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酶体是由单层膜包围的含有多种酸性水解酶的囊泡状细胞器。
细胞周期:细胞从前一次分裂开始到后一次分裂开始,称为一个细胞周期。
细胞分化:由同一种相同的细胞类型经细胞分裂后逐渐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蛋白质合成等方面形成稳定差异性,产生不同细胞类群的过程。
上皮组织:来自胚胎时期的三个胚层;由密集排列的细胞和少量细胞间质构成的膜状结构。
分类:被覆上皮、腺上皮、感觉上皮、生殖上皮被覆上皮分为单层上皮、假复层上皮、复层上皮三类一、单层上皮分为:1、单层扁平上皮①内皮:心、心血管和淋巴管②间皮:胸膜、腹膜和心包膜2、单层立方上皮:肾、甲状腺滤泡3、单层柱状上皮:胃、肠、子宫4、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呼吸管道二、复层上皮:1、复层扁平上皮:口腔、阴道、食管、皮肤2、复层柱状上皮:雄性尿道3、变移上皮:输尿管、膀胱、肾盂上皮组织特殊结构:游离面:微绒毛、纤毛、细胞衣侧面:紧密连接、中间连接、缝隙连接、桥粒基底膜:基膜、半桥粒、质膜内褶微绒毛:细胞膜和细胞质共同突向腔面形成的微细指状突起。
纹状缘:小肠上皮柱状细胞表面的微绒毛排列整齐,形成光镜下的纹状结构。
刷状缘:肾的近端小管上皮细胞游离面排列不规则的微绒毛。
纤毛:上皮细胞游离面的细胞膜和细胞质伸向腔面的能摆动的小突起,光镜下可见。
细胞衣:附着在细胞表面的一薄层耸状结构。
由细胞膜内糖蛋白和糖脂分子上的寡糖链构成软骨细胞:周边由硫酸软骨素构成的基质,称为软骨囊。
软骨细胞椭圆形或圆形,常2-8个成群排列,称同源细胞群。
基质:凝胶状或半固体状,具有一定的硬度和弹性。
纤维: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
一、透明软骨:无血管和神经。
参与形成胚胎的四肢及中轴骨骼;分布较广,位于各关节面,形成鼻、喉、气管、支气管的支架、肋软骨等。
二、弹性软骨:含有大量的弹性纤维,互相交织成网。
耳廓、会厌等处三、纤维软骨:基质很少,胶原纤维平行或交错排列,软骨细胞单个、成对排列,分布于纤维束间。
椎间盘、耻骨联合、关节盘等处。
J Fn z骨:1.骨基质(bone matrix)(1)有机成分:35 %,由骨细胞分泌形成;包括骨胶纤维和无定形基质.化学成分:糖胺多糖,蛋白质.(2)无机成分(骨盐):65% ,主要成分是羟磷灰石结晶。
骨基质结构呈板层状,称为骨板。
2、骨组织的细胞成分骨原细胞(OSteogenic cell) (骨祖细胞):细胞较小呈梭形,核卵圆,存在于骨内、外膜与骨组织表面交界处。
成骨细胞(osteoblast ):幼年动物较多,呈矮柱状或立方形,并带有小突起。
核大而圆、核仁清楚。
胞质嗜碱性,含有丰富的碱性磷酸酶。
功能:当骨生长和再生时,成骨细胞于骨组织表面排列成规则的一层,并向周围分泌基质和纤维,将自身包理于其中,形成类骨质,有骨盐沉积后则变为骨组织,成骨细胞则成熟为骨细胞。
骨细胞:分布于骨板内和骨板间。
胞体较小,椭圆形;有许多细长突起,胞体所在的腔隙称骨陷窝;突起所占据的空间称骨小管。
功能:促进骨基质溶解;参与调解血钙浓度。
破骨细胞:多核大细胞,胞质嗜酸性强。
多位于骨组织被吸收部位所形成的陷窝内。
破骨细胞是由多个单核细胞融合而成。
功能:释放多种蛋白酶和乳酸,溶解和吸收骨基质。
骨髓:属一种柔软的造血组织,充满与骨髓腔及骨骺骨小梁间的腔隙内。
胚胎期骨髓内充满红骨髓,发挥造血功能;成年后骨髓腔内的红骨髓由脂肪组织代替,即黄骨髓。
血液是一种特化了的液态结缔组织,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占体重的7%〜8%。
加入抗凝剂沉淀后,分为三层:上层淡黄色的液体为血浆;中层薄层灰白色为白细胞和血小板;下层红色为红细胞。
血浆: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血清白细胞:有粒:嗜碱性粒细胞:参与过敏反应嗜酸性粒细胞:抑制过敏反应,杀伤寄生虫中性细胞:趋化作用和吞噬功能无粒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分化为巨噬细胞红细胞血小板:骨髓巨核C脱落下来的胞质小块.多能造血干细胞→各系定向干细胞→原始阶段→幼稚阶段→成熟阶段变化规律:胞体由大变小(巨核细胞由小变大〕;胞核由大变小,红细胞最终消失;胞质由少变多,特殊颗粒、血红蛋白等从无到有,逐渐增多。
一、大脑(一)神经元:数量大、种类多、均为多极神经元。
高尔基I型神经元:包括:锥体细胞,梭形细胞。
特点:轴突组成投射纤维(发向脑干或脊髓)联络纤维(大脑皮质同侧)连合纤维(对侧的其它区域)传出信息。
高尔基H型神经元:颗粒细胞包括:星形细胞、水平细胞、篮状细胞、上行轴突细胞特点:构成局部神经环路;接受传入的信息,综合后传递给高尔基I 型神经元。
(二)大脑皮质的分层:分子层:神经元少,主要为水平细胞和星形细胞;神经元突起和其它神经纤维与表面平行。
外颗粒层:大量星形细胞和少量锥体细胞和蓝状细胞。
外锥体细胞层:厚,大量中、小型锥体细胞;树突伸至分子层,轴突下达皮质深层。
内颗粒层:大量星形细胞,少量中型锥体细胞和蓝状细胞等,细胞排列致密。
内锥体细胞层:大、中络纤维或联合纤维。
多形细胞层:梭形细胞为主,还有锥体细胞、星形细胞;梭形细胞树突伸至分子层,轴突组成投射纤维、联络纤维与连合纤维。
(三)大脑皮质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植物性(自主)神经节:包括交感和副交感神经节节细胞:多级神经元,均匀分布,胞体较小。
交感神经节细胞包括两种细胞:主节细胞和小强荧光细胞。
多为肾上腺素能神经。
副交感神经节细胞为胆碱能神经元。
卫星细胞:数量少,不完全包裹神经节细胞的胞体。
神经纤维:多为无髓神经纤维,排列不规则,分为节前纤维(来自中枢)和节后纤维(来自节细胞轴突,分布在内脏器官。
)淋巴细胞:T (胸腺依赖淋巴细胞)参与细胞免疫 B (骨髓依赖淋巴细胞)参与体液免疫K (杀伤性淋巴细胞)杀伤比微生物大的免疫细胞心(自然杀伤性淋巴细胞)杀伤肿瘤脾脏的功能:1、滤血2、免疫体液免疫:白髓内淋巴小结增多增大,髓索内浆细胞增多。
细胞免疫:白髓的动脉周围淋巴鞘增厚。
3、造血:胚胎早期能产生各种血细胞,出生后仅产生淋巴细胞,少量造血干细胞4、储存血液胃粘膜单层柱状上皮:表面粘液细胞、形成胃小凹。
固有层:疏松结缔组织,含胃腺:胃底腺、贲门腺、幽门腺粘膜肌层:内环外纵胃底腺:分布于胃底腺的分支管状腺或单管腺,腺腔狭小,腺体可分为进步、体部、底部、,颈部与胃小凹相连,体部较长,底部稍膨大并延伸至黏膜肌层胃底腺:含主细胞、壁细胞、颈粘液细胞、内分泌细胞、未分化细胞壁细胞:泌酸细胞,分布:颈、体部较多。
胞体大、圆或锥形。
分泌盐酸、内因子、组胺主细胞:低柱状细胞,嗜碱性,核位于基底部。
分泌胃蛋白酶原(酸性下被激活为酶)小肠粘膜环形皱襞:由粘膜和粘膜下层共同隆起形成。
肠绒毛:由上皮和固有层共同向肠腔内隆起形成的指状突起。
微绒毛:粘膜中杯状上皮顶部的游离端。
以上结构可扩大黏膜的表面积。
以上三个结构扩大粘膜吸收表面积小肠腺:绒毛根部上皮下陷至固有层内形成的管状腺,又称肠隐窝。
构成小肠腺的细胞有吸收细胞、杯状细胞、内分泌细胞、干细胞、潘氏细胞潘氏细胞:位于肠腺基底,三五成群,顶端有粗大嗜酸性颗粒,蛋白质分泌细胞。
分泌溶菌酶胃底腺:主,壁,颈粘液,内分泌,干细胞• 小肠腺:吸收,杯状,潘氏,内分泌,干细胞• 大肠腺:吸收,杯状,内分泌,干细胞•胰腺外分泌部:腺泡加导管,分泌胰液胰腺内分泌部(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B细胞:分泌胰岛素D细胞:分泌生长抑素PP细胞:胰多肽肝血窦是相邻肝板之间的腔隙,是一种特殊的毛细血管。
肝血窦的窦壁由内皮细胞构成,内皮有孔,细胞之间的间隙较大,故肝血窦的通透性较大,有利于肝细胞与血流之间进行物质交换。
肝血窦内有肝巨噬细胞,有较强的吞噬能力窦周隙,又称DSSe隙,为肝血窦内皮细胞与肝细胞之间有一狭窄间隙。
肝的淋巴主要来自于窦周隙的血浆。
窦周隙内还有贮脂细胞,主要贮存维生素A O 胆小管:相邻肝细胞膜向各自细胞质内凹陷围成。
气血屏障:肺泡内气体与血液内气体进行交换所通过的结构.包括:1.肺泡表面粘液层2.1型肺泡C3. 肺泡上皮基膜4. 薄层CT5. 连续Cap.基膜6. 连续Cap.内皮.肺的呼吸部有:1、呼吸性细支气管2、肺泡管和肺泡囊3、肺泡气管粘膜上皮: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纤毛C杯状C刷C基底C,小颗粒C肾单位:肾小体(血管球、肾小囊)、肾小管(近端、远端、细端)血管球:毛细血管袢(有孔)是小动脉出入地。
肾小囊:管壁单层扁平上皮,肾小囊腔含滤液,脏层。
是肾小管起始部膨大凹陷形成的环状双层囊。
滤过屏障:在血管球血液和肾小囊之间形成的结构类似于一个滤器。
肾小管:近端小管:近曲、近直。
单层立方上皮,刷状缘,微绒毛、质膜内褶、顶部小泡管、微体、溶酶体。
重吸收作用,分泌氢离子、氨等物质。
细端小管:单层扁平上皮。
吸收水和离子。
远端小管:单层立方上皮、色浅,无刷状缘,微绒毛少,质膜内褶。
重吸收钠离子水,排钾,分泌胺。
功能与集合管类似。
球旁复合体:调节血压,调节水盐平衡。
产生促红细胞生成因子球旁细胞:分泌肾素调节血压致密斑:远曲小管近血管极侧的上皮分化,为钠离子感受器球外系膜细胞:缝隙连接,传递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