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排洪渠临时导流专项施工方案

排洪渠临时导流专项施工方案

工程项目临时改移及导流现状河道专项施工方案编制:审核:批准:编制单位:编制日期:目录第1章编制依据及适用范围 (1)1.1 施工技术规范、验收规范、施工依据 (1)1.2 适用范围 (1)第2章工程概况 (1)2.1 工程基本情况 (1)2.2 建设场地工程地质、水文地质 (2)第3章临时改移河道及导流方案 (3)3.1 临时改移河道及导流方案依据、原则 (3)3.2 临时改移河道及导流方案 (4)第4章临时便道方案 (6)4.1 临时便道方案依据、原则 (6)4.2 临时通道施工方法 (8)第5章施工组织方案 (8)5.1 工期计划 (8)第6章施工组织 (9)6.1、施工准备 (9)6.2、施工组织机构及施工任务划分 (10)6.3、工程管理目标 (11)6.4、施工协调管理 (12)第7章临时工程施工方法 (13)7.1 现场施工组织施工顺序 (13)7.2 施工方法及技术措施 (13)7.3、主要施工措施 (15)第8章施工安全保障措施 (17)8.1 组织保障 (18)8.2 安全目标及措施 (19)第1章编制依据及适用范围1.1 施工技术规范、验收规范、施工依据(1)《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GB50112-2013);(2)《城镇道路施工与质量验收标准》(CJJ1-2008);(3)《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2006);(4)《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68—2008;(5)《市政排水管道工程及附属设施》(06MS201);(6)《混凝土结构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2011);(7)《市政工程质量验收评定标准(城市防洪工程)》(CJJ9-85);(8)《水利水电工程单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评定标准--土石方工程》(SL631-2012);(9)《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14)道路工程、排洪渠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相关施工方案;(15)工程施工招标文件、工程承包合同;(16)我公司的“三标一体化”管理文件,我公司承担类似工程的建设经验;(17)现场施工调查情况。

1.2 适用范围本方案适用于--建设***、***排洪渠;建设跨河桥梁期间临时改移及导流现状***、***河道施工。

第2章工程概况2.1 工程基本情况根据设计文件,现状道路河道与拟建道路及渠道如下图2.2 建设场地工程地质、水文地质2.2.1 工程地质情况1、根据本次勘察资料,地层由上至下依次为第四系人工填土(Q4ml)及第四系中下更新统冰水堆积层(Q1+2fgl)黏土,下伏白垩系上统灌口组(K2g)泥岩。

(1)杂填土:色杂,稍湿,松散。

主要为建筑弃土,由建渣、黏性土、碎岩块、碎石、生活垃圾等组成。

厚度为1.0~6.5m。

素填土:灰褐色,湿,可塑。

主要由粘性土组成,混少量砖瓦块及卵石等,表层含植物根。

厚度为0.5~2.1m。

淤泥质素填土:灰黑色,饱和,流塑。

主要由粘性土组成,混少量砖瓦块及卵石等,厚度为0.7~1.3m。

(2)黏土:黄褐色,硬塑,含铁锰质氧化物及钙质结核,具胀缩性,切面有光泽,干强度及韧性高。

接近基岩位置局部混卵石颗粒。

该层场地内分布连续,厚度5.0m~12.8m。

(3)垩系上统灌口组:强风化泥岩、中风化泥岩。

2、根据设计文件,场地土自由膨胀率平均值为48.8%,界限值为40~65%,具弱膨胀潜势,地基胀缩等级综合判定为Ⅰ级。

该场地膨胀土湿度系数0.89,大气影响深度为3m,大气急剧影响深度1.35m。

河堤区内素填土可作为回填材料,黏土(Q1+2fgl)不能直接作为回填料,如需采用黏土作为填料,必须进行改性处理。

回填土应分层夯实,其压实系数需满足相关规范要求。

2.2.2 水文地质情况1、地表水场地内***排洪渠至北向南流动,渠堤为自然土坡,现为稳定渠堤。

渠宽9.0m左右,勘察期间渠水水深0.5m左右,标高约492.50m,流速0.5m/s。

场地内有原有***排洪渠,K0+180之前部分为已修好河堤,河堤为毛石材料修筑而成,属稳定沟壁;K0+180之后部分为老河堤,河堤为土坡。

原有***排洪渠渠宽2~6米,渠底标高492.15~494.34米(上游高下游低)。

现阶段沟渠水较少,水深0.5~1.5米,标高约495.50~493.00米(上游高下游低)。

勘察时渠水流速很慢,约0.5m/s。

2、地下水场地地下水分为上层滞水和基岩裂隙水。

上层滞水:赋存于人工填土层中,水量不大,靠大气降水及地表水补给,无统一的地下水位,以蒸发或逐渐向下渗透方式排泄,雨季水量增加,干旱季节减少甚至完全消失。

基岩裂隙水:总体上看,基岩裂隙水水量较小,本次钻孔内未揭见基岩裂隙水。

场地分布的黏土为弱透水层。

勘察深度范围内,场地地下水类型主要为上层滞水。

上层滞水赋存于黏土层之上的人工填土层中,大气降水及沟渠水为其主要补给源,无统一的地下水位,其水量一般。

勘探结束后测得上层滞水水位埋深2.2~2.8m,标高为489.98~491.77m。

成都地区丰水期为7、8、9月份。

枯水期为12、1、2月份,该上层滞水水位变化与补给量有关。

其余月份为平水期。

第3章临时改移河道及导流方案3.1 临时改移河道及导流方案依据、原则3.1.1 平面布置位置1、***排洪渠(规划河道)里程K0+520,K0+690,K1+070穿越现状河道,进行改移河道及导流;2、***排洪渠(规划河道)里程K0+140,K0+490,K0+840,K0+880,穿越现状河道进行改移河道及导流;3、桥梁工程:位于成业路K0+645.147里程处,跨越规划***排洪渠,进行改移河道及导流;4、桥梁工程:华名路K0+547.832位置,跨越规划***排洪渠,进行临时改移河道及导流;5、路的桥梁工程。

3.1.2 平面布置原则1、在不影响主体工程实施的前提下,保证临时改移河道及疏导工程量最小;2、为满足新建工程(排洪渠、桥梁等)的作业场地,进场道路,临时改移河道距离新建(排洪渠、桥梁等)平面距离一般在15米~20米。

3、临时改移河道及导流统筹兼顾排洪渠、桥梁、道路等施工计划安排,保证施工期间的河道水系畅通,避免多次改移,产生施工干扰,留下质量隐患。

3.1.3 横断面布置原则1、临时改移河道断面采用梯形断面,放坡明挖。

2、依据设计文件,临时改河过水断面按10年一遇排洪断面尺寸拟定,保证施工期间排洪流量;3、鉴于本场地开挖土层多为黏土,黏土为膨胀土,根据设计说明“河堤工程采用明挖施工,对形成的基坑需采取放坡或有效的支护措施,保证基础施工安全。

建议杂填土及淤泥质素填土按1:2.0、素填土及黏土按1:1.5放坡。

”所以临时河道基坑断面放坡统一按1:1.5。

4、新建工程穿越现状河道时,施工期间临时导流措施,具体导流方式按照***排洪渠(***排洪渠)设计图10—围堰标准横断面图。

3.1.4 临时改移河道纵断面原则1、保证改移与既有河道上下游的高程顺接;2、改移河道河底流水纵坡参照新建排洪渠最小流水纵坡。

3.2 临时改移河道及导流方案3.2.1平面总体布置图3.2.2各改移段平面布置、纵断面布置详图、各处围堰的平面(长度)、横断面详图3.2.3横断面设计设计河堤(10年一遇洪水位)过水断面结合施工安排,跨河段渠道按照在3-4月、10-12月非汛期期间施工。

整个拟建临时该区满足常水位即可;***临时改渠断面如下图改渠断面13.75m2>设计常水位断面7.2m2管涵过水断面10.17m2>设计常水位断面7.2m2***临时改渠断面如下图改渠断面24m2>设计常水位断面12.27m2管涵过水断面14.69m2>设计常水位断面12.27m23.2.4临时河道开挖边坡防护措施1、坡面土体特性、防护设置依据(1)场地土层特性:根据地勘报告、设计文件,本场地开挖土层多为黏土,黏土为膨胀土。

膨胀土中的黏粒成分主要由亲水性矿物组成,同时具有显著的吸水膨胀和失水收缩两种变形特性。

故本工程河道开挖后,如遇降雨、风吹日晒,边坡有进一步风化、变形的特性,由此会影响边坡的稳定及安全,威胁到施工人员、设备等安全。

(2)坡面防护的依据及要求根据《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条文说明 15.1.1 条“边坡整体稳定但其坡面岩土体易风化、削落或有浅层崩塌及掉块等影响边坡坡面的耐久性或正常使用,或可能威胁到人生或财产安全及边坡环境保护要求时,应进行坡面防护”;根据《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 )有关规定,采用喷射砂浆进行坡面防护,喷射砂浆防护厚度不宜小于50mm,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20...”2、临时改移河道边坡防护护具体做法为防止河道开挖后坡面进一步风化、软化,防止下雨、水流冲刷边坡,在干湿交替的环境下,边坡变形坍塌,避免边坡涨缩坍塌可能威胁到人生或财产安全,综合考虑本工程坡面土体特性,结合技术规范要求,拟定本工程坡面防护形式:采用喷射砂浆进行坡面防护,喷射砂浆防护厚度取值8cm,砂浆强度等级C20。

3.2.5 跨河临时保通道路(1)保通道路结构①基底持力层:黏土层,路床(60cm改良土或砂砾石)+(20cm厚泥结碎石)临时面层结构。

宽度6米宽(1.0m土路肩+4.0m宽路面+1.0m土路肩),两侧设置梯形排水沟(土沟)。

②临时保通道路长度20m+改河上口宽度+20m,每边20米长度可以根据现场实际增加。

(2)关于跨河通道纵断面:方案做成漫水路基,常水位从管涵内排水,交通正常通行;涨水时漫水。

①埋设管涵可以,但最少保证1/3~1/4或常水位流量通过;②管道采取360度混凝土满包,并汇出横断面,标准尺寸,可以参照06MS201有关尺寸或有关多孔管涵设计图进行布置。

管涵砼满包后最少保证20~30cmC25混凝土路面。

③绘制出漫水路基段纵断面。

第4章临时便道方案4.1 临时便道方案依据、原则4.1.1 平面布置位置临时改道位于;布设长度300米约,现场测算约2500平方米,最终以实际收方为准;平面布置图:4.1.2 平面布置原则1、在不影响主体工程实施及通行安全的前提下,保证临时通道工程量最小;尽量利用原有道路,区间设置临时便道,减少临时用地、避免破坏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并保证沿线道路和水系畅通,并确保社会及施工车辆的安全出行;2、临时改道及导流统筹兼顾排洪渠、桥梁、道路等施工计划安排,保证施工期间的道路畅通,避免多次改移,产生施工干扰,留下质量隐患。

4.1.3 横断面布置原则1、为保证临时通道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以满足社会车辆及场内材料和土石方运输,路基选用路堑挖出土石方填筑、碾压密实,路面结构铺筑40cm砂砾石填筑、平整、碾压密实,路面浇筑25cm厚C30混凝土硬化处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