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章国际经济法概述

第1章国际经济法概述


印度博帕尔毒气泄漏案
1984年12月3日,印度中央邦首府博帕尔市美资联 合碳化物印度有限公司(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在印度的 子公司)其工厂贮存的巨毒化学气体发生泄漏,资料显 示,这次事故直接中毒人数超过50万人(当时博帕尔市 区的人口约80万),3天内死亡人数超过8000人;由于 相关责任人没有履行起码的医疗救助、环境清理等责任 ,至今在博帕尔,尚有12万人忍受各种中毒引起的急慢 疾病的折磨,总死亡人数已超过2万人;至今仍有约2万 人天天饮用被废弃化学品污染、致癌物质含量超过数千 倍的污染水,另外还有大量的新生儿中存在不同程度的 生长障碍。这是世界历史上最严重的工业污染事故。
原告认为,对于惨案的发生,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 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工厂是由美公司设计,贮 气设备设计太差,没有安装在美国同类工厂已安装的 电脑报警系统;并且,这种剧毒气体只能少量贮存, 有的西方国家早已停止生产,但美公司不仅将厂址选 在人口稠密地区,而且大量贮存。被告美公司则主张 ,该印度公司是有限公司,是依据印度法律成立的独 立法人,且事故发生几年前就没有雇用美国人,该厂 完全是由印度人管理、经营和维护,因而一切法律责 任以及赔偿义务只能由其承担,同美公司无关。 问题: 1、你认为美国公司的抗辩理由是否成立? 2、在何种情况下母公司应对子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
的义务的国际经济法律关系的独立参加者。
一、自然人
1、具有基础法律能力。 2、具有特殊法律能力或资格。 3、我国相关规定。 相关法条:《民法通则》第11条、第143条,
《对外贸易法》第8条、第9条,《中外合资经
营企业法》第1条,《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
第1条,《合伙企业法》第2条
二、法人
国际条约以及各国国内法一般都承认法人的国际经济
国际惯例是在国际交往中逐渐形成的不成
文的原则和规则。
2.种类 (1)强制性规范
调整国家之间经济关系的国际习惯。
如:国家及其财产豁免原则、国家有权征收
本国境内的外国人财产等
(2)任意性规范 调整私人经济交往的国际经贸惯例或国际 商事惯例。 如: 国际法协会编纂的《华沙~牛津规则》 国际商会编纂的《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
③特殊情况下的法律责任。
母公司责任的根据: 母公司对子公司的责任应该与子公司
所享有的自主性的程度相联系,视子公
司自主性被剥夺的程度来让母公司负部 分或全部责任。
但在程度上较难把握,又没有普遍标准,现 实做法有两种: 东道国严格按照法律,要求子公司确实在东 道国境内具有与其经营活动相适应的资金和 财产;
,是母国的法人。
2、子公司:根据东道国法律成立,由母公司 控制的公司。 (1)依东道国的法律设立,具有东道国的国籍 ,是独立的法人。在我国,主要是外商独资企 业、中外合资经营企业。 (2)受母公司的控制,与母公司之间是被控制 与控制的关系,必然丧失某些独立性。(通过 股权、合同)
3、分公司:又称为分支机构,是总公司在国
公司有限责任原则:
即有限清偿责任,指投资人仅以自己投入企业的资本 对企业债务承担清偿责任,资不抵债的,其多余部分 自然免除的责任形式。 有限责任制度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对于近现代公 司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他克服了无限公司股东负 担的因公司破产而导致个人破产的风险,便于人们投 资入股,是广泛募集社会大量资金,兴办大型企业最 有效的手段。而合伙制企业的所有者一般情况下却需 要对债务负有无限的责任。
四、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可否独立承担民事责任,是区别法人组织和其它组织的重要标志。 法人有自己能独立支配的财产,它可以自己的名义,用自己的财产 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对于自己所负担的债务,它可以自己能独立支 配的财产负无限清偿责任。
《公司法》第三条 公司是企业法人,有独立的法人财产,享有 法人财产权。公司以其全部财产对公司的债 务承担责任。 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 对公司承担责任;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以其 认购的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
外设立的办事机构。不具有独立的法律地位
,与总公司的国籍相同,总公司对其行为直 接负责。
(三)跨国公司母公司对其子公司的债务责任
1、问题的提出
法 人
一、法人不是人,是一种社会组织,是一种集合体,是由法律赋予 法律人格的组织集合体。(这是法人与自然人的根本区别) 二、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 它可以自己的名义,通过自己的行为享有和行使民事权利,设定和 承担民事义务。 三、依法独立享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 它有自己独立的权益,可以自己的名义独立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
2、国际经济法调整对象的广泛性。 思考:广义国际经的济关系包括哪些?
纵向经济关系:
国家、国际经济组织以管理者的身份,
依 据国际条约、国内立法,对国际经济活
动 进行管理和调节所形成的关系。
横向经济关系:
横向经济关系:
国际经济流转关系:不同国家的自然人、
法人以及以民事主体身份出现的国家、国 际组织相互间发生的财产流转关系。
法主体资格。

我国:《对外贸易法》
2004-7-1前:外贸经营权许可制 2004-7-1后:外贸经营权登记制 第9条“从事货物进出口或者技术进出口的对外贸易经 营者,应当向国务院对外贸易主管部门或者其委托的 机构办理备案登记”。
三、国家
1、国家有权通过缔结国际经济条约、协定, 协调国际经济关系。(制定者和实施者) 2、国家有权管理、干预本国的对外经济活动 。(管理者) 3、国家可以民事主体的身份,直接参与国际 经贸活动。(参与者)
(三)重要国际组织的决议 国际组织决议是指普遍性政府间国际组织的 主要机关所做的涉及有关国际经济法原则、 规则和制度的规范性决议。 《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宣言》
《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行动纲领》
《各国经济权利和义务宪章》
二、国内渊源 国家为调整涉外经济关系而制定的法律、法 规、条例、规定等规范性文件。 (1)经济立法
2.广义说 虽然不符合传统法律部门分类,但适 应了20世纪后半期国际经济关系现实的需 要,可以说反映了客观发展的要求和规律。
二、国际经济法的概念和特征 国际经济法是调整从事跨国经济交往 的自然人、法人、国家以及国际经济
组织间经济关系的国际法规范和国内
法规范的总称。
1、国际经济法主体的多元化。 既包括国家和国际组织,又包括作为私人 之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经济组织。
四、国际经济组织
一切能够发挥经济职能的国际组织,具有 国际组织的基本特征
五、跨国公司(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 )
(一)跨国公司的概念和特征 1、概念: “由分设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实体组成的企 业,而不论这些实体的法律形式和活动范围如何 ;这种企业的业务是通过一个或多个决策中心根 据一定的决策体制经营的,因而具有一贯的政策 和共同的战略;企业的各个实体由于所有权或别 的因素的联系,其中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实体对其 他实体的活动施加重要影响,尤其是可以同其他 实体分享知识、资源以及分担责任。” —— 跨国公司专门委员会的《联合国跨国公司 行为守则》
(2)民商立法
三、国际经济法的体系
(一)国际贸易法 (二)国际投资法 (三)国际货币金融法 (四)国际税法
(五)国际经济争端处理法
第五节 国际经济法与相邻法律部门的关系 一、国际经济法与国际公关系
四、国际经济法与国际商法的关系
2、特征: (1)由不同实体组成。通常包括母公司、子公司 、分公司等。 (2)经营活动的跨国性。 (3)战略的全球性和管理的集中性。 (4)公司内部的相互联系性。跨国公司是一个经 济实体,但不是一个法律实体。
(二)跨国公司的组成
1、母公司(总公司):指跨国公司中处于控 制、管理地位的公司,其所在的国家称为母国
国际经济法
INTERNATIONAL ECONOMIC LAW
第一章 总论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国际经济法的概念和特征
国际经济法的主体 国际经济法的渊源与体系 国际经济法的基本原则 国际经济法与相邻法律部门的关系
一、国际经济法概念的相关学说 目前在国内外学术界,对于国际经济 法基本概念的认识是不尽相同的,可
1.国际经济法的主体 不仅包括国家、国际组织等国际公法的主 体,也包括参与跨国经济关系的各国私人, 即自然人和法人。
2.国际经济法的调整对象:
是上述主体间发生的跨国经济关系。
3.国际经济法的渊源: 是多种形式的, 是一个各种规范总和而成 的法律体系。
(三)对以上两大学派观点的分析 1.狭义说 按照严格的分类标准区分国际法和国 内法、公法和私法,将国际经济法视为国 际法的一个部门,以保持各学科之间的界 限, 但不能反映现代国际经济关系所产生 的各种复杂的法律关系的实况。
以大致地将关于国际经济法定义的观
点分作两大类。
(一)狭义说:国际经济法是国际公法的新 分支 调整国家政府相互之间、国际组织相互之间 以及国家政府与国际组织之间经济关系的法
律规范。
1.国际经济法的调整对象: 是各国间的经济关系,当然也包括其他国 际公法主体之间及其与国家间的经济关系。
2.国际经济法的主体: 依然是国家或国际组织。国际经济法的主 体与国际公法的主体,是完全一致的,而 且只限于国际公法的主体。
与子公司进行重大交易的第三人,在必要的 情况下可以要求母公司提供担保。
第三节 国际经济法的渊源与体系
一、国际渊源 (一)国际经济条约 国际经济条约是国家、国际组织间所缔结 的以国际法为准并确定其相互经济关系中
权利和义务的国际书面协议。
1、多边国际公约 普遍性的: 《关税及贸易总协定》 (1941) 《国际货币基金协定》(1944年)
这张埋葬遇难儿童的照片曾经使无数人受到震撼
肇事的博帕尔化工厂是由印度联合碳化物有 限公司拥有和经营。该公司于1934年在印度成 立,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是其控股公司。本案 当时的求偿额高达31.2亿美元,子公司净资产 只有9530万美元。案发后,许多受害人在印度 法院以印度子公司为被告起诉,同时1986年9月 ,印度政府代表所有的求偿人在印度博帕尔地 方法院对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和印度联合碳化 物公司提起了诉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