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记》教育思想解读

《学记》教育思想解读

洪梅孙景龙《学记》教育思想解读《学记》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篇完整的教育学文献。

在教育理念不断更新的今天重温《学记》,我们发现,《学记》所构建的教育理论,体大思精,要言不烦,用今天的教育理念来解读,仍然会给我们很多启示。

虽然时隔两千多年,仍然未失实践指导意义。

今就《学记》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略作论说。

一、尊师莆教。

审慎选择教师的基本标准《学记》说:“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

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一个不重视教育、不尊重教师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

《学记》的作者认识到了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把教师摆在了相当重要的社会位置。

“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

为此,《学记》提出了审慎选择教师的四条基本标准:一是知教之所由“兴“废”。

《学记》认为,教育有“四兴”“六废”,“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

”二是知学者之“四失”。

《学记》认为,“学者有四失”,教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状态,知病在何处,才能对症下药。

三是知“至学之难易”和学生素质的“美恶”。

教师要知道某一知识对学生的难易程度和学生资质高低,包括他们已有的知识水平和智力水平,才能实施有效的教育。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

”四是能“听语”。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听语,就是要求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情绪、眼神、言语等表达出来的渴求来调整自己的教学,“善于从学生的质疑|’廿J难和独特体验中发现学生在知识、情感和心理上不断生成的需要,并对自己预设的教学作富有创意的调整”。

…教师善于运用教学机智,“不断地捕捉、判断、重组课常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f}{来的各种各样的信息,把有价值的新信息和新问题纳入教学过程,使之成为教学的亮文化研究2010.01.B点,成为学生智慧的火种”,【2,让“预设”和“生成”共精彩。

二、育人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的生存素质我们今天认为,“教育的根本功能是促进人的成长与发展,素质教育必须以育人为本。

州”培养德才兼备、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

《学记》一开头就提出了教育要“化民成俗”的见解,明确提出了建寺教育的视学制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这里的“小成”“大成”是评价等次,或者说培养目标,有阶段性目标,有终极目标。

具备了独立的治学能力,能够与他人愉快合作,可以说是基本成材,“谓之小成”。

只有达到“知类通达”,各种知识融会贯通的境界,才可以说是最终成材,“谓之大成”。

“离经辨志”是培养和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敬业乐群”是培养和考查学生的敬业精神和合作能力:“博习亲师”是考查学生的知识面和治学兴趣;“论学取友”是培养和考查学牛的研究、创新能力和自我生存能力。

“强立而不反”,是说学生形成娴熟地处理各种I'口J题的能力和稳定的人格。

一个人的学问达到触类旁通的程度,有识见,敬业,能与他人愉快地合作就具备了一定的生存能力。

这里提出的对学生的考核就不单是知识的考查,而是包括了知识(博习亲师)、品格(敬业乐群)、识见(论学取友)、能力(知类通达)等方面在内的全方位的考核,体现了全面发展的人才观,虽然论述稍嫌简括,但对我们今天建立全面的评价系统,仍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三、自主发展.提偶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最受关注的热点话题,也是课程改革实践中探索最为广泛、最有成效的课题。

许多人都觉得这种学习方式的变革是最现代的教学理念,因为这种学习说的基础上进而指出:“性者,心之理;情者,心之动;心者,性情之主。

”为道学修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做了详尽的发挥。

《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

诚之者人之道也。

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

”这就是说,无论天道人道,诚都是一样的,故天人可以相通,可以合一;天与人诚的途径有别,天道之诚“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即不须努力,不须思虑,自然天成,而人道之诚则须通过勉、思达到;人中之圣人特殊,与天相同,诚可以不勉不思而成。

亦即《中庸》另处所言“生而知之”、“安而行之”之人。

《中庸》按照天道之诚给人道之诚描述}{5修养的途径。

第21章说:“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

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由诚而至于明善,是天命之性使然,属于“不勉而中,不思而得”的圣人一类。

圣人以下的君子贤人一类不能“自诚明”,而须“自明诚”,他们要“明善”并“择善而固执之”,为此务必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而且学、问、思、辨、行务须造其极,做到“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诚”字便沟通了天人之际,将“天之道”与“人之道”紧紧地贯穿在一起,因而具有了天人的双重性质,即“天命之为性”。

牟宗三先生认为“成之者性也”的性是道体下来的,道体落在每个人身上就是你的性。

道体要不断继续下去,就是好的,这是本体论的讲。

牟宗三先生注重中庸的工夫论理路,并且特别提出“纵贯系统”,认为是儒家的特别之处。

这也从天人贯通的角度阐明了成性功夫的路径。

朱熹将《中庸》所谈的种种工夫均纳入到《大学》修己治人的八大纲目中去,他说:“如读《中庸》求义理,只是致知功夫;如慎独修省,亦只是诚意(《朱子语类》,卷19)。

可见,《中庸》的工夫论也被纳入到儒学“修己治人之术”的大框架之中。

当然,《中庸》提出了更加多样159化、系统化的修身工夫论,这些工夫论成为朱熹等宋儒反复探讨、躬行实践的对象。

参考文献:【1】金景芳,吕绍纲.论《中庸>卜----兼析朱熹呻庸”说之谬M.孔子研究,1994(02).【21陈进坤.朱熹《大学))《中庸》注对中华文化的理论贡献【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02).f3】降大任.“中庸”的变通性【J】.社会科学战线,1997(05).【‘1胡念耕.孔子“中庸”新解【J】.社会科学战线,1997(02).【5】田永胜.中庸伦理思想新探【J】.齐鲁学刊,1998(06).【6】张牧童.略论儒家中庸思想的历史嬗变及影响【J】.平原大学学报,2000(01).【-/]陈赞.论朱熹关于中庸的语义辩证【J】.中州学刊,2000(05).【8】徐刚.《大学》、(《中庸》与朱熹自然哲学【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J砌,Z001(03).作者简介:倪凤英(1979一),女(汉族),河南南阳人,长安大学汽车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大学生管理研究。

魏立明(1980一)男,哲学硕士,讲师,长安大学汽车学院,主要研究哲学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万方数据卢花方式符合现代西方“建构主义”和“多元智能”理论。

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学记》就有非常精彩的理论总结。

《学记》认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做到“善喻”、“善问”、“善待问”。

《学记》说:“君子之教,喻也。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道向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

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引导学生,但不牵着他们向前走,而是调动学生自己的主动性,这样,师生关系就会和谐;严格要求学生,但不施加压力,让学生轻松学习,学牛就会感到学习是一种乐趣,不会望而却步;启发学生,但不把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让学生自己探索,学生就会独直思考,享受成功的喜悦。

这里,既考虑到了师生关系和学生的心理特征,也考虑到了学习规律。

学成于思,思则得之。

师生之间情感错位,关系紧张,学牛心理压力过大,就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思考质母。

所以,《学记》作者反对那种“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的做法,因为如此会使学生“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

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

教师的语言要“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

《学记》又丰张教师要“善问”,“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善待问”,“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则小鸣,叩之以大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

”教师的启发诱导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教师的答问要根据提问者的能力,相机点拨,凶势利导,而不是全盘授与,一味“告诉”。

善喻、善问、善待问,都是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调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而不是嚼饭喂人。

《学记》也提倡合作学习。

《学记》在论述“大学之法”时说:“相观而善之谓摩。

”“相观而善”是说互相切磋,合作探究,互相启发,取长补短。

《学记》认为,“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所以,考核学生成绩时,要“视论学取友”,考奁学牛的合作探究能力。

四、像时孙摩,尊霞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学记》在论述教育教学规律时说:“发然后禁,则捍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阳而寡闻。

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

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成功的教育要做到“禁于未发”、“当其可”而教、“不陵节而施”、“相观而善”,即豫、时、孙、摩。

“豫”(预),就是要防患于未然,不治已病治未病,我们今天概括为“预防性原则”;“时”,就是要抓住教育的最佳时机,适时地对学生实施教育,我们今天概括为“适时性原则”;“孙”(顺),就是说,知识传授要有一定次第,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我们今天概括为“渐进性原则”;“摩”,就是要提倡学生之间互相切磋、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今天概括为“观摩性原则”。

豫、时、孙、摩,是教育教学的一般规律,遵循之,教育就兴旺,就成功;违背之,教育就荒废,就失败。

《学记》还认为,学生在选择探究的合作伙伴时要审慎,因为交友不慎会背离老师指引的道路,从而养成不良习惯,荒废学业。

豫(预)、时、孙(顺)、摩,符合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审慎交友,认识到了环境对人的影响。

这些教育思想理论,对于我们今天的课程改革实践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五、长善救失,培养富有个性的社会人才《学记》认为,“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长善”,就是要扬长避短,依靠智能优势,发展特长,使其成为与众不同的“这一个”;“救失”,就是化短为长,克服不利因素,弥补缺陷,从而促进个性特长的发展。

怎样才能“长善救失”呢?《学记》说:“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

”要了解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因病处方,对症下药。

学者有四失:“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此四者,心之莫同也。

”这里提醒教师注意学生的四种毛病:多、寡、易、止。

这四种毛病是由不同心理造成的。

教师必须上E确了解他们各自的心理特点,才能做好长善救失的工作。

新课程改革突出强调对有差异的学生实施有差异的教育,提倡用多把尺子衡量学生,认为“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