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林木茎部病害
松瘤锈病
松瘤锈病
松瘤锈病每年在 瘤上产生的性孢
子和锈孢子
松瘤锈病每年在瘤 上产生的锈孢子
松梭形锈病
松梭形锈病的 锈孢子
松梭形锈病 的性孢子
三、病菌的生活史
茶藨子 病菌的生活史中可产生5种类型的孢子,分别
产生在两种寄主上。 性孢子阶段(0 阶段)和锈孢子阶段(Ⅰ阶
段)产生在松树的枝干上。 夏孢子阶段(Ⅱ阶段)和冬孢子阶段(Ⅲ阶
物质进入管胞,形成空穴)
生活史及侵染循环
雌雄成虫 产卵(1龄幼虫)
4龄
3龄
L4龄
L3龄
L3龄幼虫又称分散型幼虫,集中于天牛蛹室周围,形态 上为角质层增厚,尾端圆,无尾尖突。
L4龄幼虫又称耐久型幼虫,体表有粘胶物,有利于附于 天牛体表。特征为口针及食道退化,尾尖突长。
天牛气管内的线虫
传播介体:松墨天牛,传播距离为1~2km
、湖北、重庆、广东、福建、广西、 台湾、香港等。
限制进境的检疫性有害生物
寄主范围
目前已知可为害树种43种,主要为害松属 最感病的是日本赤松/黑松、欧洲赤松/ 黑松/、硫球松等 在我国雪松表现为高度抗病,而火炬松也 具较高抗性。
症状
针叶由绿色变为黄褐色乃至红褐色,不脱落,最后整株枯死。
症状
感病松树针叶枯黄不落
在寄主植物生长期间,对初发病的带病植株,可采取切除 病瘤,并用石硫合剂或波尔多液涂抹伤口,或拔除销毁。
生物防治:
苗木栽植前利用放射土壤杆菌K84菌株细菌悬浮液对苗根 或插条浸根处理,可以保护苗木免遭侵染,但不能治愈感 病植物。
第九章 林木枝干病害及其防治
病害的种类
皮病:溃疡病、锈病 导管病 丛枝病 寄生性种子植物病害
发病规律
在微碱性、疏松、湿度大的土壤发病重 嫁接方式与发病也有关系。芽接比劈接发
病轻。 根部伤口数量与发病率成正相关。
检测方法
症状观察 检测冠瘿碱 以T-DNA为探针的分子杂交检测 PCR检测
防治措施
加强产地检疫,发现带病苗应及时销毁。
农业防治:
选用未感染根癌病、土壤疏松、排水良好的砂壤土育苗。 如圃地已被污染,用不感病树种轮作或用硫酸亚铁、硫磺 粉进行土壤消毒。
冬孢子、担子及 担孢子
松干锈病的流行
适宜的气候条件
病菌各种孢子的侵染需要97%以上的湿度和相 对较低的温度。
夏季和秋季湿度大温度低有利于病害发展
转主寄主 传播
气流和雨水 感病松苗、幼树及新鲜带皮原木的调运
病 害 的 防 治
检疫:
1. 松梭形锈病 (Cronartium quercuum f. sp.fusiforme) 2. 香蕨木柱锈菌(Cronartium comptoniae) 3. 西方瘤锈病 (Endocronartium harknessii)
潜伏侵染
有些病原物侵入寄主植物后,由于寄主和环境条件的限制,暂 时停止生长活动而潜伏在寄主体内不表现症状,但当寄主抗病 性减弱,有利于病菌生长,病菌可继续扩展,寄主植物出现症 状。
防治:
锈病--修枝,铲除转主寄主 溃疡--消除诱因
松干锈病
一、分布与危害:
松树干锈病是一类重要的森林病害,其中五针松疱 锈病被认为是世界几大病害之一。我国很多地区也 有该病害的分布。我国的松瘤锈病,也是部分地区 松林的主要问题。
成熟植株带瘿尚能存活,幼 小植株带瘿则易死亡。该冠 瘿很软易剥落。
桃冠瘿病
月季
扶芳藤
病原
根癌土壤杆菌 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薄壁菌门Gracilicutes Alphaproteobacteria 根瘤菌目Rhizobiales 根瘤菌科 Rhizobiaceae 土壤杆菌属 Agrobacterium
年平均温度是衡量某地区松材线虫发病程度与分布最有用的指标之一。
(2)土壤缺水加速病害的病程,病树死亡率增高。
高温和干旱有利于该病发生。
(3)不同品种抗病性不同。我国主要发生在黑松、赤松和 马尾松上。
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 生物学特性
冠瘿病(crown gall)
冠瘿病又称根癌病、根瘤病、肿根病等,通 过携带Ti质粒的菌株侵染植物的根茎部引起 过度增生而形成瘿瘤。
分布范围
亚洲: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日本、中国等 非洲:阿尔及利亚、埃及、肯尼亚、利比亚、马拉维、埃塞俄
比亚等 欧洲:奥地利、比利时、英国、保加利亚、塞浦路斯、捷克、
段)产生在一些双子叶植物上。如茶藨子、 马先蒿、刺李、芍药、栎类等植物上。
茶藨子
芍药
马先蒿
栎类
病菌生活史
侵染松 树
菌
冬孢子萌发产 生担孢子
锈孢子侵染转 主寄主
冬孢子形成
夏孢子形成
夏孢子再侵染
栎类叶片上的夏孢子堆和冬孢子角
四、病原
属于担子菌门,冬孢菌纲,锈菌目,栅锈科,柱锈菌 属(Cronartium)。
症状
成片林受害
枝条枯死型
(1)外观正常,树脂分泌减少,蒸腾作用下 降,在嫩枝上往往可见天牛啃食树皮的痕迹
(2)针叶开始变色,树脂分泌停止
(3)大部分针叶变为黄褐色, 萎蔫
(4)针叶全部变为黄褐色至 红褐色,病树整株干枯死亡。
蓝变现象
病原
嗜木质伞滑刃线虫
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
寄主:苹果属、梨属、山楂属、李属.、蔷薇属、丁香属 、柑橘属、柿树属、山茶属、杨属、柳属、核桃属、板栗 属、悬钩子属、葡萄属、菊属、冷杉属、铁觅菜属、槭属 、猕猴桃属、山茶属、臭椿、油橄榄、无花果、油梨等植 物
发病规律
越冬:病原菌在病瘤中、土壤中或土壤中的病 株残体内越冬。
传播: 灌溉水、雨水;嫁接、工具、地下害虫。 苗木调运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 侵入途径:伤口侵人。
症状: 溃疡、肿瘤、萎蔫、丛枝等。 病原: 真菌、细菌、植原体、线虫、寄生性
种子植物等。
侵染循环的特点
1、越冬场所: 已感病的活立木 枯死的树木或枝条 转主寄主等
侵染循环的特点
2、传播: 1)气流、雨水 2)昆虫介体 3)鸟 4)带病植株和苗木、种条等繁殖材料。
侵染循环的特点
3、侵入途径:各种伤口、自然孔口。 4、潜育期
土著种,广泛分布于北美的针叶林中。 1979年首次在美国密苏里发现松材线虫致死。 亲缘关系研究表明日本的松材线虫起源于北美洲
美国才是病害 发源地
国内外分布
美国、加拿大、葡萄牙、法国、 尼日利亚、日本、韩国、朝鲜 中国 (包括香港、台湾)
我国:
1982年在南京紫金山发现有病株。
目前在我国扩展范围: 江苏、安徽、浙江、山东、河北
病原形态
革兰氏阴性菌,有荚膜,不形成芽孢,短杆状,1~4根周生 鞭毛,如1根则多侧生。
好气性,需氧呼吸, 最适生长温度为22℃ ,最适pH7.3。
菌落通常为圆形,隆起、光滑、半透明。 在甘露醇硝酸盐甘油磷酸盐琼脂上,具有晕圈或形成褐色黏 性物质
适生性
冠瘿病菌为土壤习居菌,寄主范围广,可侵染331个属的 640多种植物。
线形动物门,线虫纲, 滑刃总科,伞滑刃线虫 属。
A.雌虫 B.雄虫 C.雄虫尾部 D.雄虫尾部腹面观(示交合伞) E.交合刺腹面观 F.雌虫前端 G.雌虫阴门 H-J.雌虫尾部
松材线虫病的致病机理
机理尚不明确 酶学说(主要为纤维素酶) 毒素学说(线虫产生的、伴生细菌产生的) 穴化学说(单萜和倍半萜的含量增加,这些
取食期传播 产卵期传播
越冬: L3幼虫在天牛蛹室内或蛀道周围。 线虫的繁殖:休眠幼虫进入树体后即蜕皮为成虫进 入繁殖阶段,大约以4天l代的速度大量繁殖。
被松材线虫侵染了的松树大抵是松墨天牛产卵的对 象。
冬季砍除病树
发生规律
(1)7-8月为病害高发期。温度与发病率有密切相关性。低 于10 ℃不发生,10-12 ℃零星发生,14 ℃以上的地区容 易发生并且流行。最适温度20-30度。
根病的控制原则
1.改良土壤的理化性状 2.清除侵染来源 3.提高造林质量,营造混交林,促使林木健康生长 4.生物防治 5.化学药剂防治
苗木猝倒病
分布与危害
全国各地苗圃均有发生。受害的主要林木幼苗有杉属、松 属、落叶松属等针叶树,此外还为害泡桐、香椿、榆树、 枫杨、桦树、桑树刺槐等阔叶树种的幼苗和花卉及多种农 作物。 该病多发生于4-6月,主要危害一年以下的幼苗,特别是 出土一个月以内的幼苗最易感病。发病的幼苗突然猝倒死 亡,影响幼苗成活率,甚至全部被毁。
疱锈病的症状1
疱锈病的症状2
疱锈病症状3
疱锈病的症状4
疱锈病的症状5
二、症状——瘿瘤型
(松梭形锈病和松瘤锈病症状)
枝干受侵部位木质部增生,形成球形、半球形、 梭形或不规则形肿瘤。
病菌在瘤的皮层中能存活多年,使瘿瘤逐渐扩大, 但不引起皮层坏死,也不扩展至瘤外。
每年在瘿瘤上产生新的性孢子(蜜滴状)和锈孢 子(黄粉状)。
症状
发生部位:根茎部;主根、侧根;地上部的主干 、枝条。
初期在被害处形成乳白色瘤状物,表面光滑、质 地柔软。
逐渐增大成不规则状,褐色至暗褐色的大瘤。瘤 表面粗糙并龟裂,质地坚硬。
桃树幼苗
美国三角杨
发生在枝条上
满天星冠瘿病
受害植株叶片褪绿、萎蔫、 逐渐枯死。
病害从基部向上部扩展蔓延 ,畸变组织可能扩展将茎包 围。
1973年,Peterson 经过综合病菌的寄主、转主寄主和形态等 特点,确定了12个种。我国有3个种。分别为:
茶藨生柱锈菌(Cronartium ribicola) 柔软柱锈菌(C. flaccidum) 栎柱锈菌(C.quecc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