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面临的挫折源及挫折教育关键词:中小学生挫折源挫折教育1 问题提出近几十年的发展,随着社会变革的加剧而产生的一些变化,不可避免地将对中小学生心理状况产生一些消极影响。
例如离婚率不断增高,高考升学压力,学生分数排位,以及留守儿童和外地务工子女的增加等,导致导中小学生压力增大。
然而,由于中小学生在挫折教育方面的不足,甚至是缺失,更加使其陷入紧张、焦虑、担忧等心理不平衡状态,对其心理健康产生消极影响。
据某网站报,山西一个12岁的女孩,由于一次考试不理想而跳楼自杀,类似事件近年来更是屡见不鲜,让听者心疼。
因此,在中小学加强挫折教育不仅非常重要而且非常迫切。
挫折是个体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中,因客观或主观的原因而受到阻碍或干扰,致使其动机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时的情绪体验[1]。
它有两层含义:客观上是指个体从事有目的活动受到阻碍或干扰时的对象和情境,称为挫折源或挫折情境;主观上是指个体从事有目的的活动受到阻碍或干扰的情绪反应,称为挫折感或挫折心理。
挫折承受力是指个体在遭遇挫折情境时,能否经得起打击和压力,有无摆脱和排解困境而使自己避免心理与行为失常的一种耐受能力。
亦即个体适应挫折、抵抗和应对挫折的一种能力,故又称挫折容忍力[2]。
在遇到挫折时,每个中小学生对挫折的容忍力是不同的。
有的人能百折不挠,坚持不懈,转败为胜;有的人却一败涂地,垂头丧气。
在人们精神生活中,存在着一种倾向,即自觉不自觉地把主体与客观现实之间的问题,尤其是对自己不利的问题,用自己较能接受的方式加以解释和处理,并不致引起太大的痛苦和不安,这便是挫折防卫机制[3]。
能够及时、适宜地运用积极的心理防卫机制的人,比那些没有防卫机制的或不能及时发挥作用的人更能承受挫折。
虽然目前国内外关于挫折承受力的研究比较多,但主要是对挫折承受力与人格特征的关系的研究,而且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学生群体身上,对于中小学生及其挫折源的研究比较少。
殊不知,中小学期间才是培养挫折承受力的关键期。
中小学生由于生活阅历少,思想不够成熟,常常导致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无法正确面对挫折,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导致挫折承受力下降。
另外,一些相关的研究都比较陈旧,由于时间跨度和时代发展的关系,中小学生中独生子女的增加,以及就业压力的增加等等都对中学学生的挫折承受力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
本文通过问卷来初步探讨目前中小学生面临的挫折源,在此基础上根据有关挫折理论和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从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层面探讨了加强中小学生挫折教育的有效途径。
2 研究方法通过深度访谈,发现中小学生的面临挫折源主要有学习紧张,考试焦虑,人际交往,父母关心不够,不理解老师与家长的督促,早恋,自身承受能力弱,缺乏生活经验,父母的期望过高,家庭暴力,竞争激烈,升学压力,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当,社会性压力大,有叛逆心理等。
在此基础之上,综合国内外的研究,以上访谈中提到的问题入手形成了30个初测题目,采用5级评分制(1分=没有,2分=很轻,3分=一般,4分=较大,5分=极大)。
随后,将初测问卷在甘肃、陕西、河南三省省选择500名中小学生(平均年龄为14.08±2.11岁)为被试进行施测,收回有效问卷423份,有效率为84.6%。
被试中男生198名,占总人数46.8%,女生225名,占53.2%;农村262人,城镇44人,城市117人;四年级学生28人,五年级学生40人,六年级学生32人,初一学生43人,初二学生48人,初三学生132人,高一学生31人,高二学生33人,高三学生36人。
3 研究结果3.1 探索性因素分析取211名中小学生的数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
KMO的值为0.81,Bartlett′s球形检验的c2值为1777.53(自由度为278),表明数据适合进行因素分析。
抽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以0.40作为负荷量的取舍点。
逐步剔除负荷低于0.40和在多个因子上负荷均大于0.40的项目,最后得到26个项目的问卷,形成了比较清晰,易于解释的7个因素,这7个因子的累积方差解释率为60%,分别命名为人际关系因素(与家长关系,与朋友关系,与同学关系,与老师关系),家庭因素(家庭变故,父母离异;生活中的不幸事件;父母在外打工,得不到关怀;心灵创伤),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听不懂老师上课内容;偏科;承受压力能力),学业状况因素(学习;升学),感情因素(早恋;失恋),竞争因素(考试失败;成绩不理想;作业量大,竞争激烈),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新环境适应能力)为中小学生面临的主要挫折源因素。
3.2 验证性因素分析对剩下的212份问卷做验证性因素分析,以便检验问卷的结构效度,所得一阶7维度模型的拟合指数为:c2=1011.83(P<0.05),RMSEA=0.52,GFI=0.86,NFI=0.86,CFI= 0.83,说明模型是可以接受的。
问卷的Cronbach α系数为0.86,折半信度为0.82,表明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人际关系、家庭因素、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学业状况因素、感情因素、竞争因素、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因素可以概括中小学生面临的主要挫折源。
4 加强中小学生挫折教育的途径基于以上发现的中小学生7各方面的挫折源,根据有关挫折理论和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从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层面探讨了加强中小学生挫折教育的有效途径。
4.1 学校要加强中小学生挫折教育学校是实施中小学生挫折教育的重要场所。
学校要了解中小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的水平和特点,掌握教育的主动权,开展主题明确、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以达到增强中小学生挫折教育的目的。
(1)引导中小学生树立自我教育的意识。
“自我约束能力”实际上是指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
引导中小学生树立自我教育的意识是教师们通常所采用的一种教育方法。
教师认为有的中小学生有一定的“自我约束”意识,面对挫折时能够有意识地去尝试排解。
但从总体上来讲,中小学生“自我约束”的意识和能力还是很差,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强化。
引导中小学生产生自我教育的意识,积极地与教师互动有利于其抗挫折能力的提高。
(2)利用榜样进行教育。
模仿过程是社会环境影响中小学生的行为动作,最终影响到持久不变的人格气质,因此榜样教育是最明显最重要的教育方式之一。
家长和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向儿童传授战胜挫折的间接经验,为他们靠自身不断战胜挫折提供能量。
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和家长在培养中小学生耐受力的过程中要以身作则。
中小学生尤其喜欢模仿那些他们信赖和崇拜的人,父母和教师的行为最具感染力,他们的一言一行每时每刻都影响着孩子,他们对待挫折的态度和行为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态度和行为。
同伴也是中小学生的“老师”,教师要抓住同伴的良好行为树立榜样,增强中小学生抗挫折能力。
(3)开设心理常识课程,开展心理教育活动。
通过课堂教学的形式,面向全体学生普及心理素质方面的知识,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同时预防挫折问题的产生。
教学内容可以涉及青春期心理、良好个性心理、人际交往心理、学习心理、情感和意志品质心理等方面。
这些内容对于学生缩短心理适应期,及时调整心态适应新环境,加快人格成熟,有着积极的作用。
心理素质教育要达到理想的效果,还必须创造条件,开展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
一方面,在活动中,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里特征,了解他们的优势和不足,发现不良的心理倾向;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真正的锻炼,使他们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认识自我,增强意志。
(4)建立心理活动室,开展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
心理活动室是学生调节心理的最佳场所。
在心理活动室中,学生可以在自然的状态下接受暗示和情境影响等方面的心理训练。
心理辅导和咨询主要是针对学生在心理发展中遇到的各种不良适应、心理冲突和心理矛盾,利用专题性的心理健康讲座、团体或个别辅导的方式,帮助和指导学生走出各种心理困境,或者对心理出现失常的学生,通过心理商谈的程序和方法,咨询者与来访者共同分析和揭示心理失常的原因,并协商摆脱困境的对策。
特别是当学生遇到生活挫折或学习困难时,教师如果能够提供及时的心理辅导,将会使学生受到的伤害降到最低,不仅有利于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而且扫清了学生发展过程中的障碍。
心理咨询还可以发现学生潜在的心理障碍,并及时找到产生问题的原因,从而采取适当的教育对策和补救手段。
4.2 家庭要加强中小学生挫折教育家庭,是挫折教育的第一课堂。
父母是子女的启蒙老师,人在儿童期虽然经历尚浅,但也会遇到各种挫折,这时家长的态度如何,教育方式怎样,将直接影响到孩子对所经历的挫折事件的认识与适应。
因此,家庭正确地引导和培养儿童的抗挫折能力,显得十分重要。
(1)帮助和引导孩子正确认识挫折,面对挫折。
著名心理学家马洛斯认为,挫折未必总是坏的,关键在于对挫折的态度。
而挫折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正是引导孩子在经历挫折的过程中帮助儿童克服挫折,培养孩子独立的意识和坚忍不拔的品质。
因此,当中小学生在挫折面前产生“逃避”的念头时,首先应帮助他们正确认识挫折,在情感和认识上让中小学生逐步懂得挫折是每个人一定会遇到的。
作为家长,在孩子遇到种种挫折时,首先要教会他们正确对待,既不过分夸大挫折的正面作用,也不否定挫折带来的消极影响,应该积极地引导孩子使其认识到—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顺境可以出人才,逆境也可以出人才,而往往逆境中成长起来的人其生命力、竞争力大大超过顺境中成长起来的人。
(2)鼓励孩子独立尝试。
父母应该给孩子充足的时间,以便能让孩子自己从中探索和领悟到一些有用的东西。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几乎没有独立面对挫折情境的机会,孩子也养成了较强的依赖性。
当他们第一次独立面对时往往会产生畏惧感和退缩行为,这时如果父母依然包办代替的话,他们一直都不可能逾越这个阶段。
如果父母要求并鼓励中小学生自己去克服他所面临的困难的话,中小学生就会学会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自信心也会得到增强,对挫折承受力就会增强。
以后如果再遇到类似的挫折情境,他们就不会再产生畏惧感和退缩行为,而是充满自信地去面对。
4.3 提供有利于中小学生挫折教育的社会环境加强中小学生挫折教育,学校和家庭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社会教育也不可或缺。
有的老师不无感慨的说:“学校教育十分钟,不如社会影响一分钟”。
首先,关注中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社会各界人人有责。
新闻出版部门应多出版种类齐全、内容丰富、价格低廉的少儿读物,如名人传记、励志从书等;社会文化机构要多拍一些适合少儿观看的励志影片或电视剧;区教育机构首先要积极配合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优化初中生健康成长的社区环境。
其次,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中小学生成为网民的主要群体且范围日益增大,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教育的优势来培养他们的挫折承受力。
要积极开展网络道德教育,提高中小学生的“防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