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白毛女》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欣赏歌剧《白毛女》选段
教学目标
1.能够用积极的态度参与感受、体验歌剧音乐;
2.通过欣赏和学唱《北风吹》《扎红头绳》片段,感受歌曲表达的音乐情绪,以及独唱和对唱这两种演唱形式的音乐表现;
3.能够对中国歌剧《白毛女》的剧情有一定了解,能够初步用音乐要素分析作品。
重难点
用音乐要素分析作品。
课时
一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ppt课件、钢琴等。
教学设计
一、导入
教师现场演奏《北风吹》乐曲。
问题:1.这首乐曲给大家带来了什么样的感受?
2.这首乐曲的名字叫什么?
二、作品介绍
1.剧情介绍
河北省西北部有一个“白毛仙姑”民间传说:1935年的除夕夜,地主恶霸黄世仁逼死外出躲债回家过年的佃户杨白劳,抢走了喜儿抵债,喜儿受尽虐待,逃进深山,三年煎熬使她成为了“白毛女”,当地传说为“白毛仙姑”。
1938年,八路军解放了杨各庄,救出了喜儿,获得了翻身。
2.作品介绍
歌剧《白毛女》是在1942年新秧歌运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第一部新歌剧,共有5幕组成,1945年首演于延安。
《北风吹》《扎红头绳》是其中的两个经典唱段。
三、作品剖析
(一)《北风吹》唱段
1.初听乐曲
问题:这个唱段是哪个角色的唱段?
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情节?
表现了角色什么样的心情?
(《北风吹》是歌剧《白毛女》中的第一幕第一场,表达了喜儿等待父亲回家过年的迫切心情,表现出了喜儿天真活泼、纯朴开朗的性格。
)
2.复听乐曲
(体验利用音乐要素塑造人物迫切的心情)
3.分析乐曲(教师边演唱边引导学生分析)
演唱形式:女声独唱
拍子:3拍子(想起父亲的喜悦,用3拍子这种跳跃性的拍子来表现想要见到父亲的迫切心情)
节奏:四分节奏、二分节奏为主,总体舒缓
旋律:整体线条宽广(暗示故事矛盾没有开始,教师演唱利用旋律线分析)
音区:低音区5 ---中音区6,叙述性
乐器:长笛、小提琴为代表的弦乐,亲切感
创作手法:采用同样旋律进行三遍演奏(强调角色作用)
4.作品赏析
观看歌剧《白毛女》的表演视频(天津歌舞剧院版本)
5.表现作品
师生合作,学生演唱前两段,教师指挥
(二)《扎红头绳》唱段
(在带领学生分析《北风吹》唱段后,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分析本收曲目)
1.初听乐曲
问题:这个唱段是哪个角色的唱段?
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情节?
表现了角色什么样的心情?
(《扎红头绳》是歌剧《白毛女》中第一幕第二场的内容,成功塑造了父女俩真挚的爱和相依为命的骨肉深情。
提示:红头绳是杨白劳带给女儿的第二件过年礼物。
)
2.复听乐曲
(体验利用音乐要素塑造人物特点的作用)
3.生生合作,分析乐曲
演唱形式:对唱,男女两个角色
拍子:4拍子(拍子的变化,暗示了父亲回家来,喜儿迫切的心情平静了下来)
节奏:以八分节奏和十六分节奏为主,跳跃感强
旋律:与之前相比较,起伏较大(暗示了心情的激动,借助旋律线分析)
音区:音区跨度大,从低音区5 ---高音区2
乐器:杨白劳角色采用大提琴表现,喜儿角色采用板胡表现
创作手法:(难度较大,教师补充)
4.作品赏析
观看歌剧《白毛女》的表演视频(天津歌舞剧院版本)
5.表现作品
师生合作对唱,学生喜儿角色,教师杨白劳角色
(三)唱段对比
四、拓展
歌剧《白毛女》从诞生到现在,已经经历了70多年的历史,且中间的融合了河北/山西/陕西等地区的音乐素材,可以说,作品《白毛女》是西方歌剧手法和中国地方音乐相结合的一个典范。
时至今日,喜儿的形象依然活跃在舞台上。
1.观看谭晶、孟广禄版《白毛女》;
2.发展至今,《白毛女》突破了歌剧领域,发展到了电影、芭蕾舞剧、交响乐等领域。
观看交响乐版本《白毛女》。
五、课堂小结
《白毛女》是中国的第一部大型的新歌剧,它的诞生标志着中国
歌剧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它的影响下,先后涌现了一大批闪烁着中国民族色彩的新歌剧,像《洪湖赤卫队》等。
除了《白毛女》,还有更多优秀的歌剧需要我们去学习。
类似于《北风吹》《扎红头绳》这样经典的唱段还很多,以后多听,多看,从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中汲取更多的营养,丰富自己的音乐内涵,继承传统文化、发扬民族精神,为实现中国梦做出自己的贡献。
板书设计
演唱形式
拍子
节奏
旋律线
音区
乐器
创作手法
歌剧《白毛女》学情分析
歌剧《白毛女》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歌剧之夜》的内容。
歌剧《白毛女》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歌剧之
夜》的内容,一提到歌剧,很多同学会想到西方歌剧中一些著名的片段,如《我的太阳》等,甚至有的学生还会模仿演唱一两句,但是,对于中国的歌剧作品,我们了解的却是比较少的。
歌剧《白毛女》效果分析
总体来讲,整节课完成了预设的教学内容,效果较好。
1.完成了音乐要素对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的分析。
2.学生能够运用自己的感知去体验作品。
3..课堂气氛融洽,师生配合默契。
学生能够在教室的引导下,尝试着运用音乐要素去分析作品。
4.拓展了歌剧《白毛女》的范畴。
歌剧《白毛女》教材分析
歌剧《白毛女》是在1942年新秧歌运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第一部新歌剧,共有5幕组成,1945年首演于延安。
《北风吹》《扎红头绳》是其中的两个经典唱段。
其剧本取材于河北省西北部有一个“白毛仙姑”民间传说:1935年的除夕夜,地主恶霸黄世仁逼死外出躲债回家过年的佃户杨白劳,抢走了喜儿抵债,喜儿受尽虐待,在女佣张二婶的帮助下逃进深山,三年煎熬使她成为了“白毛女”,当地传说为“白毛仙姑”。
1938年,八路军解放了杨各庄,救出了喜儿,获得了翻身。
歌剧《白毛女》借鉴西洋歌剧的创作手法,以河北等地的民歌素材及地方戏曲音调作为剧中主要任务音乐主题的音调,使音乐与剧
情结合紧密,音乐形象鲜明生动,成功地刻画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歌剧《白毛女》的诞生,标志着中国新歌剧的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北风吹》是歌剧中刻画喜儿基本性格的主题音调。
歌曲为徵调式,四三拍,音乐节奏舒展,旋律亲切流畅,优美动听,表现出喜儿天真活泼、纯朴开朗的性格和等待爹爹回家过年的心情。
《扎红头绳》是杨白劳和喜儿的一段对唱,表现父女俩真挚的爱和相依为命的骨肉深情。
二斤白面和一根红头绳,表明了他对喜儿的疼爱,也表明他希望能有一个起码的人的生活。
贴门神揭示了他胆小怕事的性格特点,也反映出了他向往着摆脱地主压迫、过上平平安安的日子的最简单的要求。
歌剧《白毛女》中知识点测试
1.《扎红头绳》的演唱形式是()。
2.《扎红头绳》中作曲家使用的是()拍子进行的创作,与《北风吹》相比,用此拍子创作暗示的是喜儿心情的什么变化?
3.《扎红头绳》的创作主要使用的()音符。
4.《扎红头绳》在表现杨白劳和喜儿两个角色的时候,分别采用了什么乐器?
5.《扎红头绳》中杨白劳从给了喜儿三件过年礼物,这三件礼物在演唱的时候使用了相同的旋律,这种创作手法称为()。
歌剧《白毛女》教学反思
歌剧《白毛女》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歌剧之夜》的内容,是我国歌剧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部作品,迄今为止,这个作品已经突破了歌剧的领域,在电影、交响乐等领域皆有了一席之地。
1.本节课的信息量比较大,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内容的讲解,是本节课的难题。
既需要让学生了解作品的相关内容,还要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分析,在时间的分配上需要严格控制。
2.如何运用音乐元素分析作品。
《北风吹》《扎红头绳》两个作品都是歌剧中的经典选段,如果脱离了歌剧本身来讲解,毫无意义,需要将选段与整个作品结合起来分析,确定哪些音乐要素,符合理顺元素之间的关系,都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3.歌剧与学生之间是有距离的,需要将歌剧的高雅与学生的现状结合起来,缩小作品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歌剧《白毛女》课标分析
歌剧是欧洲17世纪以来一种社会影响较大的音乐与戏剧相结合的综合艺术体裁。
中国新歌剧自20世纪20年代至今近100年的发展历程中,产生了许多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剧目。
歌剧音乐是向学生实施音乐审美教育的重要教材,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中国新歌剧源于民族传统文化,借鉴吸收欧洲格局音乐艺
术手段,表现中国社会生活的独特风貌。
通过学习歌剧《白毛女》,让学生充分了解格局的剧情及人物性格定位,熟悉刻画主人公基本性格的主题音调,并分析两段唱段在旋律、节奏上的不同特点,引导学生关注音乐要素对营造音乐氛围、塑造音乐形象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