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交感神经

交感神经

交感神经
交感神经是植物性神经的一部分。

由中枢部、交感干、神经节、神经和神经丛组成。

中枢部为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位于脊髓胸段全长及腰髓1~3节段的灰质侧角。

成对交感于位于脊柱两侧,呈链锁状,由交感干神经节和节间支连接而成,每侧有22~25个神经节称椎旁节,可分颈、胸、腰、骶和尾5部分,各部发出分支至一定的器官。

调节心脏及其他内脏器官的活动。

在腹腔内,脊柱前方还布有椎旁节,分别位于同名动脉根部附近。

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比较广泛,刺激交感神经能引起腹腔内脏及皮肤末梢血管收缩、心搏加强和加速、新陈代谢亢进、瞳孔散大、疲乏的肌肉工作能力增加等。

交感神经的活动主要保证人体紧张状态时的生理需要。

人体在正常情况下,功能相反的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处于相互平衡制约中。

当机体处于紧张活动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起着主要作用。

知识介绍:植物性神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植物性神经是能够自动调整与个人意志无关的脏器的作用和功能的神经,在植物性神经中,可分为交感神经(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和副交感神经(Para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

交感神经系植物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脊髓发出的神经纤维到交感神经节,再由此发出纤维分布到内脏、心血管和腺体。

交感神经的主要功能使瞳孔散大,心跳加快,皮肤及内脏血管收缩,冠状动脉扩张,血压上升,小支气管舒张,胃肠蠕动减弱,膀胱壁肌肉松弛,唾液分泌减少,汗腺分泌汗液、立毛肌收缩等。

当机体处于紧张活动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起着主要作用。

副交感神经系统的作用与交感神经作用相反,它虽不如交感神经系统具有明显的一致性,但也有相当关系。

它的纤维不分布于四肢,而汗腺竖直肌、肾上腺、甲状腺、子宫等具有副交感神经分布处。

副交感神经系统可保持身体在安静状态下的生理平衡,其作用有三个方面:①增进胃肠的活动,消化腺的分泌,促进大小便的排出,保持身体的能量。

②瞳孔缩小以减少刺激,促进肝糖原的生成,以储蓄能源。

③心跳减慢,血压降低,支气管缩小,以节省不必要的消耗,协助生殖活动,如使生殖血管扩张,性器官分泌液增加。

人体在正常情况下,功能相反的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处于相互平衡制约中。

在这两个神经系统中,当一方起正作用时,另一方则其负作用,很好的平衡协调和控制身体的生理活动,这便是植物神经的功能。

如果植物神经系统的平衡被打破,那么便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功能障碍。

这被称为植物神经紊乱症或植物神经失调症。

例如:交感神经功能异常增强和持续时,循环系统的机能亢进,便出现了心悸、憋气、血压升高的症状。

相反,由于交感神经的功能减弱时,便会引起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的症状。

当副交感神经的紧张长时间持续时,便会出现身体倦怠,站立时头晕目眩,容易疲劳等症状。

因为植物性神经是贯通全身的,因此植物性神经的症状也是遍及全身的,除去象前述的那些症状之外,还会出现头痛、头晕、低烧、畏寒、高血压、低血压、呕吐、便秘、腹泻、失眠、耳鸣、腰痛、肥胖、消瘦、肩周炎、目眩、手脚发痛、肌肉跳动、胸部有压迫感等症状。

这些症状不是单独出现的,而是若干症状汇合后出现的,这便是植物性神经失调的症状的特征之一。

植物神经失调症,除去有先天性的体质因素之外,尚有心理、环境因素等。

其中多数因素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比如学习紧张、工作压力、焦虑担忧、家庭负担、婚姻失败等。

交感神经系统的作用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1)对循环系统的作用:皮肤和横纹肌以及腹腔脏器的血管只接受交感神经的支配,冠状循环以及脑循环的血管都同时接受交感和副交感两种神经纤维,因此,刺激交感神经一般可使周围动脉收缩,而在去除交感神经后可使周围动脉扩张。

治疗周围血管疾患,施行交感神经切除术,即以此为依据。

(2)对消化系统的作用:交感神经对胃肠道的作用主要是抑制,使蠕动减慢,但当胃肠紧张性太低或不活动时,交感神经冲动则可以提高并兴奋之。

对消化腺的分泌功能,交感神经的作用甚不一致,对胰和唾液腺虽可促进其分泌,但因此部的血管收缩而分泌不明显,对胃液则阻止其分泌。

(3)对呼吸系统的作用:交感神经兴奋时,对小支气管主要为抑制其平滑肌的活动,因而使小支气管扩大,空气出入畅通。

气喘患者在注射麻黄素等制剂后得到暂时缓解,即因此故。

(4)对泌尿系统的作用:交感神经的作用能使膀胱壁松弛,内括约肌收缩,因而阻止小便排出。

此外,在生殖系统中对女性子宫平滑肌,对男性射精管和精囊的平滑肌等都有调节作用。

副交感神经系植物性神经系统的一部分。

由脑干和脊髓发出神经纤维到器官旁或器官内的副交感神经节,再由此发出纤维分布到平滑肌、心肌和腺体,调节内脏器官的活动。

副交感神经的主要功能是使瞳孔缩小,心跳减慢,皮肤和内脏血管舒张,小支气管收缩,胃肠蠕动加强,括约肌松弛,唾液分泌增多等。

副交感神经和交感神经两者在机能上完全相反,有相互拮抗作用。

副交感神经系统的作用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从表面上看,所有接受这两种系统支配的器官都具有内在的节律性活动。

例如心脏,在所有神经纤维切除后,它们可照常活动。

另一方面,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心脏又起着对立作用,这种神经的支配似乎无甚必要,事实上虽然构成内脏器官的平滑肌、心肌和腺组织都具有自动收缩或分泌的特性,但他们的活动为配合整个身体活动需要,必须有神经协调。

整个身体的活动或者加强,或者减弱,不外沿着两个方向发展,或是兴奋或是抑制。

它们对于所支配的器官不但毫无冲突,而且互相依存,如两者缺一,器官的活动就不能很好地配合整体的要求,不是过强过弱,就是需要加强时无法加强,需要减弱时无法减弱,仅靠其中一个单独的调节对整体的存在显然不利。

植物神经系统所支配的内脏器官活动也受大脑皮质的调节。

通过条件反射的研究,证实了大脑皮质对于肝肾等内脏器官的冲动和机体的新陈代谢等起着调节作用,可以肯定,支配内脏的植物神经系统并非脱离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皮质而“自主”地进行活动。

血管、消化、排泄系统的调节,并取决于来自内外各种感受器的影响。

植物神经系统的兴奋从来不能孤立发生,构成植物神经系统的神经元仅仅把中枢神经系统中发生的兴奋传达至效应器,保证器官的正常活动,以适应整个身体生命活动的需要。

主动脉区的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的传入神经在颈部单独成一束,称为减压神经或主动脉弓神经。

减压神经具有稳定动脉血压的作用。

当动脉血压升高或降低时,压力感受器的传入冲动也随之增多或减少,使减压反射相应地增加或减弱,以保持动脉血压相对稳定。

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反射:
1. 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血管壁的外膜下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分别称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

2. 反射弧:
(1) 传入神经和反射中枢:
①窦神经(传入神经)→舌咽神经→延髓(换元)→延髓的心血管神经元;
②主动脉弓的传入纤维→迷走神经→延髓(换元)→延髓的心血管神经元;
③(兔)降压神经→从颅底并入迷走神经干→延髓(换元)→延髓的心血管神经元。

④此外,还有一部分传入冲动上传至下丘脑心血管中枢。

(2) 传出神经:心迷走神经、心交感神经和交感缩血管神经。

(3) 效应器:心脏和血管。

(4) 机理:
①动脉血压升高→压力感受器所受的刺激加强→传入神经冲动增加→使心交感中枢和交感缩血管中枢活动减弱,心迷走中枢活动加强→心率减慢、心缩力减弱,心输出量减少;阻力血管舒张,外周阻力减少。

②总的结果是降压反射加强,血压回降。

3. 压力感受器反射是一种负反馈调节机制。

它的生理意义:动脉血压保持相对稳定。

实验证明,降压反射在血压正常波动范围内反应最为灵敏。

因此降压反射对维持正常血压的相对稳定,维持脑和心脏等重要脏器的正常血供极具重要意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