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体现在哪里

三、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体现在哪里

三、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体现在哪里
文化的核心是观念的共识,在当前的世界上,有两种不同的观念的共识,那就是东方文化的整体性和西方文化的个体性,它们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结果。

不同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造就了不同的文化观念,产生了不同特性的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

1、如果说东方文化是偏精神的,那么西方文化相对就是偏物质的,这里称之为“西方物质文化”。

西方文化的发展远比东方文化的发展要简单得多,他的内容变化是由神学到哲学,最后到科学。

西方的神学与东方的神学不一样,东方的神学建立在深刻的经学上,而西方的神学没有很深刻的思想,就只是以敬仰美好的神来净化心灵,没有东方神学中那种很强的精神理念上的指导。

所以西方神学思想并不影响政府的管理思想,这个问题在东方就完全不一样了,特别是在中国,经学和理学思想是政府管理思想的基础,杂糅其中的神学思想也会渗透到政府的管理思想中。

2、西方神学与东方神学的最大区别在于:西方神学不排斥物质,东方神学极力排斥物质。

这种文化内涵上的差异,导致西方物质文化的产生,由此带来了西方工业生产和经济发展意识。

东方文化由于排斥物质,也就产生不了工业生产和经济发展意识。

西方哲学文化的产生,是西方物质文化产生的前奏和思想准备,也是西方文化理性思维的开始。

从神学文化走向物质文化,西方的哲学文化起到了过渡作用。

在西方哲学文化中,要解决的最主要的问题是,物质是第一性的,还是精神是第一性的?是物质决定精神,还是精神决定物质?这种哲学上的大辩论,最终把西方文化从神学的混沌思维中解脱出来,建立了偏重于物质的理性思维,也就是物质文化的思维,这是西方文化中的一大进步。

在这期间,科学文化的产生有力地支持了唯物论,并因此而把神学思维撇在了历史的后面,神学从此而成了一个名存实亡的文化“摆设”。

3、西方的物质文化是以科学思维为基础的。

哲学文化解放了西方人的思维,同时孕育出了科学思维,也孕育出了科学理论。

“分子论”的诞生,宣告了西方物质文化的产生,因为这是西方人物质思维的开始,物质思维是以探索物质构成和崇尚物质光华为思维特征的。

4、东方人的思维是物性思维,以“阴阳论”为基石,注重对事物属性及其功能的分析,优点是宜于看到物质与精神的运动共性,掌握事物运动与人之间的
关系,根据这种关系作出预测和运筹,借势运力,寻找最佳决策,讲究思维能力;西方人的思维是物质思维,以“分子论”为基石,注重对事物内部构成的发现,掌握事物内部与外部的关系,优点是宜于根据事物结构创造新事物和新功能,讲究创造才能。

所以,“分子论”成为东西方文化的分水岭。

5、从思维方式上来说,中国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多民族的国家。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是以儒家为主、兼有诸子百家各学派的文化。

这种传统文化的特点之一是强调整体的定性思维方式,这与西方文化强调个体局部的实证思维方式大不一样。

西方主要是基督教文化。

儒家哲学体系里强调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首先是修身第一位,也就是讲究道德文化;西方的哲学思想强调的是分析,所以分别形成了侧重整体思维或个体思维的差异。

如果把东方的文明比做一个充满感性的女性,那么西方文明就是理性的男性,东方人重视的是精神上的忠孝道义,西方人重视的是物质上的快捷便利;东方人喜欢看事物的整体,西方人则喜欢化整为零。

我们中国人总是强调“和为贵”,“天人合一”等,而西方则讲究多样的标立新说。

我们思维方式里经常有意会性;他们是一种直观性。

这之间没有什么优与劣,只是发展的方向不同,适应的对象不同罢了。

6、两种不同的文化,造就了两种不同的教育制度。

极其鲜明的对比体现了处在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孩子,先说西方的教育,他们的主体是过于培养孩子的自我能力和素质,从小时就锻炼他们自己的生活能力,比而较之,除了环境因素外,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中国文化的背景太深,很难改变这种传统。

还有,中国的素质教育过分强调应试能力的培养,往往忽视了对能力的培养及自我能力的提高,这就在根本上造成了中国学生在国际竞赛的水平很高,而生活则远不及人。

我想,两种不同的教育制度并不能说明孰好孰坏,这只是两种文化及社会制度的产物,他们各有好坏,我们应该互相吸取对方的好的方面,使得教育在不同的土地都得到良好的发展。

7、关于时间观念,西方人一般都是很守时的。

德国人的守时是出了名的,不论是工作还是生活,约好几点的事情就是几点,不存在前后五分钟的误差。

对于习惯了用定性的方法来描述事情、凡事喜欢说“差不多”、“还可以”的中国人来说,他们的思维方式是机械式的,如同机器一样精确,也如同机器一样不尽人情、不知变通。

8、东西方对义利观也是不同的。

一般来说,西方人重利轻义,东方人重义轻利或义利兼顾。

东方人的意识就是义字当先。

当然,这也只是针对东方的绝大
多数而言的。

在东方比如中国人的生活中,谦让是一种美德,而西方人对此不知如何是好;西方人在多数时候为了利益可以牺牲自己的义。

9、关于饮食习惯的差异,对比注重“味”的中国饮食,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

如果将宴会的交谊性与舞蹈相类比,那么可以说,中式宴席好比是集体舞,而西式宴会好比是男女的交谊舞。

西方人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所以专吃大块肉、整块鸡等“硬菜”。

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他们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

然而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而中国的菜肴是“吃味”,中国人是很重视“吃”,“民以食为天”这句谚语就说明我们把吃看作与天一样重要。

所以中国烹调在用料上也显出极大的随意性:许多西方人视为弃物的东西,在中国都是极好的原料,外国厨师无法处理的东西,一到中国厨师手里,就可以化腐朽为神奇致。

与中国饮食方式的差异更为明显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动自由,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用将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也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

但各吃各的,互不相扰,缺少了一些中国人聊欢共乐对美味追求。

中国人吃饭使用筷子,而西方用的是刀和叉子;中国人在一起吃饭是是将菜放在盘子里大家一起吃,而西方不同;中国人请客吃饭一般是邀请人付款的,而西方比较重视AA制。

这种差异似乎在随着科学的发展而变的模糊,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以不再只注重菜的色、香、味,而更注重它的卫生与营养了。

还有,人们因为越来越繁忙的工作,觉得中餐做起来太麻烦,不如快餐方便等,这样一来在饮食上差异也就不太分明了。

中西方的文化有着很多的差异,也存在着很多分歧,其中的很多习俗也产生了很多笑话。

但是,不同的文化中的相同点就是这些都为人类的文化发展历程,这些东西文化的差异不能说谁优谁劣,这是客观形成的,它们的存在必将引起人类文化的继续发展,在当今世界,任何民族和国家都不可能丢掉或摆脱自己的传统文化。

因此,来自外部的强加或内部的叛离,都不利于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民族文化也相互交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让我们共同来维护各种文化的发展,维护国家的安定,东西方的文化互相促进,互相学习,这样,人类的文化历程会走得更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