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开展人防心理防护训练提升人民防空行动能力第六次全国人民防空会议胜利召开以来,各地人民防空建设在融合式发展道路上大踏步前进,巩固和扩大了军事斗争人民防空应急准备成果,人民防空行动能力不断增强,在处置突发事件中组织人员疏散、维护社会稳定、抢险救灾、保障指挥通信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而今,我们仍然在继续探索全面推进人民防空建设的新路子,克服工作中的薄弱环节,研究提升人民群众心理素质就是其一。
虽然今年发生的中菲黄岩岛争端引起世界关注,菲国发生社会动荡,我国却始终保持社会稳定,人民表现出良好的心理素质。
但是也应当看到,我国人民心理承受能力偏低,在自然灾害和突发重大事件面前甚至于在一条虚假短信面前,表现出恐惧、惊惶失措,如2011年发生的全国“抢盐风波”和响水万人大逃亡等。
人民防空行动是全民性的集体行动,是在高技术战争威胁和敌人心理战双重打击下开展的,公民没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是无法有效开展的。
和平时期,深入研究和广泛开展人防心理防护训练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人防心理防护训练的涵义和作用目前的教科书,对人防心理防护训练没有定义。
笔者认为,人防心理防护训练是指有计划有步骤地使人民群众具有承受战时心理压力的训练活动,如心理学教育、宣传、心理疏导、应对战争和突发灾害事故的摸拟演练等。
人防心理防护训练的作用,一是提高生存威胁下心理承受能力。
从近十年来世界上发生的几场局部战争来看,遭受打击的军民承受着高技术武器装备和心理战双重打击是史无前例的,战争的结果也是史无前例的。
伊拉克在美军心理战和空中打击下,军民心理防护崩溃,军队成建制、民众成区域倒向美军,一个执政了几十年的现政府在几十天的时间里就垮台。
现实中,我国人民长期生活在和平环境下,普遍未经历过战争生与死的考验,心理承受能力较低,突出表现在盲目的从众心理严重。
通过人防心理防护训练,就是要使群众面对战争威胁和重大灾难事故,保持理智,泰然应对。
二是确保人民防空行动顺利进行。
人民防空行动是人民群众在政府领导下,组织起来自己保护自己的行为;如战时人口疏散、抢险抢修等,具有参与人员多、组织难度大、服从指挥统一行动等特点。
这就要求群众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意志要坚定。
这种良好的心理素质主要来源于人防心理防护训练。
三是维护社会相对稳定。
战争环境下,一方面在受到敌人高技术武器装备和心理战的双重打击时,群众会本能地向安全地带转移,难于管理控制。
2011年北约空袭利比亚,几十万利比亚人拥入叙利亚,两国边防部队根本无法控制。
另一方面,不法分子趁火打劫,发国难财。
2003年,在美国攻打伊拉克期间,伊拉克不法分子抢劫价值连城的历史文物,盗窃银行,甚至是贫民家中的电视机,引起本来就不安的社会更加混乱。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平时社会管理难度就相当大。
在战争状态下,恶劣的生存环境和心理战打击使人心更难统一,社会更加难以控制管理。
但如果平时加强人防心理防护训练,使人民群众具有了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在战时环境中,处乱不惊,始终保持与政府意志一致、行动一致,则可以保持社会相对稳定,确保各项人民防空行动有效开展。
二、我国人防心理防护训练现状人防心理防护训练,是心理学知识的实际运用。
就开展心理学研究的时间来说,我国比国外晚一百余年。
19世纪初,德国哲学家、教育学家赫尔巴特首次提出人类心理活动概念,简称心理(Mihd),随后,西方许多国家开始对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相继有《心理学原理》和《群体社会心理学》等研究成果专著出版,到20世纪初,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已经比较发达,心理学知识在西方军队中开始运用,如美国把心理战作为总体战的一个环节,与军事、政治、外交和文化斗争紧密结合,交互运用,组建了心理战部队,并给予地面和空中专用设备保障其工作,在伊拉克战争中,心理战部队表现突出。
我国对心理研究起步较晚,1917年大学建立心理学实验室,首创国心理学研究,后来受到国社会变革影响发展较慢。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心理学研究得到空前发展,1995年教育部成立高校(理科)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1999年国家科技部将心理学确定为18个优先发展的基础学科之一,200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把心理学确定为国家一级学科。
目前,全国建立起各级心理科学研究所和心理学会网络,所有师大学和一些综合性大学开设各种心理学课程,重点师大学和一些重点综合性大学设立心理学系,培养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在师大学、大学、华东师大学建立了我国心理学科基地,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心理工作者。
我们看到,在2008年汶川震抢险救灾过程中,心理工作者深入灾区开展心理疏导工作,对于缓解受灾群众心理压力、稳定情绪、增强信心、振作精神、抢险救灾和灾后重建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从总体上看,与其他学科相比,我国心理学还属于边缘学科。
目前,我国人防心理防护训练是结合人民防空宣传教育开展的。
自新中国创立人民防空以来,各地党委、政府、军事机关和人防部门把人防宣传教育作为人民防空的一项重要工作,加强领导,严密组织,采取举办学习培训班、报告会、“三防”知识专题教育等形式,在城市和学校深入开展人民防空宣传教育,使人民群众增强国防观念和人防意识,提高对平时人民防空建设和战时防空袭斗争重要性的认识,了解空袭兵器和空袭手段,掌握互救自救技能,提高了心理素质。
人防宣传教育虽然具有提升心理承受能力的作用,但是,必然不是本文所称的人防心理防护训练,与国外相比,我国人防(民防)心理防护训练滞后,人民群众对人防心理防护知识还比较生疏,普遍没有参加过专业心理培训,心理承受能力比较低。
从总体上看,在人防心理防护训练方面我们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思想上对人防心理防护训练不够重视。
美军在伊拉克战争中,建立心理战部队,随地面部队进入作战区域,用阿拉伯语进行心理战广播,对促使伊军成建制投降发挥了重要作用。
未来防空袭斗争,面对敌方心理战和高科技武器装备双重威胁,广大的人民群众将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如果平时不加强心理防护训练,就很难从平时心理常态及时地顺利地转入战争心态,存在思想意识被压垮的危险,防空行动就可能会失败。
虽然这项工作如此重要,可是我们还没有把人防心理防护训练作为一项与人防工程建设、疏散基地建设同样重要的人防建设来抓,没有纳入年度工作计划,没有开展措施,没有人员和经费保障,许多地方这项工作还没有启动。
二是缺乏对人防心理防护训练的研究。
前面已经谈到,美国等西方国家19世纪就开始了对人类心理活动的研究,有众多的研究成果面世。
我国对人类心理的研究起步晚,进展慢,行业心理研究更是缺乏。
至今,人防系统还没有成立心理学研究机构,也没有开展心理学专题研究,连一本人防心理防护训练的教材也没有。
笔者走访了全国一些人防部门,了解到许多在人防战线工作多年的老同志,他们对组织群众点着煤油灯热火朝天挖防空洞记忆犹新,但对人防心理防护训练就不懂了,也不知道要开展人防心理防护训练这项工作。
三是缺乏人防心理研究的人才。
据了解,目前我国人防系统缺少具有心理学知识的人员,缺少国家等级心理咨询师。
三、人防心理防护训练基本措施着眼未来高技术战争条件下残酷的生存环境和艰苦的人民防空行动需要,结合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搞好顶层设计,扎实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强化训练保障,逐步建立人防心理防护训练体系。
(一)把人防心理防护训练纳入人民防空训练计划。
目前,各地正深入贯彻全国人防训练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构建训练法规体系,全面加强人防基础训练,突出理论创新和指挥、通信、工程等岗位人员的基本技能、基本战术和新装备操作使用训练,但尚未安排人防心理防护训练。
建议国家人防办修订人防训练大纲,增加人防心理防护训练容。
同时,把人防心理防护训练纳入各年度人防训练计划,下发各地执行。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防办(民防局)把人防心理防护训练作为本级人防训练容,认真组织落实。
同时,把人防心理防护训练任务布置给市级人防办,并作为年度目标管理考核容。
市、县(区)、镇人防办把人防心理防护训练作为一项长期性的重要工作,制定人防心理防护训练计划,落实训练保障,组织和指导相关部门(单位)落实。
(二)广泛开展人防心理防护训练。
目前,我国人防心理防护训练保障能力还不强,训练条件还不具备,全面开展人防心理防护训练比较困难,但训练直接影响人民防空行动能力,训练搞好了人民防空行动能力就强,又不得不开展。
为此,我们要一边抓训练保障建设,一边抓心理防护训练,做到两不误。
在训练保障建设方面,首要的是组织一批心理、军事方面的专家学者,运用心理学知识,结合战时人民防空行动需要和平时应对突发事件需要,编写人防心理防护训练教材,解决学习无课本的问题。
其次,各地在建立人防训练演练综合基地的时候,同步建立人防心理防护训练场,配置训练器材。
训练保障跟上了,工作就容易开展起来。
在抓训练方面,一要科学确定人防心理防护训练对象。
鉴于我国的人民防空是国家根据国防需要,动员和组织群众采取防护措施,防和减轻空袭危害,是全国人民共同的行动,应当把全国人民确定为人防心理防护训练对象,培训重点是各级领导机关和城市居民,其中,包括各类学校、军警等。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城市是防空袭重点,他们是人民防空行动的主体。
二要科学选择人防心理防护训练的方式方法。
笔者切身体验,一名社会青年(学生),经过短暂而严格的军事训练,很快就转变成一名坚强勇敢的战士;每年普遍开展的初级中学“三防”知识教育,均在课堂上讲解,学生掌握的知识很少,据了解,学生普遍在两三年后说不出“三防”知识容。
这是为什么,原因之一是两者训练方式方法不同。
笔者主,人防心理防护训练以模拟训练为主,充分利用人防训练基地,分期分批组织群众训练,在逼真的死亡威胁环境下训练,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掌握应对方法,达到训练目的,从而提升人民防空行动能力。
三要科学确定人防心理防护训练容。
容应当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理论知识上应包含心理学知识,如《心理学原理》、《行为心理学》、《现代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战争心理学》等专著的容。
二是具体行动上应包含消除战争恐惧、心理调适、自救互救等容。
可根据不同的训练对象,如指挥机关与社区群众等,选不同的训练容。
四要确定人防心理防护训练时间。
之所以要强调训练时间问题,是因为现实中组织集体活动比较困难,有了硬指标,易于组织实施训练。
由于提高人防心理防护能力不是一蹴而就,需要逐步提高,因此训练时间长一些较好,但又不能太长。
借鉴国外经验,建议每位公民每年参加训练时间不少于8小时。
其中,模拟训练不少于4小时。
五要确保人防心理防护训练质量。
人防心理防护训练属于非物质领域的训练,训练成果从意识和精神上表现出来,无法用数量来衡量训练质量。
通过训练,应当达到各级人防指挥机关和指挥员指挥能力显著增强,临危不惧,沉着果断,应对自如;人民群众心理承受能力显著增强,处险不惊、行动不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