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工作设计说明书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工作设计说明书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工作设计说明书1.1项目概况1.1.1项目来源(略)1.1.2工作周期、成果提交时间(略)1.2 目标任务通过开展1∶10000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扫面,圈定并评价地球化学异常。

通过综合分析,优选地球化学异常和找矿靶区,为进一步工作指出找矿方向和提供本区基础地球化学资料。

1.3工作区概况(略)********矿区拐点坐标表表12、以往工作程度2.1区域地质、物化探工作(略)2.2矿区化探工作程度1991~1993年,***************在*************开展了1∶5万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测量工作,在矿区内圈定了T4号水系沉积物异常区。

2.3以往工作存在的问题通过以往化探工作,虽然在在矿区内圈定了T4号水系沉积物异常区。

并在异常区内发现了5条含矿构造破碎蚀变带,但限于投入少,工作程度低,因此对预查区的化探异常尚不能进行准确定位。

急提高化探工作程度,准确圈定化探异常范围,为寻找金多金属矿床提供更准确的基础地球化学资料。

3、地质矿产及地球化学特征3.1工作区地质概况(略)3.1.1矿区地质特征(略)3.1.2地层及岩性(略)3.1.3构造(略)3.1.4岩浆岩(略)3.1.5围岩蚀变(略)3.1.6矿体地质特征(略)3.2地球化学景观特征土壤主要为黄壤、黄粘土。

土壤发育,A、B、C层位清晰、明显,一般厚0.5~2.0米,B层较发育。

综上所述,区内物理、化学风化较强烈,淋滤作用不明显,土壤层发育,适宜开展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工作4 工作部署4.1工作部署原则根据本次土壤测量工作的目的和任务,从工作区实际出发,参照2003年1月1日颁布实施的《铜、铅、锌、银、镍、钼矿地质勘查规范》及其他有关规范和技术方法的要求,在前期地质工作的基础上,运用现代成矿理论,采用有效找矿手段在本区开展土壤测量工作。

本次土壤测量工作总体部署的基本原则主要以矿区已发现的5条(Ⅳ、Ⅷ、Ⅸ、Ⅹ、Ⅺ)含矿构造破碎蚀变带为重点目标,在综合分析已有的地质、物化探资料的基础上,遵循“由浅入深、由稀到密、以点带面、重点突破、经济合理、迅速快捷”的原则,通过1∶10000土壤测量,快速圈出化探异常范围,评价区内找矿远景。

本次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工作采用100m×40m的规则网布点采样。

4.2网度布设本区测量工作原则参照执行《物化探工程测量规范》(DZ/T 0153-95)。

在勘查区内采取布设D级GPS控制网,平面采用80西安坐标系,用中海达单频静态GPS进行测量,高程采用为85国家高程系。

平面和高程数据由已知控制点做约束平差,二维平差和高程拟合,并用HD2003软件进行处理检验。

土壤测量采样点的定点用经过校正的手持GPS定点,测点误差≤20m。

测点设有红布条作为标记,其编号用测网标注。

5 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5.11/1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工作方法本次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工作方法选择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比例尺为1:10000,网度设计为:100m×40m。

主要用于覆盖-半覆盖区,不仅可以确定矿床的具体位置,追索并圈定隐伏矿体的分布范围,指导探矿工程的布置。

并且可以预测隐伏矿体的矿石类型和矿化的大致规模。

1、野外定点参照ZB/T 0153—95《物化探工程测量规范》有关技术要求确定采样点。

用标注测线号—点号的红布条进行留标,留标率大于90%。

2、采样样品应在点位的3~10m2的范围内采集3~5处的B层细粒级物质组合成样。

样品应尽量采自同一介质、同一层位物质。

若遇有废石堆、崩积物、河床堆积、水田、沼泽等不能取样时可适当移点,最大移动距离为点距的1/2,线距的1/3,并备注移动后的采样点坐标,若移点仍无法采集岩石样品时可弃点,但应注明原因。

野外样品重量500克(保证过筛后样品重量不小于120g),重分析样样品重量加倍。

样品中不含腐殖质和碎石。

3、野外记录野外记录应按规定的卡片进行认真细致填写,填写内容包括矿区名称、测线号、点号、样品号、取样层位、采样位置、取样深度、土壤颜色、土壤层性质、地质特征、矿化特征、留标、弃点原因等。

记录用中硬强度铅笔填写,字迹要工整清晰,不准重抄和涂改。

5.21/1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技术要求5.2.1技术试验采样工作开展前应开展采样层位(深度)和加工粒度技术试验工作。

因工作区面积较小,本次工作不开展此项试验工作。

根据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及我队在附近区域土壤测量的工作经验及其它相关资料综合确定本次土壤采样层位为B层,深度20-40厘米左右,粗加工过筛粒度-40目。

5.2.2采样点布设原则根据任务书要求和矿区构造线总体方向,按照100m×40m测网密度布设采样点,测线方位45°。

按“测线号-点号”统一编号,并按采样点总数的5%均匀安插重分析样,最后制成采样点布置图。

全区共布置???条测线,???个基本采样点,????个重分析样点,????个重采样点。

采样点布置图经专人全面检查确认无误后交野外施工人员施工。

5.2.3样品加工及管理野外采样人员每日采样结束,整理填好送样单,将样品交加工人员验收,加工人员按样品登记编码表格式进行登记(每100件样品安插5件重分样品、5件重采样品、5件Ⅱ级标样)。

加工人员检查发现错号、漏采和不符合要求的样品应及时告之采样员纠正或重采。

样品要防止沾污。

新旧样袋须洗涤后才能使用。

装在布袋中的样品应在日光下晒干,在干燥过程中要不时揉搓样品,以免土质结块,干燥后的样品要用木褪轻轻敲打以使粘土胶结物中的颗粒解体。

野外样品自然干燥后,用不锈钢筛过-40目筛,应对角线折迭法均匀缩分后120克(重分析样品240克)装入纸袋。

在野外加工处理样品时应防止样品间相互污染。

因此,每处理完一个样品后,凡是和上一个样品接触过的筛子、台秤等物都要清理干净,然后再进行下一个样品的加工处理。

装入塑料瓶或纸袋的每个样品应标明工区(图幅号),样品号、日期、加工员。

填写送样单及编制样品加工号码表后妥善保管。

每天加工完毕后要进行质量检查确保加工处理准确无误。

样品送加工间,用无污染加工设备加工至-200目送化验室分析。

符合粒度要求的样品重量应不少于加工前样品重量的90%。

样品加工过程中防止样品间相互污染。

样品细加工设备损耗率小于5%。

5.3野外工作质量检查1)土壤地球化学测量的野外质量检查制质采样小组和样品加工员应保证工作质量,作好日常自检工作,自检率100%。

工作方法检查:项目负责人应分阶段深入工作现场进行跟班检查或抽查,全面观察野外定点、采样、样品加工等内容是否严格按规定执行。

工作质量检查包括室内和野外两项,室内检查占总工作量的10%,野外检查占总工作量的5%,点位跟踪检查应分布均匀,检查内容包括定位是否超差、是否多点采样、采样介质是否正确等内容。

重采样应布设在可能出现地球化学异常及可疑地段,已发现的矿化及找矿标志部位,也可考虑不同构造地质单元均匀布设。

其比例为5%。

重采样合格率≥70%。

重分析样为5%,Ⅱ级标样为5%。

样品加工过筛抽查比例为3-5%。

2)各类检查结果要用文字和表格记载下来,供工作质量评定时参考。

3)采样质量评估:重采样品与基本样一同加工,统一编号送实验室分析。

待获得分析数据后对比第一次取样的基本分析值(C1)与重复采样的分析值C2),计算两次分析值之间的相对偏差(RE%)值。

其计算式为:相对偏差(RE %)符合表4-1中要求者为合格。

合格样品应占全部被检样品数的70%以上,合格率小于70%应查明原因进行处理或返工。

完成全部野外生产任务后,应组织有关人员参照原地矿部1991年6月颁布《地球化学普查规范》(DZ/T 0011-91)附录C“区域化探野外采样、样品加工及原始资料质量评定标准(参考件)”对野外工作进行检查验收,并提交野外工作验收报告。

5.4样品分析技术分析方法和分析技术执行《1∶5万和1∶20万化探样品分析质量要求和检查办法》(DZ 0130.6-94)的规定。

1)指示元素选择根据工作目的和任务确定本区指示元素为、Au、Ag、Cu、Pb、Zn、As、Sb、HgW、Sn十种。

2)分析技术根据矿区成矿地质条件并结合区域矿产分布特点确定本区指示元素为:Au、Ag、Cu、Pb、Zn、As Sb W Sn、Hg等十余种元素。

各元素检出限见表4-2,元素分析质量监控限应满足表4-3要求。

报出率≥80%。

样品分析监控质量限要求见表4-3。

-65.5资料整理1)各种原始记录、原始草图和质量检查、验收记录等应进行归类整理。

收到分析成果后,应及时进行重分析、重采样、Ⅱ标样样品质量评定。

2)资料整理的基本步骤和内容a. 对各种原始资料进行整理、复核和编录。

编制各种基础图件;b. 确定指示元素的背景值与异常下限;c. 编制各种异常图和其他解释推断图;d. 对异常进行分类、筛选、评价、登记等解释推断工作;e. 编制报告和绘制各种图件、附件。

3)异常的解释推断a、背景值与异常下限的确定方法根据元素分析数据、直方图的分布形态,确定元素的背景值和异常下限值,编制单元素数据异常图。

b、对异常进行分类、筛选、评价等工作,建立异常登记卡片。

c、异常的检查和推断解释:有进一步工作价值的异常都应进行野外检查。

检查工作除确定异常的形成原因外,亦要观察异常所处位置的地质特征和地貌特征,并补作必要的采样工作;异常的推断解释应在充分了解掌握的分析所有资料基础上,结合野外实地踏勘结果,对异常引起的地质原因做出确切的解释,并对异常的进一步工作提出具体意见。

有关技术要求参照《土壤地球化学测量规范》(DZ/T 0145-94)执行。

6 实物工作量及质量评价6.1实物工作量本次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工作设计实物工作量为:1∶10000土壤地球化学测量:10 km2。

具体工作部署及工作量见表5—1、5—2。

表5—1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工作量一览表6.2质量评述6.2.1野外质量检查野外面积性工作的总检查量不少于总工作量的5%。

其中项目部检查不少于总工作量的4%(含重采样检查,不少于总工作量的2%),大队检查不少于总工作量的1%。

检查工作量力求分布均匀。

野外检查包括抽取一些采样点实地核对采样部位,定点误差,采样标记,记录内容及重采样检查等。

合格率半定量分析不低于70%、定量分析不低于80%。

6.2.2样品加工质量检查样品加工检查,重点检查加工方法、流程、样品质量和重量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样品粒级是否达到规定要求,有无污染,编号是否正确等。

样品重量和粒级检查量为总样品数的3~5%。

重过筛后样品重量均需大于100g;重过筛后残留物≤1g为合格,>1g为不合格,不合格数不得大于重过筛总样数的5%。

6.2.3样品分析质量检查样品分析质量检查以重分析样进行,其分析允许误差见表6。

检查量为总样品数的2%,合格率半定量分析不低于70%、定量分析不低于8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