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离散数学

离散数学

离散数学试题(A 卷答案)一、(10分)(1)证明(P →Q )∧(Q →R )⇒(P →R )(2)求(P ∨Q )→R 的主析取范式与主合取范式,并写出其相应的成真赋值和成假赋值。

解:(1)因为((P →Q )∧(Q →R ))→(P →R )⇔⌝((⌝P ∨Q )∧(⌝Q ∨R ))∨(⌝P ∨R ) ⇔(P ∧⌝Q )∨(Q ∧⌝R )∨⌝P ∨R⇔(P ∧⌝Q )∨((Q ∨⌝P ∨R )∧(⌝R ∨⌝P ∨R )) ⇔(P ∧⌝Q )∨(Q ∨⌝P ∨R )⇔(P ∨Q ∨⌝P ∨R )∧(⌝Q ∨Q ∨⌝P ∨R ) ⇔T所以,(P →Q )∧(Q →R )⇒(P →R )。

(2)(P ∨Q )→R ⇔⌝(P ∨Q )∨R ⇔(⌝P ∧⌝Q )∨R⇔(⌝P ∨(Q ∧⌝Q )∨R )∧((P ∧⌝P )∨⌝Q ∨R )⇔(⌝P ∨Q ∨R )∧(⌝P ∨⌝Q ∨R )∧(P ∨⌝Q ∨R )∧(⌝P ∨⌝Q ∨R ) ⇔2M ∧4M ∧6M ⇔0m ∨1m ∨3m ∨5m所以,其相应的成真赋值为000、001、011、101、111:成假赋值为:010、100、110。

二、(10分)分别找出使公式∀x (P (x )→∃y (Q (y )∧R (x ,y )))为真的解释和为假的解释。

解:设论域为{1,2}。

若P (1)=P (2)=T ,Q (1)=Q (2)=F ,R (1,1)=R (1,2)=R (2,1)=R (2,2)=F ,则 ∀x (P (x )→∃y (Q (y )∧R (x ,y )))⇔∀x (P (x )→((Q (1)∧R (x ,1))∨(Q (2)∧R (x ,2))))⇔(P (1)→((Q (1)∧R (1,1))∨(Q (2)∧R (1,2))))∧(P (2)→((Q (1)∧R (2,1))∨(Q (2)∧R (2,2)))) ⇔(T →((F ∧F)∨(F ∧F)))∧(T →((F ∧F)∨(F ∧F))) ⇔(T →F)∧(T →F) ⇔F若P (1)=P (2)=T ,Q (1)=Q (2)=T ,R (1,1)=R (1,2)=R (2,1)=R (2,2)=T ,则 ∀x (P (x )→∃y (Q (y )∧R (x ,y )))⇔∀x (P (x )→((Q (1)∧R (x ,1))∨(Q (2)∧R (x ,2))))⇔(P (1)→((Q (1)∧R (1,1))∨(Q (2)∧R (1,2))))∧(P (2)→((Q (1)∧R (2,1))∨(Q (2)∧R (2,2)))) ⇔(T →((T ∧T)∨(T ∧T)))∧(T →((T ∧T)∨(T ∧T))) ⇔(T →T)∧(T →T) ⇔T三、(10分)在谓词逻辑中构造下面推理的证明:每个喜欢步行的人都不喜欢做汽车,每个人或者喜欢坐汽车或者喜欢骑自行车。

有的人不喜欢骑自行车,因而有的人不喜欢步行。

解论域:所有人的集合。

A(x):x喜欢步行;B(x):x喜欢坐汽车;C(x):x喜欢骑自行车;则推理化形式为:∀x(A(x)→⌝B(x)),∀x(B(x)∨C(x)),⌝∀x C(x)∃x⌝A(x)下面给出证明:(1)⌝∀x C(x) P(2)∃x⌝C(x) T(1),E(3)⌝C(c) T(2),ES(4)∀x(B(x)∨C(x)) P(5)B(c)∨C(c) T(4),US(6)B(c) T(3)(5),I(7)∀x(A(x)→⌝B(x)) P(8)A(c)→⌝B(c) T(7),US(9)⌝A(c) T(6)(8),I(10)∃x⌝A(x) T(9) ,EG四、(10分)下列论断是否正确?为什么?(1)若A∪B=A∪C,则B=C。

(2)若A∩B=A∩C,则B=C。

(3)若A⊕B=A⊕C,则B=C。

解 (1)不一定。

例如,令A={1},B={1,2},C={2},则A∪B=A∪C,但B=C不成立。

(2)不一定。

例如,令A={1},B={1,2},C={1,3},则A∩B=A∩C,但B=C不成立。

(3)成立。

因为若A⊕B=A⊕C,对任意的x∈B,当x∈A时,有x∈A∩B⇒x∉A⊕B⇒x∉A⊕C=(A∪C)-(A∩C)⇒x∈A∩C⇒x∈C,所以B⊆C;当x∉A时,有x∉A∩B,而x∈B⇒x∈A∪B,所以x∈A∪B-A∩B=A⊕B⇒x∈A⊕C,但x∉ A,于是x∈C,所以B⊆C。

同理可证,C ⊆B。

因此,当A⊕B=A⊕C时,必有B=C。

五、(10分)若R是集合A上的自反和传递关系,则对任意的正整数n,R n=R。

证明当n=1时,结论显然成立。

设n=k时,R k=R。

当n=k+1时,R k+1=R k*R=R*R。

下面由R是自反和传递的推导出R*R=R即可。

由传递性得R*R⊆R。

另一方面,对任意的<x,y>∈R,由R自反得<y,y>∈R,再由关系的复合得<x,y>∈R*R,从而R⊆R*R。

因此,R=R*R。

由数学归纳法知,对任意的正整数n,R n=R。

六、(15分)设函数f :R ×R →R ×R ,f 定义为:f (<x ,y >)=<x +y ,x -y >。

(1)证明f 是单射。

(2)证明f 是满射。

(3)求逆函数f -1。

(4)求复合函数f -1 f 和f f 。

证明 (1)对任意的x ,y ,x 1,y 1∈R ,若f (<x ,y >)=f (<x 1,y 1>),则<x +y ,x -y >=<x 1+y 1,x 1-y 1>,x +y =x 1+y 1,x -y =x 1-y 1,从而x =x 1,y =y 1,故f 是单射。

(2)对任意的<u ,w >∈R ×R ,令x =2w u +,y =2w u -,则f (<x ,y >)=<2w u ++2w u -,2w u +-2w u ->=<u ,w >,所以f 是满射。

(3)f -1(<u ,w >)=<2w u +,2w u ->。

(4)f -1 f (<x ,y >)=f -1(f (<x ,y >))=f -1(<x +y ,x -y >)=<2yx y x -++,2)(y x y x --+>=<x ,y >f f (<x ,y >)=f (f (<x ,y >))=f (<x +y ,x -y >)=<x +y +x -y ,x +y -(x -y )>=<2x ,2y >。

七、(15分)设X ={1,2,3,4},R 是X 上的二元关系,R ={<1,1>,<3,1>,<1,3>,<3,3>,<3,2>,<4,3>,<4,1>,<4,2>,<1,2>}(1)画出R 的关系图。

(2)写出R 的关系矩阵。

(3)说明R 是否是自反、反自反、对称、传递的。

解 (1)R 的关系图如图所示: (2) R 的关系矩阵为:⎪⎪⎪⎪⎪⎭⎫⎝⎛=0111011100000111)(R M (3)对于R 的关系矩阵,由于对角线上不全为1,R 不是自反的;由于对角线上存在非0元,R 不是反自反的;由于矩阵不对称,R 不是对称的;经过计算可得 )(0111011100000111)(2R M R M =⎪⎪⎪⎪⎪⎭⎫⎝⎛=,所以R 是传递的。

八、(10分)若<G ,*>是群,H 是G 的非空子集,则<H ,*>是<G ,*>的子群⇔对任意的a 、b ∈H 有a *b-1∈H 。

证明 必要性:对任意的a 、b ∈H ,由<H ,*>是<G ,*>的子群,必有b -1∈H ,从而a *b -1∈H 。

充分性:由H 非空,必存在a ∈H 。

于是e =a *a -1∈H 。

任取a ∈H ,由e 、a ∈H 得a -1=e *a -1∈H 。

对于任意的a 、b ∈H ,有a *b =a *(b -1)-1∈H ,即a *b ∈H 。

又因为H 是G 非空子集,所以*在H 上满足结合律。

综上可知,<H ,*>是<G ,*>的子群。

九、(10分)给定二部图G =<V 1,V 2,E >,且|V 1∪V 2|=m ,|E |=n ,证明n ≤m 2/4。

证明 设|V 1|=m 1,则|V 2|=m -m 1,于是n ≤m 1(m -m 1)=m 1m -21m 。

因为0)2(21≥-m m ,即21124m mm m-≥,所以n ≤m 2/4。

离散数学试题(B 卷答案)一、(20分)用公式法判断下列公式的类型: (1)(⌝P ∨⌝Q )→(P ↔⌝Q ) (2)(P ↓Q )→(P ∧⌝(Q ∨⌝R ))解:(1)因为(⌝P ∨⌝Q )→(P ↔⌝Q )⇔⌝(⌝P ∨⌝Q )∨(P ∧⌝Q )∨(⌝P ∧Q )⇔(P ∧Q )∨(P ∧⌝Q )∨(⌝P ∧Q ) ⇔1m ∨2m ∨3m ⇔0M所以,公式(⌝P ∨⌝Q )→(P ↔⌝Q )为可满足式。

(2)因为(P ↓Q )→(P ∧⌝(Q ∨⌝R ))⇔⌝(⌝( P ∨Q ))∨(P ∧⌝Q ∧R ))⇔(P ∨Q )∨(P ∧⌝Q ∧R ))⇔(P ∨Q ∨P )∧(P ∨Q ∨⌝Q )∧(P ∨Q ∨R ) ⇔(P ∨Q )∧(P ∨Q ∨R )⇔(P ∨Q ∨(R ∧⌝R ))∧(P ∨Q ∨R ) ⇔(P ∨Q ∨R )∧(P ∨Q ∨⌝R )∧(P ∨Q ∨R ) ⇔0M ∧1M⇔2m ∨3m ∨4m ∨5m ∨6m ∨7m所以,公式(P ↓Q )→(P ∧⌝(Q ∨⌝R ))为可满足式。

二、(15分)在谓词逻辑中构造下面推理的证明:每个科学家都是勤奋的,每个勤奋又身体健康的人在事业中都会获得成功。

存在着身体健康的科学家。

所以,存在着事业获得成功的人或事业半途而废的人。

解:论域:所有人的集合。

Q (x ):x 是勤奋的;H (x ):x 是身体健康的;S (x ):x 是科学家;C (x ):x 是事业获得成功的人;F (x ):x 是事业半途而废的人;则推理化形式为:∀x (S (x )→Q (x )),∀x (Q (x )∧H (x )→C (x )),∃x (S (x )∧H (x ))∃x (C (x )∨F (x ))下面给出证明:(1)∃x (S (x )∧H (x )) P (2)S (a )∧H (a ) T(1),ES (3)∀x (S (x )→Q (x )) P(4)S (a )→Q (a ) T(1),US (5)S (a ) T(2),I (6)Q (a ) T(4)(5),I (7)H (a ) T(2),I (8)Q (a )∧H (a ) T(6)(7),I(9)∀x(Q(x)∧H(x)→C(x)) P(10)Q(a)∧H(a)→C(a) T(9),Us(11)C(a) T(8)(10),I(12)∃x C(x) T(11),EG(13)∃x(C(x)∨F(x)) T(12),I三、(10分)设A={∅,1,{1}},B={0,{0}},求P(A)、P(B)-{0}、P(B)⊕B。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