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自评报告目录第一部分学院概况 (1)一、办学历程与发展建设 (1)二、文化氛围与区域环境 (3)三、评建工作与引领作用 (5)第二部分本科教学工作状况 (7)一、办学思路与领导作用 (7)(一)找准定位明确目标,合理规划孕育特色 (7)(二)发挥领导核心作用,落实教学中心地位 (9)(三)厘清人才培养思路,探索合作教育途径 (11)二、教师队伍与教学水平 (13)(一)着力充实教师队伍,不断改善队伍结构 (13)(二)重视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14)(三)加强培养培训工作,提升教师素质能力 (16)三、教学条件与经费投入 (18)(一)积极改善教学条件,有效发挥设施作用 (18)(二)保障教学经费投入,满足教学日常运行 (22)四、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 (23)(一)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合理制订培养方案 (23)(二)坚持强化课程建设,稳步推进教学改革 (25)(三)突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实践能力培养 (28)五、教学管理与质量保障 (30)(一)充实教学管理队伍,提高服务教学质量 (30)(二)完善质量管理机制,强化教学质量监控 (31)六、学风建设与学生指导 (34)(一)学风建设常抓不懈,素质拓展持续推进 (34)(二)完善学生指导系统,增强服务学生能力 (38)七、教学质量与培养成效 (40)(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展现良好思想品德 (40)(二)重视学生“三基”培养,提高学生专业能力 (42)(三)文体活动丰富多彩,身心健康情趣高尚 (43)(四)教学工作师生满意,社会声誉不断提升 (44)(五)面向基层服务地方,就业质量保持稳定 (46)第三部分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 (48)一、优势特色不够鲜明,专业建设与区域产业结合不尽密切 (48)二、合作教育深度不够,人才培养模式改进的力度仍显不足 (52)三、师资力量相对薄弱,队伍结构与人才培养需求不相适应 (56)四、投入结构不尽合理,办学基本条件与发展需求不相匹配 (62)五、服务教学力度不够,管理机制和服务能力难以满足需要 (66)六、保障体系不够完善,孕育质量文化的机制尚未完全形成 (70)第一部分学院概况运城学院是2002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建立的山西省属综合类普通本科院校。
始建于1978年,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高等教育的长足发展,经历了多次战略性调整。
位于晋秦豫三省交界的运城市,根植华夏民族的祖脉,深受河东文化的熏陶。
升本以来,把评建工作摆到首要位置,引领和促进了学院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一、办学历程与发展建设运城学院的前身是由运城师范专科学校、运城教育学院和河东大学(筹)三校合并组建的运城高等专科学校。
运城师范专科学校始建于1978年5月,曾获得“全国模范师专”的荣誉称号;运城教育学院成立于1983年7月,是运城地区教育系统干部与师资培训的主要基地;河东大学筹建于1985年3月,是运城区域第一所开展职业教育的高等学校。
为了整合运城地区的高等教育资源,推动职业教育和师范教育、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共同发展,1989年12月三校合并,成为山西省第一所专科类多功能综合性办学的改革试点学校,凸显出地方性、多功能、综合性特征。
2002年2月,国家教育部批准在运城高等专科学校的基础上独立设置运城学院。
面对“建设怎样的运城学院和怎样建设运城学院”、“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等问题,学院在传承自身办学风格和汲取老本科院校办学经验的同时,广泛开展了本科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形成了“区域性、应用性、特色发展,走合作办学之路”的办学思路。
自2005年起,学院每年召开教育教学工作会议,梳理、反思本科教育的办学过程,进一步明确了地方性、应用型、教学型的办学定位,提出了“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和大学制度建设,基本形成大学办学治校体系;第二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完善的教育教学质量保障监控体系和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第三步,做强师范类、商务类和工程类优势学科专业群,彰显办学特色。
学院把以评促建、新校区建设和大学文化建设作为发展战略第一步的“三件大事”,不断完善办学条件,规范教学管理,保障培养质量,孕育文化底蕴。
经过十年的发展建设,办学规模、办学条件和办学能力发生了显著变化(见表1-1)。
目前,学院共表1-1运城学院十年发展对比表设21个教学系(部、院、实验中心),32个本科专业、10个专科专业;有全日制普通本科学生12962人、专科学生1027人,成人函授和夜大(业余)学员3447人,教职员工1140人;占地总面积1414391.45平方米,建筑总面积406041平方米,各类实验实习实训场所92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价值8095.94万元,馆藏纸质图书1059151册,电子图书133282种。
二、文化氛围与区域环境底蕴深厚的河东文化滋养着学院的文化和精神。
运城市古称河东,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舜耕历山,禹凿龙门,后稷稼穑,嫘祖养蚕等先民传说源远流长;商祖猗顿,武圣关羽,地理学家裴秀,文学家柳宗元,史学家司马光,元曲名家关汉卿,以及思想家教育家荀况、王通、薛瑄等文人政要俊采星驰;舜都蒲坂,禹都安邑,以及武庙之祖关帝庙、四大名楼之一鹳雀楼、道教祖庭永乐宫、《西厢记》故事发生地普救寺、祭祀圣地后土祠、死海盐湖、黄河大铁牛等名胜古迹斐声中外。
地方文化传统为学院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丰厚的文化滋养。
崇教尚学的教育传统促进着学院的创立和传承。
运城市因“盐运”而得名、因“盐务”而促教,自古就有崇教尚学的优良传统。
盐业的发展和盐文化的影响,使古河东地区早在元明期间就创办了盐务专学(运学),促生了河东书院、正学书院和宏运书院。
1905年宏运书院改名为河东初级师范学堂,历经山西省立第二、三师范学校到运城师范学校,及至运城师范专科学校、运城高等专科学校到运城学院,文化教育风气一脉相承。
基础教育也因政府和民间的重视而比较发达,曾连续十年名列山西省高考之冠,河东俊秀遍及祖国各地。
在运城市建设人才资源大市、教育强市的战略规划中,把“以运城学院为基础建设运城大学”作为长远目标,在教育用地等政策上给予了极大的支持,使学院教育事业发展获得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蓬勃发展的地方经济推动着学院的建设和发展。
运城市地处山西省南部、晋秦豫黄河金三角地区,下辖13个县(区、市),总人口514万、总面积14106平方公里,是传统的农业大区和新兴的工业基地,是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南部重镇和晋秦豫黄河金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中心城市,是山西省向西向东开放的大通道和桥头堡。
果、畜、菜、粮、棉五大现代农业主导产业基础厚实,冶金、化工、医药、机械、铸造、新型材料等工业产业发展迅速,具有河东文化特色的工贸旅游中心城市、现代物流重点发展建设基地和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群初步形成,为学院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等职能和办学愿景的实现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评建工作与引领作用评建工作伴随着学院升本十年来的建设与发展。
2002年,学院提出了“结合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各项指标要求和学校实际,制定初步规划和目标,作为今后工作的指针和评价标准”的工作要求。
2005年,设立了专门的职能机构评建办公室,将自评自建作为学院一项常规工作和自觉行动,坚持每年11月份开展校内教育教学评估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学院的自我评估制度。
2010年以来,按照本科教学合格评估的要求,结合内部质量运行保证和质量监测控制的工作实践,进一步强化本科意识、质量意识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意识,初步形成了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评建工作促进了学院办学理念的确立,提高了对地方性本科院校基本特征的认识。
地域优势、应用特征和教学亮点是学院实现升本的重要因素,服务地方、突出应用、培养合格人才也必然是学院的责任和使命。
在“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依法办学,建设特色鲜明的地方本科院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办学指导思想的引领下,学院依据地方社会文化特征和经济产业需要设置调整专业,努力探索与业界合作办学的培养模式,积极建构以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以学科为支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注重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机制建设、条件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强化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践行“建设以师范类、商务类和工程类为优势学科专业群,以河东文化为大学文化特色的山西省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的办学目标。
评建工作促进着学院精神文化的培育积淀与良好校园文化氛围的形成。
著名语言学家孙功炎先生、著名教育艺术家演讲大师景克宁先生、俗语研究专家王树山教授、植物分类专家滕崇德教授、史学研究专家尚恒元教授、盐文化研究专家柴继光教授等曾执教于运城学院,他们严谨的治学精神、儒雅的大家风范,为学院治教治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升本”以后特别是实施“以评促建”以来,学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育人为根本,建立健全以质量为核心的教育教学规范,优化美化校园文化环境,搭建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平台,形成了积极向上的学习风气。
在先进办学思想的引领下,结合丰厚的地方文化和优良的办学传统,凝练出以“立德有为”校训为核心的大学精神,积极营造“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校园文化氛围。
第二部分本科教学工作状况运城学院积极探索和实践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之路。
通过明晰办学理念,加强队伍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创新培养模式,规范教学管理,强化学生指导,保障教育质量,步入了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轨道。
一、办学思路与领导作用为了建设特色鲜明的地方性本科院校,各级领导班子带领师生员工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路,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确立教学中心地位,不断推动学院科学发展。
(一)找准定位明确目标,合理规划孕育特色升本初期,学院提出“以教学为中心,坚持区域性、应用性、特色发展和走合作办学之路,建设合格本科院校”的办学思路。
2005年,经过酝酿和讨论,首次较为系统地提出了学院的办学指导思想、办学定位和“三步走”发展战略,把“培养爱岗敬业、开拓创新、适应社会发展的合格人才,建设有特色的教学型地方本科院校”作为学院的发展目标。
2012年,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立足学院发展实际,进一步完善了办学理念体系,形成了“以地方经济社会(行业)人才需求为导向,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以教学为中心,多科并举,立足运城,面向山西,服务基层,建设特色鲜明的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