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类作文专题——《朗读者》最近,央视又推出力作《朗读者》,董卿为制作人和主持人。
几集播出后引起广大观众的热情和好评,随即“文化飨宴”“综艺清流”“唤醒文学”等堪称殊荣的标签出现。
然而,也有人对此不看好,说道“碎片化朗读”“名人光环”等,挽救不了国人甚少读书和不爱阅读的事实……作为中学生的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标题自拟,观点明确,结构完整,书面整洁。
正向立意1、《朗读者》借大众表达自我的想法为基础,同时又为大众尤其是草根群众提供了一个表达自我的平台,也促使他们去更积极地寻找优秀的文章和作品。
2、与许多低俗娱乐相比,《朗读者》带有浓厚文化氛围,称之为清流算不得殊荣。
3、《朗读者》把握了方向,为将社会风气扭转作出贡献。
4、因为人们都愿意展现自己更优秀的一面,所以许多高品质的文章和故事被挖掘,形成了一种具有价值的筛选和淘洗。
5、即使是碎片化阅读,也是有目的的碎片化。
在碎片中,展示的虽是冰山一角,但糅合了朗读者的经历与情感,经典的诠释,以及积极的引领。
6、浮躁的人性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逐渐曝光,人们容易在生活中迷失自己,而文学阅读实际上就是一种灵魂的共鸣,心灵的呼应。
《朗读者》不同于八卦新闻的低俗娱乐,不同于时事热点的理性纪时,它在认真地向观众讲述文学,修整人们内心的纹路。
反向立意1、《朗读者》的热捧却暗含着文化的隐忧。
因为它恰恰说明了当下中国民众对文化享用的渴求与实际文化资源的供给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对称性。
2、为追求收视率的“名人效应”,也许是更注重其中的表演效果和商业效益。
3、《朗读者》的碎片化阅读,充其量还是一种“快餐阅读”,很难通过几期节目来实现大众阅读兴趣的助推。
4、《朗读者》形成的文化冲击只是抵达了浅层。
国人“读书少”“阅读缺乏”的现状并非一朝一夕能改变的,需要文化意识的觉醒。
优秀主体段赏析真的是“无风不起浪”。
人家只是想单纯地创作一栏节目,想与大家温馨地度过美妙的朗读时光,以达到调养心境的地步。
这却要硬生生地被推至“挽救国人阅读”的风口浪尖。
【首先表明观点态度。
一档节目被承载太多期待的重量,会不堪重负。
】退一步说,如果这个栏目是以“挽救国人阅读”为目的而且有机会成功的话,那么是不是可以理解为明年我办个《经济者》提高下我国的GDP,第三年我再办个《英语者》提升下国人的总体英语水平?所以这样看来是不是就显得那些讽刺挺滑稽的?【假设思维和反问思维的运用,简洁有力。
】“挽救国人读书少”的问题不是仅能靠一个人或是一个节目就可以完成的,这应该是属于我们整个国民群体的任务和责任。
【表态,提出自己的认识和想法】就好比是商家通过打广告的方式去促销,去吸引顾客。
但是最终的销量有多少还是取决于有多少顾客消费。
那么,打广告有用吗?答案是肯定的。
因为打广告相当于在观众心中种下一颗待萌发的种子,某天突然有这方面的需求的时候,就是它萌发之际。
他们会想,既然都有实力打广告,想必质量不会差到哪里去,是应当有一部分名气的。
【类比思维的运用,将这一节目的开设来引导读者阅读,比作是广告效应引导顾客进行消费,非常浅显贴切。
】所以《朗读者》就是这么一个效果,在观众心底种下一颗阅读的种子,并附赠一些文学性强的诗篇和充满励志与激情的人生之路。
这样,即使未能燃起奔跑于阅读之路上的斗志,却也能点亮心中那盏阅读的明灯。
【最后再次重申《朗读者》的意义与价值。
】佳作选登这剂药“治标而不治本”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当代社会里,人们也许早已忘却了“文化”这个词的真实意义。
而《朗读者》的出现,无疑为日渐模糊的文化世界添上了一笔清晰的色彩,以“朗读”这一古老而又寻常的形式,减缓了人们忘却的速度。
但是,这剂良药,恐怕只治标不治本。
诚然,《朗读者》作为一档电视节目,能够以一种简单而不失雅趣的方式,对国人的阅读兴趣起到一种唤醒的作用,实是它难能可贵之处,也是其拥有如此高的口碑的原因。
但是,它也仅仅只是一档电视节目,是大众媒体的一部分,这也就体现了《朗读者》势必存在着它的舆论性与为收获收视率而展现的“名人效应”。
尽管请一些名人做朗读也在情理之中,可以让观众产生更强烈的共鸣,但我们是否可以认为这纯粹是一种逢场作戏的表演效果,或者说是一种常见的商业手段?那些名人,在台下的时候,是否也如台上那般痴迷于阅读?这是我们常人所不知道的。
因此,“名人效应”的背后,还隐藏着蒙蔽性甚至欺骗性。
这种“碎片化阅读”的方式,证明不了太多东西。
其次,正如上文所述,《朗读者》是通过电视媒体传播的,因此还存在着一个时效性的问题。
人们对他的喜爱或者追捧,可能只是出于新鲜感,或者说一时兴起。
但《朗读者》带来的文化效应能否持续下去?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当今的文化社会,“快餐式阅读”盛行,那么有没有可能人们把《朗读者》也当做是一种“快餐”来对待呢?捧起书本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困难在于要“捧得住”,让自己不只因为“一时兴起”才拿起书本阅读。
《朗读者》这股清流,对国人不爱阅读的现状并不会产生实质性的影响——热爱阅读的人无需节目的推动;而不爱阅读的人,很难通过几期节目就改变他们的习惯与阅读取向。
所以,可以说《朗读者》造成的文化冲击只达到了浅层。
国人“读书少”的现状,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改变,它需要的是国人文化意识的自我觉醒。
而这种觉醒是要建立在较高的文化素养和对文化生存状态有充分认识的基础上的。
在这之前,恐怕一切外力的推动作用都只会是“治标不治本”。
附:时评文写作实用技法1、引述事件,简明扼要——扣材是第一要点时评类文章,在开端处必先引述新闻事件,这是写作的根源所在,立论所在。
相当于材料作文的引述材料,在材料作文中,引——就是引述材料作话题,揭示论点或提出问题,它属于“引论”的部分。
最好从提出论点的需要出发,抓住材料要旨,用简洁的语言,准确地引述。
一般说来,材料不同,引述方式各异:文字多的叙述性材料应概述,精辟的名言警句要复述,寓意深刻内蕴丰富的文字要阐述,漫画型材料要对画面作简洁介绍和扼要阐述。
对时评而言,引述的事件应该有出处和来源。
引,一般写在第一自然段,要求从事件中引出恰当的中心论点。
从哪些材料中引出中心论点呢? 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名言、格言、警句、俗语,甚至谚语和有哲理性的话。
2、分析原因,透析根源——围绕材料议论的最佳手法探因分析法,也叫因果分析法。
这种分析法就是从因果关系上把论点与论据联系起来。
具体地说,就是对事例中的行为和结果,沿着“为什么”这条思路,探其根源,发现其本质,使内容逐步深化。
如为证明“人要立志”这一论点,叙述这样一个故事:据说,牛顿小的时候并不聪明,有一次,父亲叫他在门上打个洞,让大猫和小猫出去方便些,他却打了两个大洞,说是因为有两只小动物。
尽管如此,牛顿立志探索科学的奥秘过程中,因刻苦钻研取得累累硕果。
接着用探因分析法就是:一个人立了志,就像机器上按了发动机,就有了使不完的劲。
牛顿正是因为在这种“使不完的劲”的推动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著名的科学家。
这正是在举出事例之后,沿着牛顿为什么会成为科学家的思路,探究其根源,从而证明了“人要立志”这一论点。
此类分析法常用“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原来……”引出探究和剖析事理的文字。
探因分析法的好处是,可以紧紧围绕材料进行议论,绝不会发生越扯越远的偏离题意现象,也增强了材料作文的思辨性。
3、探源本质,哲理思辨延伸拓展议论空间从根本上说,议论文的主体就是在回答一个“为什么”的问题。
当我们在论证某个论点时,应该开动思维,多追问几个“为什么”,就是把中心论点作为结论去追溯这个结论产生的条件和原因,或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或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从而形成分论点。
由于因果联系是存在于一切事物和现象之间的一种普遍联系,因此,运用“追根溯源,探究原因”法切分分论点也是议论文写作中使用得较多的一种方法。
4、联系现实,旗帜鲜明——以小见大,广泛涉猎①联系现实部分在全文中出现的位置:联系现实部分往往在文章的中间或后半部分;也可用于全篇。
部分联系现实,出现于文章的中间或后半部分。
②整篇联系现实,可以用多个时事热点组织文章,也可以用一个时事热点贯穿全文。
③联系现实的种类:一般有两种方式,“个例”和“泛例”。
“个例”就是具体的事例,就是紧扣中心观点,选择一个典型事例,比较详细地叙述下来。
当然,这种具体叙述是相对于概括性的事例来说的,不能像写记叙文那样过于详细,只要把事情说清楚即可,因为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的。
“泛例”就是概括性的社会现象,它舍弃了具体人物、时间、地点等因素,加以概括归纳出来的一类一类的“泛指“事物”。
④联系现实的一般思路:一般分三小步:立、摆、析。
立,是确立本层小论点,如果没有分论点,可以直接从摆事实开始;摆,是摆事实;析,是分析现象,使现象与论点粘合上。
这三小步其实就是起始、展开、终结三部分。
(同学们可以结合背诵的经典语段模式,特别是在“析”这一环节结合我们曾经讲过的假设、因果、意义分析法)5、提出办法,解决问题——假设分析法见真功即假设材料中能达到的某种结果的条件不存在,将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
还可以同时与原条件下的结果进行比较,通过比较来论证论点的成立。
注意:对语段进行假设分析时,如果举的例子是正面的,那么就应从反面来假设分析;如果举的例子是反面的,那么就应从正面来假设分析。
例:“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蛋,当你画了一个,再去画另一个时,形态又不同了。
即使同一个蛋,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其形态也有很大的区别。
只有把画蛋的基本功练好了,才能画出更好的画。
”达·芬奇老师的谆谆教导,说出了一个真理:基本功训练很重要。
由于达·芬奇从师阶段培养了扎实的画画基础,他后来成为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卓越的画家。
试想,他没有扎实的绘画基本功,不能从不同角度观察到同一对象的细微差别,不能发现创作对象随着光影、色调的变化而变化,不能认识到“世界上是没有完全相同的鸡蛋的”,他能创作出被誉为世界画坛一绝的《蒙娜丽莎》吗?那“神秘的微笑”决不可能是信手就能抹出来的。
干什么事,都要从打基础开始。
俗话说得好,万丈高楼平地起,这也是达·芬奇画蛋的故事给予人们的深刻的教育意义所在。
假设分析法可以多用几个“试问”“试想”的问句,并且注意多角度阐述材料,紧密联系中心论点,就可以使分析更加深入更加透彻。
假设分析法是专门针对材料作文的提出解决办法而设定的,在行文过程中特别受到阅卷者的亲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