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学记》说:“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 谓时;不凌节而施之谓孙;相关而善之谓摩;此 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意思是说,事情没有发生之前先预防;抓住 时机叫做及时;教学内容多少、难易,根据学生 的接受能力,叫做顺应;鼓励学生相互切磋商量, 叫做观摩;这四点就是教学成功的因素。
3.长善救失原则
《学记》指出,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学习中 普遍存在的四种弊病,即“或失则多,或失则 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多”是指学习 不自量力;“寡”是指学习的方面过窄;“易” 是指把学习看得太容易;“止”是指学习畏难 不前。
谢谢大家!
《学记》总结了儒家私人教学中的经验,同
时也记载了西周官学中统治阶级关于学校教育 的一些重要措施。它对教育的作用与目的、学 校制度、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都作了 系统的阐述,是研究中国古代教育的一份十分 宝贵的资料。
a
3
主要内容:
一、教育的作用与目的 二、教育制度 三、教育和教学原则 四、教学方法 五、论教师
a
22
二是从教师讲。
《学记》指出:“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 能自强也”。教师在教的过程中会遇到困难,会 感到知识的不足,需要不断进修,不断学习,必 须边教边学,才能胜任教学工作。所以,教的过 程也是学的过程。
a
23
四、教学方法
1.讲述法 2.问答法 3.练习法
1.讲述法
教师教学离不开讲述、讲解。 一是“约而达”。就是教师的讲述要简明扼 要,不噜苏,不含糊。 二是“微而臧”。就是教师讲述要有重点, 要精辟,不平均使用力量,也不平铺直叙。 三是“罕辟而喻”。就是举例不多,要精选, 有代表性,又能说明问题,恰到好处。举例过多, 就会喧宾夺主;但是也不能抽象说教,从概念到 概念。
a
35
《学记》虽然全文仅1200多字,但对我国古 代的教育和教学工作,作了比较全面的论述。对 2000多年以后的今天,仍具有其重要的价值。
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它对教育目的的论 述,无疑是属于封建社会的糟粕,但关于教学原 则和教学方法的阐述,我们必须本着取其精华, 弃其糟粕的精神,加以批判和继承,使这份宝贵 的遗产,为我国新时期的教育事业服务。
a
25
2.问答法
一是如何提问。《学记》认为提问应该由 易到难。从容易的问题入手,易的解决了,难 的也就容易解决。
二是如何回答问题。教师回答问题要大小 得当。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大而深,教师就要 深入地进行解答,把道理解释透彻,即“叩之 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
3.练习法
《学记》对练习法没有作正面的阐述,举了 “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 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三个例子。然后作出 结论:“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也”。
意思是说,优秀冶匠的儿子,一定先学会 用皮子镶嵌成衣;优秀弓匠的儿子,一定先学会 用柳条编织成箕;小马学驾车,总是先跟随在车 子的后面。
a
27
从这三个比方中,人们可以得出这样两层意 思:
一是在练习中范例是很重要的,良冶、良弓、大 马就是给人以示范;
二是练习应该循序渐进,从易到难,由浅入深, 才不至于因畏难而中止。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
《学记》指出,“心之莫同也”,即是说学 生的心性不同的缘故。所以《学记》认为,教 师应该“知其心”,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学 习态度,然后有针对性地“长善救失”,发挥 他们的特长,补救他们的缺点。
a
19
4.藏息相辅原则
就是课内与课外、劳与逸相结合的原则。 《学记》认为“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藏焉、修焉、息焉、游焉”。
第二,开学后进行目的性教育。《学记》
中说:“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宵”读作 “小”,《宵雅》是《诗经》中的篇名;《宵 雅》中有《鹿鸣》、《四牡》、《皇皇者华》 三首诗,都表示群臣宴会作乐,内容都是相互 和睦和庆贺的意思。“肄”是学习,即学习 《宵雅》中的三首诗。“官其始”,是指开学 初即提出当官的培养目标。
a
30
2.关于择师的条件
《学记》认为:“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 长然后能为君。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又说: “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记曰:三王四代唯其 师,其此之谓乎!”
a
31
意思是说,能当教师才能当官长,能当官
长才能当君王,教师是一种可以从他学习统治 权术的人,这些都说明选择教师不可不慎重。 古书上说,从前的三王四代最重视教师的选择 就是这个道理。既然教师的地位这样重要,作 用又这样大,所以选择教师便显得十分重要。
a
32
《学记》认为教师首先要有良好的知识修养,
说:“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意思是说, 那种对文章不求理解,不求融会贯通,而只会死 记硬背的人,是没有资格当老师的。其次,教师 还要“能博喻然后能为师”,就是教师能善于启 发、诱导学生。
a
33
3.关于尊师
《学记》说:“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 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不臣于其 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 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 也。”
a
13
第六,“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是指学 生学习时,教师仅观察他们的行为,而不多言, 让学生自己用心思考问题。
第七,“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是 指年幼的学生只能听老师讲而不必问,认为这是 循序渐进,不可超越等级。
a
14
三、教育和教学原则
1.启发性原则
这是最重要的一条原则。《学记》中 说:“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勿牵,强而 勿抑,开而勿达。道而勿牵则和,强而勿 抑则易,开而勿达。和、易以思,可谓善 喻也”。所谓“喻”,就是启发、诱导。
a
6
二、教育制度
1.学制
《学记》中记载了“家有塾,党有庠,术有 序,国有学”各类学校。“塾”是规模较小的私 塾;古时每500户为党,党内设学,称“庠”, 学生一般由私塾升学而来;每12500户为遂(即 术),遂中设学,称“序”,学生一般由“庠” 升学而来;“国有学”,是指天子所在的首都, 或者诸侯国内所设的大学,学生一般由“序”升 学而来。
第三年考查学生能否专心致力于学业,能否与同 学很好相处; 第五年考查学生的知识是否广博,能否尊敬师长;
第七年考查学生研究学问的能力,并能选择良友; 到这时,可以说学生已经达到了初步的成就。
学生到了第九年,学业上已能触类旁通,并形成 了自己的意志,即已经达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 上述这些分年的要求,近似于现代的年级要求
《学记》
中教育思想的解读
学科语文 杜媛 1504510319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作者的确切
姓名和创作年代,尚待进一步考证。据传是思孟 学派所作。孟子是子思的私淑弟子,两人的主张 和学说是一致的。思孟学派便是以他两人的思想 体系为代表的学派。儒家在先秦诸子中是最大的 学派,创始人是孔子。孔子死后,他的弟子因各 人的发展方向不同,就形成了多种儒家学派,思 孟学派便是其中之一。
a
21
5.教学相长原则
一是从学生讲。 《学记》认为学习是一种实践活动,学生通 过学习的实践活动,才能体会到学习的好处和难 处。学生通过学习,开阔了眼界;学生学习兴趣 愈高,也就愈谦虚,愈感到自己的不足,因而进 步愈快。所以说,“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 也;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就 是要使学生获得学习的好处,使他们“知不足” 而“自反”。
a
34
意思是说,教育工作中,最难得的是尊重教 师。因为尊师才能重道,重道才能使人专心求学。
所以君王对在两种情况下是不以对待臣子的 态度对待臣子的:一种是当臣子充当祭祀的主人 的时候;再一种就是当臣子担任教师的时候。按 大学的礼节,教师给君王讲授时是不行君臣之礼 的,就是尊师的意思。这些都是说明教师在政治 上的崇高地位和特殊待遇。
a
20
意思是说,在规定的时间内应该学习正课,课 外休息时也要有相应的作业;上正课时要认真学 习,休息时应轻松愉快地娱乐和游息;课内的 “正业”与课外的“居学”要密切配合。
其理由是课外可以帮助课内,课外是课内的 准备,又是课内的延续,是相辅相成的。这样就 能“安其学”、“亲其师”、“乐其友”、“信 其道”。
一、教育的作用与目的
《学记》的作者,站在封建统治阶级 的立场,肯定了教育的作用和可能性,又 从统治者巩固其统治的目的出发,把教育 作为“化民成俗”的工具。
文章说:“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 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意思是说, 统治者对人民实行统治,务必运用教育这个工 具,对统治者进行教化。作者又以玉石为例, 认为玉石不经过雕琢,是不能成为玉器的;人 不经过教育,就不会懂得封建社会的为人之道, 要使人民都能做到“齐家、治国、平天下”, 就必须教化人民。这是历代统治者奴化人民的 必由之途。这便是《学记》所阐述的教育的作 用与目的。
2.年级
《学记》中说:“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 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 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 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比年入学”,是说 学生可以每年入学。“中年考校”,是说每隔一 年考查学生的学业成绩。对学生的要求,各年都 有重点。
第一年考查学生能否分析经文章句;
a
9
3.视学
“中年考校”,是指隔一年由政府官员到 校对学生进行考查。考查的要求,视年级的不 同,从第一年的“离经辨志”到第九年的“知 类通达,强立而不反”。
4.学校规则
共有七条: 第一,开学仪式。《学记》中说:“大学始 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是说大学开学的时 候,举行十分隆重的开学典礼,以表示极其重视 的意思。
a
28
五、论教师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作用非常重要。因此, 《学记》特别重视教师,提出了“尊师”、“严 师”、“择师”的主张,并从教师的作用、选择 教师的条件以及尊师的必要性三个方面,作了阐 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