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宿迁民俗文化

宿迁民俗文化

宿迁民风民俗--传统节日习俗除夕辞旧除夕是指农历年中的最后一天(十二月大尽是三十,小尽二十九),这一天宿迁人称“三十晚”。

在这一天,各家在外地的亲人都要赶回家团聚,共吃团圆饭。

晚饭前,家家贴春联,即贴对子、贴门头,挂红灯笼,在家用器具上倒贴福字,寓意福到了。

晚餐开始,燃放鞭炮,这一顿饭称年夜饭,特别丰盛。

饭后全家老少齐集一堂“辞岁”,点香烛,化纸箔,供神灵祭祖先,居家老小叩头膜拜,随后由晚辈给长辈磕头,长辈给晚辈“压岁钱”。

接着,包饺子,包汤圆。

饺子馅有荤有素,汤圆馅亦有糖、有芝麻或菜类。

全家人围着炉火。

现在是观看电视,边喝茶、嗑瓜子、吃花生、糖果,边聊天、叙家常,一起守岁,其气氛最为温馨祥和。

有的人家还为小辈点长命香。

直至清晨,鞭炮声彻夜此起彼伏响声不断。

做生意的人街上店铺营业日以继夜,特别是理发业和浴池则通宵达旦,俗话说“有钱无钱,剃头洗澡过年”。

在旧社会,穷人过年即是过关,因为少租少债,催租讨债的登门,大年夜四处躲债不敢归家。

春节迎新正月初一春节,是农历新一年的开始。

拂晓各家便争相燃放鞭炮,有的人家还早早地到村口井台上去抢“富贵水”(或曰元宝水)。

家家吃三十晚包的饺子和汤圆。

早饭前,照例是先盛上两碗饺子敬神祭祖。

早饭后,晚辈给长辈叩头拜年。

妇女和孩子则穿新衣、新鞋,戴新帽。

是日,亲友一般不互相拜年,次日女眷回娘家给父母拜年。

这一天文艺活动特别活跃,丰富多彩,有花车、花船、高跷、龙舞、蚌精等,全家人结队外出观看,直到尽兴而归。

有的人家在这一天还忌讳不能扫地,不准泼水,说是以免把金银财宝扫地出门、泼跑了。

不准使用剪刀,以保福气、财气从初一到年底连续不断。

正月十五城隍庙会过去每逢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宿迁城都要举行“城隍庙会”。

这天一早,城区和附近农村的群众,都自发地集中到项羽故里北首的城隍庙,侍候城隍老爷“出巡”。

城隍老爷“出巡”仪式极为隆重,出巡时,锣鼓鞭炮喧天,笙管箫齐鸣,同时伴以花样繁多的文娱表演,有高跷、旱船、狮子、黑驴、蚌精、抬阁、架阁等。

扮演的节目有《西游记》、《西厢记》、《水漫金山》、《空城计》、《时迁盗鸡》、《铁弓缘》、《八仙庆寿》等。

特别是孩童扮相俏丽,服饰鲜艳,天真烂漫,深受欢迎。

附近农村民众为看庙会多先期进城投亲友处宿歇,亦有露宿在东大街商店门前石阶之上,候次日观赏。

出巡队伍由南向北,浩浩荡荡,蔚为壮观,吸引满城观众前来观看。

城隍神“出巡”至商业中心——东大街时,各商店多备有香烟、糖果、茶食等专为犒赏,欢迎文娱节目在自己的店前演出。

街道两旁人群如潮,围得水泄不通,可谓“万人空巷”。

城隍神像“出巡”至东大街财神庙以北的“敕封显佑伯行宫”后稍事歇息,接着演员在行宫的戏台上表演节目,出巡活动达到高潮。

演出结束后,众人再把城隍神像抬回城南城隍庙内。

是日晚,极乐庵前校军场一带还举行各式手扎纸灯展销。

建国后,城乡物资交流大会取代了城隍“出巡”庙会。

但晚上的灯市、灯会和花样繁多的文娱演出仍沿续至今。

正月十六走北边宿迁城里的老百姓有个风俗习惯,每逢正月十六晚上,都要挑着灯笼、敲锣打鼓、载歌载舞,出城往北山走上一段,人们称之为“走北山”,也叫“走北边”。

“正月十六走北边,腰不疼腿不酸。

”这句话一直在城里传承着。

为什么正月十六走北边呢?说起来还有个故事哩!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设立下相县,县城在今项王故里附近。

有天夜里,县太爷正在睡觉,忽然梦见衙门前的石狮子跑来向他禀报,说黄河要在正月十六那天淹没宿迁城,要县太爷赶快想办法拯救黎民百姓。

天亮后,县太爷把梦中之事告诉县太太。

二人将信将疑,来到衙门前一看,只见石狮子果然满眼含泪,似有苦苦哀求之意。

县太爷心想:是石狮子显灵了。

过去虽说黄河经常泛滥,可是在正月里发大水还从未有过哩!接着,他又作详细调查,认为这一年的气候确实与往常不同,黄河洪水可能提前到来,这事不可不防。

于是就张榜公告,正月十六黄河要来家了,希望大家赶快做好预防准备。

可是,群众都不相信。

县太爷就叫县太太把石狮子托梦之事传给亲戚朋友,通过亲戚朋友再互相传达,并且利用正月十五城隍庙会的机会,叫三班衙役向群众宣传:黄河要来家了,正月十六晚上,全城的男女老少都要离家向北山上转移。

虽然这样宣传动员了,还是只有少数人相信,大多数人怀疑不动。

到正月十六这天晚上,县太爷首先带领家眷亲属,挑着灯笼火把,由衙役开道向北山上走去。

来到了现在的马陵山附近,摆下香案,对天参拜,祈祷上苍保佑黎民百姓平安。

当时,也有不少群众蜂涌而来,但其中大多数人是来看热闹的。

认为这皓皓明月,朗朗乾坤,哪来的洪水呢?甚至有的人还感到好笑。

说实在话,连县太爷也在犯嘀咕,石狮子托梦能当真吗?他也摸不准儿。

所以,他摆设香案磕头祷告,实际上是在磨时间的。

谁知,到了半夜子时,正当人们要回去的时候,就听西北方传来哗-哗的响声,排山倒海一般,不多时,黄河水真的像万头猛兽扑了过来,一霎时漫了黄河大堤,吞没了整个宿迁城。

由于事先有了思想准备,县太爷暗下又作了一些安排,虽然洪水来得迅猛,城被淹没了,可是大部分市民群众得救了。

从那以后,人们便弃城北迁,转移到马陵山坡,重新建成了一座新城。

尽管时光流逝,人地更异,宿迁城里的老百姓每逢正月十六晚上,还是要挑着灯笼往北山上走一走,北山地势高,意为步步登高,讨个吉利。

这个传统习俗已被代代延传下来。

二月二做折子(又曰打仓囤)过去,农历二月初二清晨,农民习惯在院内或场上,用草木灰撒许多大圆圈,内放一撮谷物,叫“做折子”。

据说,这样能使当年风调雨顺,粮食满仓。

晚上,有的人到野外点火把向空中扔,名为“撂刷把”,边撂边唱吉祥歌:“刷把子,溜溜灯,一穗小秫打半升……”。

然后回家再用木棒敲打房梁,边敲边说:“二月二,敲梁头,大折满,小折流。

”祈盼五谷丰登。

孩子们提着灯笼照菜地、墙根、院落等处,意在消灾除虫。

这一天,百姓还习俗吃豆芽,以豆芽喻蝎子,借此消灾。

农村还以这一天为“土地老爷生日”,聚集在土地庙前祭祀。

端午节插艾蒿农历每年五月初五是端午节,亦称端阳节,是我国民间传统的“三大节日”之一。

相传两千多年前楚国诗人屈原,在这天投汩罗江自沉身亡,后人为了纪念他,把这一天定为节日。

在这一天,全国各地人民群众都要自发地举行吃粽子、划龙船、插艾草等活动,以示纪念,这已成为几千年来的惯例。

古代,每逢端午节,诗人雅士都要举行吟诗、饮酒集会。

吟诗,是为了纪念屈原,饮雄黄酒,则是为了消毒,也是为助雅兴。

清•顾铁卿《清嘉录》中说:“研雄黄末和酒以饮,谓之雄黄酒”。

集会时,他们一般要带上酒钵,边吟诗,边喝酒,边击钵。

据民间传说,五月五日是个恶性的节日,屈原死后,在古人眼里,五月乃是“恶月”,百病丛生,恶疫流行。

因此,古人在端午节这一天,不问男女老少,贫富贵贱,都要想方设法避灾避邪,有的人家还结亲伴友,外出云游,有的肩背食物、手拎酒钵,露天独食寡饮,谓之熙游避灾。

就宿迁民间习俗而言,逢端午节这一天,晨起,家家门前要插艾草、菖蒲,主屋门前要挂纸饰的“五毒”:蛇、蝎、老虎、蜈蚣和癞蛤蟆。

屋内床边悬挂钟馗画像,以驱邪避祟保平安。

小儿要穿老虎鞋,手腕、脚脖上系五彩绒线,肚脐和肛门涂以雄黄。

家人要到野外采集药草,或艾叶、菖蒲等“百草头”,用以浸泡热水洗澡,据说,端午节用药草或“百草头”洗澡,一年内可以不生毒疮,可防止虫咬和疾病,保护皮肤健康。

端午节家家吃粽子,这是必不可缺的。

粽子是用青芦苇叶包的。

宿迁人吃粽子也很讲究,粽子是以糯米为主,但馅里多伴以花生仁、红枣、火腿、肉丁、豆沙等多种材料,煮熟后吃起来清香味美,非常可口,有的人家还要吃水煮大蒜头,因大蒜也是消毒之物。

解放之前,逢端午节这一天,宿迁京杭运河里都要举行划龙船表演或竞赛。

宿迁城里人家爱把雄黄、粽子、红糖、黄瓜、萝卜、咸蛋等置于阳光下“晒正午时”。

午后,男女老幼便成群结队到东关口京杭运河岸上观赏划龙船。

龙船队伍庞大,有数十只,上面饰以彩饰,非常壮观。

有的船后斜一长杆,有杂技演员在上边做各种惊险优美动作,引得观众阵阵喝彩。

宿迁划龙船这一习俗,一直沿续到建国初期方止。

经过漫长岁月的演变,如今有关端午节的活动内容,已远远超出了它原来的文化内涵,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这种活动已拓展为商贸洽谈、招商引资或各种文化、体育、民俗风情活动的展示,借端午节这一传统节日开展各种民俗活动,搭起经济发展平台。

六月六晒龙袍、接热肉传说有一年,乾隆皇帝下江南,游览大运河后,来到文峰塔,在塔南两颗白果树下歇脚。

其时,白果树初结嫩果,一簇簇坠满了枝头,挂在绿叶丛中,抬头望去,实在好看。

乾隆皇帝越看越有趣,一时竟忘了离去。

突然一阵瓢泼大雨袭来,乾隆的衣服都湿透了。

一会儿工夫,天又晴了,可他这身湿衣服怎么办呢?这里前不巴村、后不巴店,没有办法,他只好脱下外衣,找个地方晾晾晒晒。

因为过去把皇帝衣服叫“龙袍”,所以后来的人们就在乾隆晒“龙袍”的地方砌了一座庵堂,叫龙衣庵。

恰巧乾隆遭雨的这天,正是六月初六,所以人们就把六月六日晒伏叫做“晒龙袍”。

每逢六月初六这一天,只要天晴,宿迁人家都会不约而同地将家中衣服和被子拿出晾晒,利用高温消毒杀菌,以利健康。

“热肉”指已嫁女儿。

宿迁农村每年农历六月初六,不论穷家富家都要把已出嫁的姑娘接回家,好好欢聚一场。

据说这风俗是从齐鲁大地传入宿迁的。

相传春秋战国时期,晋国宰相狐偃,羞辱女儿亲家赵衰致死。

赵衰儿子恨岳父不讲情义,密谋在六月六那天,乘狐偃做寿机会,大闹寿宴,杀狐偃,报父仇。

狐偃的女儿获息,心神不安,于六月初五午后,趁丈夫不在家,跑回娘家把丈夫的密谋报父母。

狐偃大惊,吩咐家将,严守相府。

狐偃的女婿见妻子逃跑了,知机密败露,吓得魂不附体,在家等候狐偃来收拾他。

没想到,六月初六早上,狐偃派人把女儿女婿接到家,让他俩上座。

这时狐偃对人说:“近年我做事有错,贤婿设计害我,为民除害,为父报仇,我决不怪罪。

还望贤婿不计前仇,两家合好。

”众人听了又惊又喜。

为了记住这个教训,狐偃每年六月六,都将女儿女婿接来家团聚一场。

事情传出去,老百姓个个模仿,也都在六月六接回闺女,图个免灾去难的吉利。

此习沿袭至今。

七月七鹊桥相会农历七月初七为七巧节,亦称乞巧节,少女节、女节。

这里蕴含着一个美丽的爱情神话故事。

相传天上织女到天河里洗澡,被牛郎看见了,牛郎喜欢上了织女,织女也爱上了牛郎,偷偷下凡与牛郎结为夫妻。

玉皇大帝发觉后大怒,立即命天兵天将拘禁了织女,还要处死牛郎。

因为他们已经有了一对儿女,后经王母娘娘讲情,才免于重刑。

但只允许他们夫妻每年七月七日相会一次。

因此,这一天世间所有的鹊鸟都要飞往天宫为银河搭桥,好让牛郎织女会面,故又有鹊桥相会之说。

七月七日这一天,如果天气下雨了,老年人就会说:“看看,牛郎织女又哭了!”如果这一天晚上天气晴朗,老年人便会带着小孩子们数那天上的星星,指出哪颗是牛郎星,哪颗是织女星,那天空密密的星群便是浩瀚的银河,美丽的爱情神话一代代在民间延续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