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女性文化》考核方式

《中国女性文化》考核方式

《中国女性文化》考试大纲
课程编号:02010219
课程类别:选修课
总学时数:30学时
学分:2学分
一、考试要求
《中国女性文化》课程考试旨在考察学生对女性的历史境遇、现实生存及未来前景,以及文化在发展过程中所遭遇的诸种问题,尤其是性别不平等问题的掌握和理解、对代表性文化现象的理性思辨能力。

二、考试内容
第一章女性文化概说
第一节女性文化的内涵
第二节西方女性文化思潮的流变
第三节女性文化思潮在当代中国的传播
第四节“中国女性文化”课程关键词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女性文化》课程的学习内容、学习目的与方法,概述西方女性文化思潮的流变及其在当代中国的传播过程。

第二章女性的历史
第一节光荣与屈辱:女性历史概论
第二节苦难与抗争:女性历史透视
教学内容:分析女性屈辱历史的形成原因,批判造成女性屈辱历史的父权制文化体系。

第三章女性与教育
第一节女性教育的历史与现状
第二节教育中的性别差异、问题与对策
教学内容:介绍女性教育的历史与现状,使学生理解教育中的性别差异与问题,提出面对教育中存在的性别差异问题的对策。

第四章女性与法律
第一节女性权利保护的法律体系
第二节女性维权热点问题探讨
第三节女性权利实现的法律途径
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女性应享有的权利,认识到“家庭暴力”、“包二奶”、
“性骚扰”的社会危害及女性如何维权。

第五章女性与文学
第一节女性文学相关概念及其基本内涵
第二节古代女性的文学创作
第三节现代文学史编撰中的女性缺席
第四节当代女性文学的演进
教学内容:介绍女性文学的内涵、古代女性的文学创作、及现代文学史编撰中女性缺席的具体表征,梳理女性文学在当代中国的发展脉络。

第六章女性与传媒
第一节传媒与女性主体
第二节传媒与女性形象
第三节传媒与女性受众
教学内容:从女性主义理论的核心概念“社会性别”的视角出发,深入解析大众传媒中的女性传播主体、女性形象、女性受众,帮助学生认识当今大众传媒中存在的性别偏见与“刻板印象”,提高辨析媒介传播信息的能力与水平。

第七章女性与审美
第一节女性美与性别审美意识
第二节打造女性高品质的多维人生美
教学内容:了解父权文化的女性美和性别审美意识,强调女性作为审美主体具有的内外双重的美学优势,去除文化惯性上的男性偏见,引导学生恢复和发现女性在审美中的主体性。

第八章女性与生态文明
第一节女性与自然存在状态的相似
第二节女性与自然文化命运的相通
第三节女性与绿色世界构想
第四节女性与生态环保运动
教学内容:探讨女性与自然存在状态、文化命运的同一性,在此基础上,阐释女性与绿色世界构想、生态环保运动的联系。

第九章女性与婚恋、家庭
第一节女性婚恋的历史沿革
第二节当代女性婚恋观透析
第三节现代和谐家庭的构建
教学内容:介绍女性婚恋的历史沿革,透析当代女性婚恋观,以把握建构现代和谐家庭的关键。

第十章女性与就业
第一节女性就业的现状
第二节女性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当前女性就业的现状、女性就业中所遭受的性别歧视,正确面对女性就业面临的问题。

三、考试方式
1.考试类别:开卷笔试
2.记分方式:百分制满分为100分
3.考试时量:100分钟
4.试题总数:约3大题
5.命题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指导思想:全面考查学生对本课程基本概念和主要知识点学习、理解与掌握的情况,并能对女性文化现象进行分析。

命题原则: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主观题允许自由发挥。

其中基础知识题(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占30%,稍难的题目(名词解释、简答题)占30%,较灵活的综合分析、归纳题(论述题)占40%。

考试成绩包括学生期末考试成绩和实践教学作业成绩,其中,实践教学作业成绩占总评成绩的20%。

6.题目类型
(1)名词解释题(每题5分,共20分)
(2)简答题(每题15分,共30分)
(3)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
7.各类题目的特点及考试的目的
(1)名词解释。

一般来说,具有解释内容较少,并且答案比较规范的特点。

这是比较容易得分的题目,凡是解释内容较多,其意思又可以用多种方式表示的名词,一般不作名词解释考试。

但这类名词可以作为其他类型的题目考试。

用这类题目进行考试的目的,是要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理解和掌握的程度。

以上四类题目均为小题目。

(2)简答题。

属于中型题目,这类题型一般是根据课程中的有关史实、现象、理论、观点等,直接提出问题。

回答这种试题,一定要抓住要点,观点明确。

主要考查学生在掌握一般知识的基础之上对问题的分析阐述能力。

(3)论述题。

在多数情况下,这是较难的题目。

它具有包括内容多、广泛的特点。

这种题型主要是考查学生对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的全面理解、综合分析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研究问题的能力,这类题目的分数一般不会全部丢掉,但也很难全部得到。

四、教材及参考书目
教材
赵树勤主编,《女性文化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主要参考书目
魏国英主编,《女性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周乐诗主编,《女性学教程》,时事出版社,2005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