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语》学而篇讲解解析

《论语》学而篇讲解解析


【原文】1· 7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 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 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注释】贤贤易色:本指对妻子要重品德, 不重容貌。后多指尊重贤德的人,不看重女 色。 致:委弃,献出。 【译文】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 不以容貌为重;侍奉守信。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 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原文】1· 9 曾子曰:“慎终追远, 民德归厚矣。” 【注释】终:父母的死亡。 慎终:附身(装殓)、附棺(埋 葬)的事必诚必信,不要有后悔。 追远:具体指“祭祀尽其敬”。 【译文】曾子说:“谨慎地对待 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 老百姓自然会日趋忠厚老实了。”
【原文】1· 10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 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yú ) ?抑与之与 (yú ) ?”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 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yú )?” 【注释】其诸:或许。是:任何,凡。乎:于。 【译文】 子禽向子贡问道:“老师到了一个国家,必然 听得到这个国家的政事。这是他自己求来的呢, 还是别人主动告诉他的呢?”子贡说:“老师 靠着温和、善良、恭敬、节俭、谦逊,来得到 这些。他老人家获取这些的办法,或许与别人 的求法不同吧?”
【原文】 1· 12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注释】礼:礼节、仪式等道德和社会规 范,也可引申为礼制、法度。斯:这。由: 听命,照着办,引申为遵循。 【译文】 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 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 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 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 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制、法度来节 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原文】 1· 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 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 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注释】就:接近,靠近;前往。 【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要 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做事勤劳 敏捷,说话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 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 了。” 【南怀瑾】 不求物质生活的享受,而
【原文】1· 1子曰:“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过了,然后按 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 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 来(共同研究学习),不也很快乐吗? 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 一个君子吗?”
【原文】 1· 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tì ), 而好犯上者,鲜(xiǎn)矣;不好犯上,而好 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 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yú ) !” 【注释】弟:同“悌”,弟弟对待兄长的 正确态度,即敬爱、顺从兄长。 犯:触犯,冒犯。 鲜:少。 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即“未有之也”。 务:专心从事;致力于。 与:同“欤”,语气词。
【原文】1· 13 有子曰:“信近于义, 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古音读yuàn)耻 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注释】近:符合,接近。复:践言, 即实践 。因:依靠,凭借。 【译文】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 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去实践、 兑现;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 离耻辱;所依靠的不失其亲近的人, (有知人之明),也值得尊崇。”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尔雅· 释器》:“骨谓之切,象谓之磋,玉谓之琢, 石谓之磨。”郭璞注:“皆治器之名也。”“切磋琢 磨”是器物加工的工艺名称。古时对骨器的用料加工 称切,对象牙的用料加工称磋,对玉的用料加工称琢, 对石的用料加工称磨。 汉王充《论衡· 量知》:“骨曰切,象曰磋,玉曰琢, 石曰磨;切磋琢磨,乃成宝器。” 《诗· 卫风· 淇奥》:“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 磨。”汉毛亨《传》:“治骨曰切,象曰磋,玉曰琢, 石曰磨;道其学而成也,听其规谏以自修,如玉石之 见琢磨也。”这里用来比喻君子研究学问和陶冶品行 的精益求精,又简化为“切磋”,比喻互相商量、研 讨。 子贡引用《诗经》说明学问要不断切磋琢磨,得到孔 子的赞许。
【原文】1· 16 子曰:“不患人之不 己知,患不知人也。” 【注释】患:忧虑,担心。 【译文】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 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南怀瑾《论语别裁》】这就归结 了那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 乎”。……这个结论的重点就是你为 什么在心中怨恨?不要怕人家不了 解你,最重要的是你是否了解别人。
【原文】 1· 5 子曰:“道千乘(shè ng)之国,敬事 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注释】 道:治理。 乘:用四匹马拉的兵车。敬: 全神贯注;专心致志。 【译文】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 兵车的国家,就要专心致志地办理国家大 事,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 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直译:在农闲时间)。”
【原文】1· 15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 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 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注释】诸:之,他。往:n.过去的事,这里指 已知的事。 【译文】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 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 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 礼之人。”子贡说:“《诗经》上说,‘要像对 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 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 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 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经》了。”
【原文】1· 8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 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 过则勿惮(dà n)改。” 【注释】友:和……交友。 惮:害怕。 过:有过错。 【译文】孔子说:“君子,如果不庄重 就没有威严;即使读书,所学的也不会 巩固。要以忠和信两种道德为主。不要 和那些(在品行上)不如自己的人交朋 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 下”。
学而篇
《学而》为全书首篇,共十六章, 以谈论学习和修养为主,也有少 量论政的内容。 开宗明义,表现了孔子既是教育 家,又是思想家的双重身份。 宋儒朱熹称此篇所记都是“务本” 的内容,是“入道之门、积德之 基、学者之先务”。
【原文】1· 11 子曰:“父在,观其志; 父没(mò ),观其行(古音:xì ng) ;三 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注释】三年:虚指,很长的时间。 【译文】 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因 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 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 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 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做到孝了。”
南怀瑾《论语别裁》
孔子告诉子贡,要安贫乐道,要平实,他说仅是 做到不骄傲,不算好,还要进一步做到好礼,尊 重别人和爱人。 切、磋、琢、磨,这就是譬喻教育。一个人天生 下来,要接受教育,要慢慢从人生的经验中,体 会过来,学问进一步,工夫就越细,越到了后来, 学问就越难。 我刚刚提示了你一个道理,你自己就能够另外推 演出别的道理来。 我们中国人过去读历史,主张要学以致用,它的 精神就是“告诸往而知来者”,懂得了过去就要 知道未来,这也就是诗的精神。
【原文】 1· 4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注释】 曾子:孔子学生,名参(shēn)。 三:虚指,多次。 省:反省。 信:诚信。 传:动词活用作名词,老师传授的学业。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 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 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 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 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原文】 1· 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 泛(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 文。” 【注释】 弟子:有两种意义:一是年纪幼小的人,一是 学生,这里取第一种。 谨:说话少。 【译文】 孔子说:“后生小子,在父母跟前, 就孝顺父母;离开自己房子,就敬爱兄长(另一 种翻译:出门在外,要像敬爱兄长那样尊敬师长) ;言行 要谨慎,寡言少语,说则诚实可信,要博爱大 众,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 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译文】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 却喜好触犯上级,这样的人是很少 见的;不喜好触犯上级,却喜好造 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 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道’ (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会产生。 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 的根本啊!”
【原文】 1· 3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 仁。” 【注释】令:善;美好。 巧言令色:形容用花言巧语和 谄媚的态度讨好别人。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 装出讨好别人的样子,这种人 的仁心很少了。”
孔子(前551~前479),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 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
人,被誉为“万世师表”、
“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 想家之首。
《论语》属语录体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其
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20篇 。内 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 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时,朱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