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李白、苏轼的人生态度与诗歌风格比较

李白、苏轼的人生态度与诗歌风格比较

题目:李白、苏轼的人生态度与诗歌风格比较姓名:齐玲玲学号:201101010062系别:文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年级班级:2011级(3)班指导教师:王骞2015年05月10日毕业论文(设计)作者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

本人完全了解有关保障、使用毕业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有关毕业论文管理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同意省级优秀毕业论文评选机构将本毕业论文通过影印、缩印、扫描等方式进行保存、摘编或汇编;同意本论文被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和查阅。

本毕业论文内容不涉及国家机密。

论文题目:李白、苏轼人生态度与诗歌风格比较作者单位:文学院作者签名:(学号:201101010062)2015年05月10日目录摘要 (1)Abstract (1)一、青山出太白、眉山生子瞻 (2)(一)青山姿容与太白之飘逸 (2)(二)岷江水色与子瞻之睿智 (3)二、何以自由、何以超越 (4)(一)青莲之狂:生为理想 (5)(二)东坡之智:求仁得仁 (7)三、激越自遗响、清雄存风朗 (9)(一)激越:超越现实的盛世狂歌 (9)(二)清雄:回归本性的风朗之致 (10)参考文献 (12)致谢 (13)李白、苏轼的人生态度与其诗歌风格比较摘要:李白素有“诗仙”、“酒仙”、“谪仙人”之称;苏轼素有“词中之龙”、“坡仙”之称,作为唐宋两代盛世的顶峰,他们身上更是集中了历代文人的才华、际遇与悲喜。

而这两位同样来自蜀地的天才一般的诗人,在各自的时代里所接触的人都上及天子下及贫民,且终其一生都在寻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与自我心理的自适。

李白在对自由与理想至死不渝的追求中超越了时代,苏轼则在对苦难的审视与内心的归省中超越了自我。

另一方面,盛唐、隆宋的时代背景与各自家庭背景的不同,也造就了李白、苏轼性格与人生态度的不同,从而影响到他们的诗歌创作,在豪放的基调下表现出激越与清雄两种不同的诗歌风格。

关键词:李白与苏轼;矛盾与执着;自由与超越;激越与清雄Comparison of Li Bai, Su Shi' Life Attitude and Style of PoetryAbstract: Li Bai who is called "Fair Poet","Winebibber","Di Xian ren" and Su Shi wh o is called "Ci Zhong Zhi Long","Po Xian", as the summit of the heyday in Tang as well asin Song Dynasty, intensively have the talent ,fortune and sadness of ancient literati. In their o wn difenrent age ,the two genius poets samely coming from Si Chuan and in touch with peopl e from Son of Heaven to the poor and devoted into pursuing the achievement of self-worth an d adaptiveness of ego-psychology. Li Bai transcended himself through instisting pursuing fre edom and ideal until death , and Su Shi did by the review on suffering and self-examination i nside. What's more, the difference of background in two dynasties and families makes sense o n their various characters and life attitudes, meanwhile it influences their poem creation --- s howing two disparate poem styles: agitating and grand on the basic tone of bold.key words: Li Bai & Su Shi ;Contradictionary & Iinsistence; Freedom & Surpassment; Agitated & Grand前言文字是诗人的灵魂,是诗人人格精神的外化,历千年寒暑,在今天依旧能够给予后来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启发。

李白、苏轼作为唐宋两代盛世的顶峰,他们身上更是集中了历代文人的才华、际遇与悲喜。

而这两位同样来自蜀地的天才一般的诗人,在各自的时代里所接触的人都上及天子下及贫民,且终其一生都在寻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与自我心理的自适。

这或许也是历代文人的心结之一,而他们的伟大也正在于在这苦苦寻找的过程中,超越了自我,也超越了他们所处的时代。

人能够走多远,并非看其脚步所涉之地有多宽广,而是因其思想与人格能够照耀古今多少年。

无论是由于特定时期的文士漫游习惯与对于自由的向往而跋山涉水,如李白;还是因为宦海浮沉、迫于生计而辗转各地,如苏轼。

他们的足迹遍布河山之间,而他们的精神则充盈天地之间。

颂其诗,读其书,知其人,神交古人,在古卷书香里透视伟大生命的历程,领会人生的智慧,当是每一个热爱生活与生命的现代人应当倾其心力去追求的。

一、青山出太白、眉山生子瞻(一)青山姿容与太白之飘逸蜀江水碧蜀山青,青山绿水养育出一个纯净、飘逸的李白。

奇险雄丽的山川、平衍清旷的原野,总能激发人们心中对于大自然本能的亲近之感。

而自古以来的传说中,有高山,必有云霭、烟霞,还有那餐霞饮露的高士、仙家。

李白五岁随父亲迁入蜀中,在孩童的记忆刚刚能够形成清晰印象的时节投入这青山绿水醉人的怀抱,加之年少时节家境优裕,他有足够的金钱、时间与精力徜徉在蜀地山水之间,去求访云霭深处的高人,去接触各家学说典籍,就像那蜀山深处的一株云松,自由地吸收天地之间的精华与灵秀之气,不受任何拘束地成长。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政治清明、思想开放、经济繁荣的时代,统治者能够对各样人才与各种思想兼收并蓄,为才华之士提供各种晋升的机遇。

在这样良好的社会大环境下,士人们自然而然地有着昂扬的精神状态。

纵然李白谜一样的身世只告诉我们他的父亲并非名臣、文豪,而这样宽松的大环境也给了他足够的自由选择空间与学习进取的无限机会。

蜀地盛行道教,也自然而然地为李白铺染上了这样一层飘逸的仙道的生命底色。

未至弱冠之时,李白就和一个名叫东岩子的好朋友一块儿在岷山潜心学仙,[9]也曾经在大匡山的大明寺中发奋读书。

在唐代,寺庙是贫寒书生苦读诗书、韬光养晦以求显达的地方,而到了李白这里,读书就变得似乎没有那么重要了,他终究不是那“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痴呆书生,对于他来说,云霭深处的诱惑远远高于书中的如玉容颜。

山中“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访戴天山道士不遇》)①的美好景致,在李白的胸中自然而然地化作了诗歌。

兴致来时他便去访山中的道士,而求访不遇,“愁倚两三松”,人松相映,必然也是一道好风景。

他低吟着“飞梯绿云中,极目散我忧”(《登锦城散花楼》),徘徊在成都山水之间。

年轻的诗人何忧之有?是“为赋新词强说愁”么?此时的李白二十一岁,古往今来,二十岁都是一个渴慕远方的年纪,想必李白也不例外。

只是他所渴慕的远方,非等闲之辈所想,而是那云霭深处的逍遥自得。

倘若能与骑羊子相逢,他定要与之携手凌跨白日,去飞升成仙。

或许李白真的是谪下凡间的仙人,加之蜀地浓厚的仙道氛围,更使他在冥冥之中念念不忘天上的仙居生活。

但满腹才华又使他十分肯定自己的价值。

走出大山,平交王侯,建立不世功业,待实现自我的价值,然后方才是回归仙班之期。

太白人如其字,如浩渺星空里的太白金星一样充满仙家道学的神秘之气。

这在他的诗里随处可见:“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

” (《江上吟》)“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

”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①[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5.1. 另:本文中所引用的李白的诗歌皆出于此书。

(二)岷江水色与子瞻之睿智与一身皆是迷的李白不同的是,苏轼的出身、经历与际遇都有着更加详尽清晰的脉络。

其祖籍四川眉州眉山镇,这方小镇盛放荷花,又得玻璃江滋润,极适于居家。

玻璃江,顾名思义,水色晶莹剔透,呈深蓝色,是岷江的一支支流。

苏轼的家庭极具文学传统素养,他的祖父苏序爱好读书且善于写诗作文,他的父亲苏洵是古文八大家之一,母亲程氏也颇具学识修养并且非常明白事理,曾以《后汉书》中范滂的故事勉励幼子,又有弟弟苏辙作为玩伴与学伴,故而他的青少年时期应当是在一种十分温馨和谐、充满诗礼书香的宽松氛围里度过的,也可以说这些都是他生命的底色。

直到二十一岁随着父亲和弟弟出蜀地入汴京时,他已经是一个颇具学识修养的年轻人了。

在这个思想通脱意气风发的青年人眼里,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从眉山到京城,一路的山水街市风光,带着无限的新意出现在他的诗文之中。

“锦水细不见,蛮江情可怜。

” (《初发嘉州》)②“船上看山如走马,倏忽过去数百群。

” (《江上看山》)“江侵平野断,风卷白沙旋。

” (《荆州》(其一))这段旅途,父子三人相伴,本是为进京赶考,一路上兄弟之间诗词相和,甚是惬意。

子瞻有诗云:“故巢何足恋,鹰隼岂能容!”(《涪州得山胡次子由韵》)这本是苏轼的想象之辞,含有安慰山胡鸟的意思,其中却有远离故土的不舍,也有对未来的踌躇满志。

路过屈原塔时,他赞赏屈子是古壮士,感叹世俗之人不能够理解屈原就死的刚烈而眷眷不舍,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古人谁不死,何必较考折;名声实无穷,富贵亦暂热;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

”(《屈原塔》)他一出现、一发声,就显示出常人难以具备的通脱与睿智眼光,中国北宋文坛上的一颗新星将要由眉山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腾起,而后来的事实也证实了此时的文坛盟主欧阳修“三十年后再无人谈老夫”的预言。

[2]二、何以自由、何以超越我国自古就有“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诗歌创作传统,诗歌发自作者内心,②[清]王文诰辑注;孔凡礼点校.苏轼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2.2. 另:本文中所引用的苏轼的诗歌皆出于此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