有认识,认为“发为血之余”“发为肾之侯”《灵枢·天年》:“四十岁,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荣发颓落,发鬓斑白。
”又《金匮要略》载“夫失精家,目眩发落,脉极孔脉迟。
”《诸病源侯论》指出:“冲任之脉,为十二经之海,谓之血海,其别络上唇口,若血盛则荣于须发,故须发美;若血气衰弱经脉虚竭,不能荣润,故须发秃落。
”上皆说明毛发的生长有赖于气、血、精。
由于“气行则血行”“气能生血”,“气不耗,归精于肾而为精;精不泄,归精于肝而化清血”(《张氏医通》)。
《医碥·须发》:“年少发白早脱,或头起白屑者,血热太过也”。
素体血热,复感风邪,以致腠里不固,毛窍张开,风热之邪乘虚而入,日久化燥伤阴,阴血不能上潮巅顶荣养毛发,则毛根干涸,发焦脱落。
《血证论·瘀血》:“瘀血在上焦,或发脱不生”。
《医林改错·通窍活血汤所治之症目》:“……皮里肉外血瘀,阻塞血络,新血不能养发,故发脱落”。
情志抑郁,肝失疏泄,气血运行不畅,久则气滞血瘀,或因“久病入络”,瘀阻毛窍,血不能上荣发根,故致脱发。
《内经》云:“血气盛则肾气强,肾气强则骨髓充满,故发黑;血气虚则肾气弱,肾气弱则骨髓枯竭,故发白而脱落。
”若禀赋不足,思虑过度,劳伤肝肾,精血亏虚,则发失濡养,发枯而脱。
故陈氏[1]认为肝肾阴阳平衡失调,尤其是肾阴不足系脂溢性脱发的主要病因,除此之外,他还指出脂溢性脱发的发生不但与肝肾气血不足等“虚”有关,与湿、热等“实”亦密切相关。
从症状看,脂溢性脱发以毛发变动为其特征。
风主变动。
《内经》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肝。
”风与春气相应,主生长,主变化。
毛发生长为风生万物之象;毛发脱落为风气致病之象。
从病位看,风为阳邪,善袭人体阳位。
发在颠顶,至阳之位,最易为风邪所伤,恰值头皮湿热淖泽,譬之自然,则类蒿草生于泥中,复遇疾风劲吹,安有不落之理?风属肝,肝主颠顶,因此有医家认为脂溢性脱发病位在肝,兼及心脾肾[2]。
2 辨证分型傅氏[3],葛氏[4]将本病分为两型:症见皮肤潮红,渗出较多,糜烂,结痂,头皮油亮,证属湿热内蕴,临床称为油性脂溢;症见皮损干燥,鳞屑较多,瘙痒明显,头发枯燥无光,证属血虚风燥,临床称为干性脂溢。
陈氏[5]将本病也分为两型:1.湿热内蕴,郁积皮肤型;2.肝郁肾亏,阴血亏虚型。
韩氏[6]将本病分为三型:1.痰湿瘀热型;2.血虚风燥型;3.肝肾阴亏型。
魏氏[7]将此病分为三型:1.湿热蕴结证;2.血虚风燥证;3.肝肾亏损证。
詹氏[8]则提出了肺胃积热型,治以清泄肺胃湿热,方用枇杷清肺饮加减。
刘氏等[9]提出了气滞血瘀型,治以通窍活血,行气化瘀。
张氏[10]又提出了两证兼见:痰湿瘀热型;脾虚湿盛,血虚风燥型。
脂脱是一种常见病,中医学从整体辨证理论出发,可将其分为湿热与血虚两大型,但此种分型比较抽象,缺少实验室根据。
除此之外,葛氏[11]对140例脂脱患者进行了中医分型,并先后分成两组作了血液流变学与甲皱微循环诸项目的观察,发现了脂脱患者大都存在血液粘度高,尤以湿热型为甚,湿热型脂脱不仅仅血液粘度高,而且微循环也显著高于血虚型,它们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性,说明血液高粘滞是微循环障碍的可能因素。
这可能就是以往一部分脂脱患者单独服用养血、活血、祛风一类生发药不能奏效的原因。
3 诊断与疗效标准在现今科研和临床实践中,关于脂溢性脱发的诊断标准和疗效标准多年来尚未统一。
特别是有些研究者在近一年的时间内对于该病的研究就制订了几条不同的诊断及疗效标准,使我们对其研究结果的可信度大打折扣。
在本人收集的近60篇有关脂溢性脱发治疗的现代文献中,关于疗效标准有21条,诊断标准3条(很多文献尚未提及)。
现仅将有代表性的几条例举如下:3.1 诊断标准王氏[12]制订如下诊断标准:①头发稀疏甚至秃顶;②头发虽无明显稀疏,但近期脱落明显,自觉头发较前明显减少;③近期没有与脱发相关的其他疾病;④头发屑增加;⑤头发发亮,头皮油脂明显;⑥头皮瘙痒。
凡符合前2条,具备第3条,再加上后3条中2条以上者方可诊断为脂溢性脱发。
吴氏等[13]提出如下诊断标准:①头发稀疏或致秃顶;②头发无明显稀疏,但近年来平时和洗头时明显脱落,自觉头发比以前明显减少;③头皮瘙痒;④头皮鳞屑增多;⑤头皮油脂增多,或头皮油脂不多头发枯燥。
凡符合前2条中1条,加上后3条2条方诊断为脂溢性脱发3.2 疗效标准程氏认为[14]头发油腻、瘙痒控制,有毳毛长成黑发,并随访6个月未复发,为痊愈;头发油腻明显减少,瘙痒基本控制,有较多毳毛生长,随访6个月病情无反复,为有效;治疗3个月无改善,为无效。
陈氏[15]按《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497·L I S H I Z H E NM E D I C I N EA N DM A T E R I AM E D I C AR E S E A R C H 2006V O L .17N O .4时珍国医国药2006年第17卷第4期布)。
头发无脱落,色泽变黑亮,皮炎症状消失,为治愈;头发脱落明显减少,色泽变黑亮,皮炎症状明显改善,为好转;症状无变化,为无效。
陈氏等[16]认为:无头发脱落,头皮瘙痒消失,无头屑,头油适中,积分为零,头发接近脱发前密度,粗细,色泽大致相同,为痊愈;积分下降>70%,并有新发生长,为显效;积分下降介于30%~70%之间,为有效;积分下降<30%,为无效。
李氏等[17]认为:脱发区全部长满头发,但较其它正常部位稀疏,患处鳞屑,结痂消退,瘙痒消失,为痊愈;脱发区基本长满头发,但较其他正常部位稀疏,患处鳞屑,结痂消退,瘙痒减轻,为显效;脱发区有新发生长,患处鳞屑,结痂减少,瘙痒好转,为有效;脱发区无新发生长,鳞屑,结痂,瘙痒无变化,为无效。
总之,脂溢性脱发的诊断标准与疗效标准在任何一种情况下应该是相同的,也就是说,各研究单位和个人应尽可能采用为行业内或学术上通用的标准,以使研究结果在统一的标准下具有可重复性和结果之间的可比较性。
但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研究单位和个人根据自己的观点采用自己的诊断标准与疗效标准。
虽然通过比较发现大部分标准没有原则上的不同,但在细节上仍有不少区别,因此临床上对与诊断与鉴别诊断各研究者或单位掌握的标准会有不同,使纳入研究的病例可能出现误诊和漏诊的可能,这就使得相关的研究结果之间缺少可比性。
4 病因病机本病病因未明,现代医学认为其发病与遗传,性腺内分泌失调,皮脂分泌增多,毛囊内微生物感染,全血粘度增高等多个因素有关。
中医认为若先天不足,后天失调,劳伤肝肾;或素体血热,日久耗阴,复感风邪,郁阻毛窍;或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辛辣酒类等,脾失运化,湿热内生,上蒸巅顶,侵蚀发根白浆,气血不畅,均可致毛发脱落。
王氏[12]通过长期临床观察,认为本病的发生,其病变在毛发,病位在脏腑。
尤其与脾胃关系较为密切,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虚湿阻,致气血生化之源不足。
陈氏[5]认为该病多数缘于七情所伤,使肝之疏泄功能失常,肝郁日久,气血不和则肝血亏损,肝病及肾,血虚则精竭,终致头发失养而脱落。
陈氏[18]认为脂溢性脱发与心肝脾肾虚和血燥有关。
杨氏[19]认为血虚不能随气濡养皮肤,毛孔开张,风邪乘虚袭入,风盛血燥;情志抑郁,肝郁气结,过分劳累,心气乃伤,气滞血瘀,终致发失所养则脱落。
成氏[20]认为本病多发于青壮年,青年人血气方刚,血热风动,风动则发易落。
或内蕴湿热,外感风邪,湿热上蒸所致。
也有人认为系经络瘀血所致,如《医林改错》“无病脱发,亦是血瘀。
”陈氏[21]、逢氏[22]、谈氏[23]认为脂溢性脱发多责为脾虚运化失常,加之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更伤脾胃,致水饮内停,蕴久化热,熏蒸于上,使营卫失调,腠理不固,脉络瘀阻,精血生化不利,发根失荣脱落引起。
脂溢性脱发大多属此类型。
张氏等[2]根据中医理论,提出脂溢性脱发的发病原因不外内湿外风二端,病机为肝失疏泄,风邪上扰,风湿搏结,兼见脾湿内蕴,肾精不足。
陈氏[15]提出阴虚湿盛为本病发病的重要因素,治宜健脾祛湿,滋阴固肾。
潘氏[24]认为其因多由天赋异常,后天血热上蕴或虫蛀所致。
李氏等[17]认为湿头部皮脂腺分泌过多,堵塞毛囊,致毛乳头供血不足,营养缺乏而使头发枯萎脱落。
闫氏[25]等认为最大的可能性为遗传性家族因素。
此外,内分泌失调雄性激素增多或活性增高,血管机能紊乱等都与本病的发病机理有着密切的关系。
张氏[26]、李氏等[27]发现脂溢性脱发系由于皮脂溢出过多,毛囊中糠秕孢子菌的寄生及毛囊微循环障碍导致毛母细胞缺血、缺氧、代谢障碍所致毛发脱落。
缪氏[28]认为大量脱发多为严重缺锌所致。
陈氏[29]运用扫描电镜对脂溢性脱发患者毛发的超微结构进行观察,认为病发这种病理结构的变化与合并的细菌和真菌感染存在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