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演进
生产结构产业分类法:研究再生产过程中的产业间 关系和以比例为目的的产业划分法,依据再生产 过程中各产业间的关系而进行的分类方法
农轻重分类法 霍夫曼的产业分类法 钱纳里-泰勒分类法 按要素的集约程度分类法
农轻重分类法
“农” :大农业,包含了种植业、畜牧业和渔业 “轻”:轻工业,轻工业的产出主要是消费资料
标准产业分类法:联合国1971年颁布了《全部
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索引》,把全部 的经济活动分成十大项:
(1)农业、狩猎业、林业和渔业 (2)矿业和采石业 (3)制造业 (4)电力、煤气和供水业 (5)建筑业 (6)批发与零售业、餐馆和旅店业 (7)交通业、仓储业和邮电业 (8)金融业、不动产业、保险业和商业性服务业 (9)社会团体、社会及个人的服务业 (10)不能分类的其他活动
二、产业分类
两大部类分类法:马克思根据产品在再生产过程中的不 同作用,从实物形态上把社会总产品分为:第I部类的 生产资料生产和第II部类的消费资料生产
第一部类主要指生产各种生产资料的部门,主要产品是 各种生产工具、设备、原料、材料的生产部门,其产 品用于生产型消费。
第二部类主要指生产各种个人消费品的生产部门,其产 品主要用于个人消费。
资本集约型产业----在其生产过程中对资本的需求 依赖度较大的产业,一般可用资本系数来对其范 围进行界定
技术集约型产业也称为知识集约型产业----在其生 产过程中对技术的需求依赖度较大的产业
三、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
(一)知识与技术创新 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 主要推动力量,也是产业结构变迁的动力。科学技 术发展是影响产业结构变化的最主要因素,具体表 现在: 1. 技术革命催生新产业 2. 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发展
钱纳里一泰勒分类法
初期产业是指在经济发展初期对经济发展 起着主要作用的制造业部门
中期产业是指在经济发展中期对经济发展 起主要作用的制造业部门
后期产业是指在经济发展后期对经济发展 起主要作用的制造业部门
按要素的集约程度分类法
劳动集约型产业----在其生产过程中对劳动力的需 求依赖度较大的产业,其范围可用一个产业的就 业系数来界定
第一节 产业结构演进的基本规律
四、产业结构演进的基本规律
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在产业高度方面不 断地由低级向高级演进,在产业结构的横向联系方 面不断地由简单向复杂转化,这两个方面的不断变 化推动产业结构向合理化方向发展。随着科技进步 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社会分工的深化和市场 深度及广度的扩展,产业结构的演进也会表现出一 定的规律性。
第一节 产业结构演进的基本规律
(二)自然资源禀赋 自然资源是社会生产过程所依赖的外界自然条 件。一国自然资源的禀赋状况(包括地理位置、土 地状况、矿藏总量及分布、水资源、气候等)对一 国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
第一节 产业结构演进的基本规律
但自然资源禀赋决不是决定性因素,自然资源 条件好的国家经济落后,自然资源条件差的国家经 济发达,自然资源条件相同的国家经济发展差别很 大,说明了这一点。因而,自然资源的拥有状况往 往并不被一些经济学家视作一国工业化进程的必要 条件。
第一节 产业结构演进的基本规律
(五)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是在开放条件下来自外部的影响产业 结构变动的因素,它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主要是通 过国际比较利益机制实现的。一般来说,各国间产 品生产的相对优势的变动,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引起 进出口结构的变动,进而带动国内产业结构、消费 结构和贸易结构的变动。国际贸易的发展和经济全 球化的推进,促进了产业的国际转移,进而从生产 方面对一国的产业结构产生重大影响。
第一节 产业结构演进的基本规律
(一)三次产业比重变动规律—“配第—克拉克定理”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劳动力首 先由第一次产业向第二次产业移动;当人均国民收入水 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次产业移动。劳动力 在产业间的分布状况为:济发展中各 产业间出现收入(附加价值)的相对差异造成的。人们总 是由低收入的产业向高收入的产业移动。
的产品 “重”:重工业,重工业主要是生产生产资料的
工业
霍夫曼的产业分类法
消费资料工业包括了食品工业、纺织工业、皮革 工业和家具制造业
资本资料工业包括了冶金及金属制品工业、一般 机械工业、运输机械工业和化学工业
其他工业包括了橡胶工业、木材加工业、造纸工 业和印刷工业等
霍夫曼规定,当某产业产品的用途有75%以上属 于资本资料的产业划分为资本资料工业;产品 的用途有75%以上属于消费资料的产业划分为 消费资料工业;而那些难以用上述原则进行划 分的产业,则统统列入其他工业。
三次产业分类法: 第一次产业(Primary Industry) 第二次产业(Secondary Industry) 第三次产业(Tertiary Industry)
第一次产业为和人为第一个初级生产阶段相对应 的农业和畜牧业 第二次产业为和工业的大规模发展阶段相对应的、 以对原材料进行加工并提供物质资料的制造业为 主 第三次产业为以非物质产品为主要特征的、包括 商业在内的服务业
第一节 产业结构演进的基本规律
一、产业结构含义
一,指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和生活资 料的物质生产部门之间的生产联系和比例关系。
二,指国民经济中各物质生产部门内部的组成 及其相互间的生产联系和比例关系。
三,指国民经济中各产业(包括非物质生产部 门)的组成及其相互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
本章所称的产业结构是指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 各次产业间的相互联系和数量比例关系。
第一节 产业结构演进的基本规律
(三)需求结构 由于需要具有引导生产的作用,因而需求结构 的变动会导致产业结构的变动。个人消费结构、中 间需求和最终需求的比例、消费和投资的比例、投 资结构、净出口等因素的变动均对产业发展产生不 同程度的影响。
第一节 产业结构演进的基本规律
(四)人口规模与结构 能否向新的或发展扩大中的产业源源不断地输 送所需的劳动力,是产业结构不断演进的重要条件, 劳动力中缺乏这种可移性将阻碍产业结构向更高的 阶段发展。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在自然资源与资本 存量既定的条件下,人口规模的大小或劳动力数量 的多少决定或改变着资源禀赋的相对丰裕程度,即 人均资源的占有量。对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而言(特 别是中国和印度这样的人口大国),其工业化的起 步或产业结构转换中遇到的不是劳动力的供给不足, 而是就业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