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生态学导论1、环境生态学定义:是研究认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修复、重建和保育对策的科学,即运用生态学的理论,阐明人与环境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和效应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的科学。
2、环境生态学的主要任务:研究生物圈系统与各支持系统在人类活动干扰下的演变过程、相合作用的机制和规律以及变化效应及危害,寻求受损生态系统和环境要素修复或重建的各种生态学措施。
3、生物的协同进化:一个物种的进化必然会改变作用于其他生物的选择压力,引起其他生物也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反过来又会引起相关物种的进一步变化。
这种两个相互作用的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发展的相互适应的共同进化过程即为协同进化。
334、环境因子:指生物有机体以外的所有环境要素,是构成环境的基本成分。
(1)依据生物有机体对环境的反应和适应性进行分类,将环境因子分为:第一性周期因子、次生性周期因子及非周期性因子。
(2)将非周期性因子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植物生长所必需的环境因子(例如,温、光、水等);第二层,不以植被是否存在而发生的对植物有影响的环境因子(例如,风暴、火山爆发、洪涝);第三层,存在与发生受植被影响,反过来又直接或间接影像植被的环境因子(例如,放牧、火烧地等)。
(选择)445、生物与环境因子的相互作用(选择题)456、长期生活在低温环境中的生物通过自然选择,在形态、生理和行为方面表现出很多明显的适应性;生物对高温环境的适应也表现在形态、生理和行为三个方面。
6、xx(Bergman)规律: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身体往往比生活在纬度地区的同类个体大。
因为个体大的动物,其单位体重散热量相对较少。
7、xx(Allen)规律: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等在低温环境中有变小变短的趋势,这也是减少散热的一种形态适应,这一适应现象被称为阿伦规律。
8、水生植物根据其生长环境中水的深浅不同,划分为沉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
559、植物对盐碱土的适应:①聚盐性植物:通过积累盐分,提高细胞内的渗透压来维持体内水平衡;②泌盐性植物:通过茎、叶表面的盐腺来排出体内的过多盐分;③透盐性植物:通过体内高浓度的可溶性有机物而提高渗透压。
10、环境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①环境因子的综合作用:环境中各种因子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彼此联系、互相促进、互相制约,任何一个单因子的变化,必将引起其他因子不同程度的变化及其反作用。
环境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具有综合性、非等价性、阶段性、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等基本特征。
②主导因子及特点:在诸多环境因子中往往会有一个或两个因子,在一定条件下,对生物起决定性作用,被称为主导因子。
主导因子发生变化时会引起其他因子发生变化或使生物的生长发育发生明显变化。
③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区分环境因子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对正确认识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及分布很有意义。
④环境因子作用的阶段性:生物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对环境因子的需求是不同的⑤环境因子的不可替代性和补偿作用:环境中各种因子的存在都有其必要性,尤其是作为主导作用的因子,如果缺少便会影响生物的正常生长发育,甚至使生物发生疾病或死亡。
11、限制因子: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环境因子的综合作用,但是其中必有一种或少数几种因子是限制其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称为限制性因子。
12、环境因子的限制性作用规律:①Shelford耐受性定律:生物不仅受环境因子最低量的限制,而且也受环境因子最高量的限制。
这就是说,生物对每一种环境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限与下限之间就是生物对这种环境因子的耐受范围,称生态幅;②liebing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生长取决于处于最小量状况的营养物的量。
6613、种群:是指在一定空间中生活、相互影响、彼此能交配繁殖的同种个体的集合。
种群是由具有共同基因库的同种个体所组成的,是种系生存的前提和基本单位。
14、生物群落:指在特定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地域或生境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15、种群基本特征:(1)数量特征(2)空间分布特征,包括内分布格局和地理分布格局,前者是指种群内部的个体是聚群分布、随机分布还是均匀分布(3)遗传特征。
16、种群的群体特征:(1)种群密度(2)初级种群参数,包括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3)次级种群参数,包括性比、年龄分布和种群增长率等。
17、存活曲线:Ⅰ型:曲线凸型,表示在接近生理寿命钱前有少数个体死亡;Ⅱ型:曲线呈对角线,各年龄死亡率相等;Ⅲ型:曲线凹型,幼年期死亡率很高。
18、种群数量具有两个重要的特征:波动性和稳定性。
8419、种内关系:集群、种内竞争、种间关系20、集群的生态学意义(1)集群有利于提高捕食效率(2)集群可以共同防御敌害(3)集群有利于改变小生境(4)集群有利于某些动物种类提高学习效率(5)集群能够促进繁殖。
21、竞争的主要方式:资源利用性竞争和相互干涉型竞争。
资源利用性竞争:生物之间并没有直接的行为干涉,而是双方各自消耗利用共同资源,由于共同资源可获得量减少而间接影像对方的存活、生长和生殖。
因此,资源利用性竞争也称间接竞争。
相互干涉行竞争又称为直接竞争,竞争者相互之间直接发生作用。
22、种间关系:种间竞争、捕食、寄生与共生23、他感作用: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作用(是生存竞争的特殊形式)。
24、生态位的定义:主要是指生物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地位,以及与栖息地、食物、天敌等多环境因子的关系。
25、种群的生活史对策(1)生活史的定义:从一个世代的合子形成到下一个世代合子形成所经历的时段中,个体所经历的生长、发育、繁殖等过程称为生活史。
生活是对策的定义:生物在进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特有的生活史特征,是生物适应于特定环境所具有的一系列生物学特性。
106(2)种群生活史对策有哪些?(P106)①r选择r对策者多适用于严酷易变的环境,具有能够使种群增长最大化的各种生物学特性,即高生育力,快速发育,早熟,成年个体小,寿命短而且单次生殖多而小的后代。
一旦环境条件好转,就能以其高增长率r迅速回复种群,使物种能得以生存。
②K选择K对策者适应于可预测的稳定的环境。
在一定意义上,他们是保守主义者,当生存环境发生灾变,种群很难迅速恢复,如果再有竞争者抑制,就可能趋向灭绝。
在稳定的环境中,由于种群数量经常保持在环境容纳量K水平上,因而竞争较为激烈。
K对策者具有成年个体大、发育慢、迟生殖、产仔(卵)少而大但多次生殖、寿命长、存活率高的生物学特性,以高竞争力使其得以生存。
27、植物群落成员型的分类(1)优势种和建群种(定义)(2)亚优势种(3)伴生种(4)偶见种或罕见种优势种:对群落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其主要作用的植物称为优势种建群种:优势种中起构建群落作用的中称为建群种,即优势层中的优势种常称为建群种。
28、生物群落的结构(掌握以下各个定义)116(1)生活型,生态型和生长型(2)垂直结构(3)水平结构(4)时间结构(5)群落交错带与边缘效应生活型:是生物对外界环境适应的外部表现形式,同一生物型的物种,不但体态相似,而且其适应特点也是相似的。
生态型:指同一个种为了在不同的环境中生长,其所适应环境分化出来的性质,在遗传中固定下来而产生的类型。
生长型:可以看做生活型的一种分类方法,主要根据植物的体态来进行划分的。
(草本植物、半木本植物、木本植物、叶状植物)植物的垂直结构:指群落中不同物种个体在垂直空间上的分化与配置方式。
群落的水平结构:指群落在空间的水平分化或内部小聚群的镶嵌现象,有人称之为群落的二维结构。
群落的时间结构:不同生物生命活动在时间上的差异,导致了不同时间群落结构的配置差异,形成了群落的时间结构。
群落交错带又成为生态交错带或生态过渡带,是两个不同群落交界的区域。
31、生物群落演替:在一定地段上,群落由一个类型转变为另一个类型的有顺序的演变过程。
119次生演替:指原有群落被去除的次生裸地上开始的演替。
32、生物群落演替理论(掌握以下各个定义)122(1)单元顶级论(2)多元顶级论(3)顶级-格局假说单元顶级论认为,在同一气候区内,无论掩体初期的条件多么不同,最终都能形成一个与当地气候条件保持协调和平衡的演替顶级,包括气候顶级和各类前顶级。
演替顶级:到达稳定阶段的群落,就是和当地气候条件保持协调和平衡的群落,这是演替的终点,这个终点就称为演替顶级。
多元顶级论:某一气候区域的物理环境远不是同一的,因此该气候区域的不同生境中就会有各种不同类型的顶级群落。
顶级-格局假说:在任何一个区域内,环境因子都是连续不断地变化的。
在这个格局中,通常位于格局中心、分布最广泛、最能反映该地区气候特征的顶级群落,称为优势顶级,相当于单元顶级论的气候顶级。
12433、生态系统均可概括为非生物和生物两大部分,或者分为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四种基本成分(组成要素)。
P13934、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生物生产、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35、生物系统的生物生产:初级生产与次级生产(两者的区别)。
14936、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流动的特点:1能量流是变化的;2能量流是单向的;3能量在生态系统内流动的过程是不断递减的过程;4能量在流动中质量逐渐提高。
37、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大致可以分为物理、化学、行为和营养等四大类信息。
38、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反馈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负反馈控制可使系统保持稳定,正反馈则使偏离加剧。
反馈:就是系统的输出变成了决定系统未来功能的输入。
负反馈:系统中某一成分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一系列变化,结果是抑制或减弱最初。
17039、世界陆地生态系统的分布规律: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
17540、陆地生态系统分布的水平地带性:地球表面的水热条件等环境要素,沿纬度和经度方向发生递变,从而引起植被也沿纬度或经度方向呈水平更替的现象,或称为植被分布的水平地带性,它是地球表面植被分布的基本规律之一。
(1)纬向地带性:沿纬度方向有规律地更替的植被分布,称为植被分布的纬向地带性。
(2)经向地带性:以水分条件为主导因素,引起植物分布由沿海向内陆发生更替,这种分布格式被称为经向地带性。
17541、森林生态系统的共同特征:(1)物种繁多,结构复杂(2)生态系统类型多样(3)系统的稳定性高(4)生产力高、现存量大、对环境影响大42、河流生态系统主要特征:(1)水的流动性是河流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2)河流与周围的陆地有联系,陆-水交换。
而且河流、溪涧等形成了一个较为开放的生态系统,成为联系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的纽带。
(3)含有丰富的氧,河流生物对氧的需求也较高。
43、xx生态系统基本特征:(1)最显著的特征是其水体具有半封闭性,边界明显(2)xx生态系统水量变化较大(3)存在xx分层现象(4)水量变化较大(5)演替缓慢44、湿地生态系统:是指地表过湿或常年积水,生长着湿地植物的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