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论语》主要思想解析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语言简洁精练,含义深刻。
《论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处世方法等,《论语》的核心思想也集中反映的是孔子的思想体系。
孔子的思想是一个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的完整的思想体系,其中心是讲做人的道理。
孔子思想的主要精华有:“仁”的思想、“礼”的思想、中庸思想、教育思想、“孝”的思想和天命思想。
一、“仁”的思想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仁的基本含义是仁爱。
樊迟问仁,孔子说:“爱人。
”(《颜渊》)仁是一种普遍的爱,但并不是一视同仁的爱,而是有亲疏远近之别的有差等的爱。
孔子说:“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这句话清楚的说明了仁爱的层次。
首先,仁爱以维护宗法血缘关系的孝悌为根本内容。
孔子的弟子有若也曾经说过:“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以上《学而》)孝指孝敬父母,悌指尊敬兄长,可见仁的基点是家庭、家庭中的亲情之爱。
其次,仁爱以维护贵族等级关系为主要原则。
颜渊问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礼的中心内容是宗法等级制度,克己复礼就是要用等级名分来约束自己,各安其位,不得僭越,以维系“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宗法等级关系的和谐状态。
第三,仁爱要求体恤别人,奉行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
仲弓问仁,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颜渊》)这是从不可为的否定一面说的,即所谓“恕”。
子贡问:“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说:“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至于忠,是从可为的肯定一面说的,孔子曾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人之方也已。
”(《雍也》)这里不仅说明了“仁”的内涵中的忠的一面,而且说明了行仁的方法在于就近从自身体察,然后推及于人。
忠和恕是仁的同一内涵的两面说法,所以孔子又说:“吾道一以贯之。
”曾参解释道:“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里仁》)第四,仁爱就是广济博施,泛爱大众。
孔子认为,如果“博施于民而能济众”,那就是超越“仁”,达到更高的层次“圣”,连尧、舜都不易做到。
(《雍也》)
由此可见,孔子“仁”的思想,既以宗法等级的人际关系为基本内容,又包含了原始人道、泛爱的成分。
这互相矛盾的内容不是简单硬凑在一起的,而是有着当时现实矛盾的基础。
孔子“仁”的思想的两面性,正是现实社会这种两面性的反应。
“仁”除了仁爱的含义之外,还包括“敏于事而慎于言”的内容,主要是要求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尤重实践。
孔子“仁”的思想具有了两面性,一方面具有维护贵族宗法等级制度的历史局限,另一方面他看到现实私有制社会人际关系的自私自利、压迫欺诈,极为忧虑,向往原始公有制社会人际关系的平等、民主、人道、和谐,珍惜美好传统的遗存,怀抱“大同”的理想,借助这些来针砭现实的弊病。
孔子的仁学实际是人学,他重视人,爱惜人才,强调人要自重自律,修养完美的人格;强调人要积极用世,追求充实的人生;强调推己及人,实现和谐的人际关系。
这是一种积极的人道主义、人本思想,是人类精神文明的宝贵遗产。
二、“礼”的思想
“礼”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
他最为崇奉的是周礼。
但他所说的礼,与西周是有所不同的。
孔子扩大了礼的适用范围。
西周时期,“礼不下庶人”。
《尚书》的篇目中关于礼的文句,都只涉及成王、周公、殷先王以及诸侯,无一涉及庶人。
《论语》则打破“礼不下庶人”的传统,主张对于一切人“齐之以礼”(《论语・为政》)。
礼的精神主要体现为“仁”、“恭”、“敬”等方面。
“仁”是礼的最根本的精神内容,“恭”是对人的庄重和顺,“敬”是对人严肃真诚,以礼相待。
在孔子的观念中,“正”就是合礼,“割不正,不食”,没有礼就无以立身成人。
孔子主张以礼义来规范人欲,他一方面承认人欲的存在和满足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强调以礼节欲,克制欲望的膨胀,达到“仁”的道德境界,他主张是“克己复礼”,就是说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礼”要求。
三、中庸思想
中庸之道是孔子立身行事的最高标准。
孔子将“中”与“庸”联系起来,是其仁的方法论,是实现“仁”的最高道德标准,它贯穿于各个方面。
在孔子思想体系中,它也属于最高层次。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雍也》)。
在这里它提醒人们,要实现“仁”的理想,必须知道“中庸”,并坚定不移地走“中庸”之道。
在《论语》中,中庸思想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过犹不及”,其二是“和而不同”。
孔子的“过犹不及”思想,体现在各个方面,他是坚决贯彻这一思想的:政治上,提倡“居敬而行简”(《雍也》)。
又提出“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里仁》)。
即以义为标准,过也不行,不及也不行。
经济上,提倡“惠而不费,劳而不怨。
”(《尧曰》)文艺上,提倡“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八佾》)道德伦理上,反对“以德报怨”,提倡
“以直报怨”。
(《宪问》)教育上,提倡学思不可偏废,“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
”(《为政》)
“和而不同”是孔子中庸思想的第二个方面。
孔子说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子路》)和而不同的思想,孔子在各个方面也都是贯彻的:政治上,则强调缓和矛盾,既要求人们不“犯上作乱”,又要求统治者克制私欲;强调君臣之间交换意见,臣子对君主要“勿欺也,而犯之”。
经济上,则强调“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季氏》);文学艺术上,则强调善美结合、尽善尽美。
中庸思想的主题就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四、教育思想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首创私人讲学的教育家。
教育对象:他主张“有教无类”。
教育目的:孔子把培养为统治阶级服务的知识分子作为目的,认为“学而优则仕”。
教育内容:“六经”(或“六艺”),以“文行忠信”作为施教的主要内容,排斥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的教育,把思想品德教育放在首位,重视体育教育,讲美育。
学习规律:要反复学习,“温故而知新”;“学”与“思”的关系。
教育方法:注重启发、诱导,强调循序渐进、因材施教。
注意切磋讨论,教学相长。
“当仁,不让于师”
五、“孝”的思想
“孝”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
“孝”指尊敬顺从父母,“悌”指尊重兄长,是中国古代处理家族内部两大关系的基本要求。
孔子认为孝是仁之本。
做到“孝”一要合礼,二要真情实感。
不孝就是不仁。
孔子对其学生所讲的孝主要有三层含义,一是无违,即绝对地服从父母的意志,即使知道父母错了,也要好言相劝,劝告而父母不理,仍然要和颜悦色的顺从父母。
其二是“敬而能养”。
孔子认为只是在生活上赡养父母并不是孝,敬才是孝的本质。
其三是三年无改于父之道。
孔子的孝体现着仁,贯穿着礼,他要求人们对待父母“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其孝道有局限性。
六、天命思想
“天命”即尊天信命。
强调天人合一,主张畏天命。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居于首位。
重要的一点:遵循自然规律,保持乐观,将天道运用于人道,承担起社会责任。
赞成敬鬼神,对鬼神既不盲目肯定,也不盲目否定。
总之,《论语》内容丰富,博大精深。
它所谈及的道德还包括:恭、敬、正、宽、忠、信、俭、惠、让、敏,以及礼、知、勇、善、命等等。
在中国历史上,《论语》问世后的几千年,历代王朝的统治者都从《论语》中学习安邦治国之道,故有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