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交感神经系统激活与心血管疾病
交感神经系统激活与心血管疾病
2.交感过度激活:高交感性心血管疾病 3.交感风暴:反复发作恶性心律失常和猝死
根据交感激活时间分类:
1.急性:快速心律失常、ACS 2.慢性:心衰、高血压
第二部分
交感神经系统激活对心血管的危害
交感神经系统激活对心血管的危害
一. 心脏电活动不稳定 二. 动脉粥样硬化加重 三. 加速粥样斑块破裂 四. 促进血栓形成 五. 加重心脏重构:左室肥厚等
2.5倍
b1及b2受体作用的比较 b1受体 心脏兴奋(正性变时、变力) 肠管抑制 b2受体 骨骼肌血管扩张 支气管扩张
脂肪分解
糖酵解
交感神经系统
肾上腺素能受体亚型的分布与效应
器官
心肌 窦房结 房室结 心房 心室 支气管平滑肌 冠状动脉 脑血管 腹腔内脏血管
主要受体
b1 > b2 (75:25) b1 b1 b1 b1 b2 a
治疗无特效(对症)
第三部分
交感激活性心血管病及治疗
呼吸器官 消化器官 眼 代谢
交感神经系统
四、交感神经系统的激活与功能亢进 1.交感神经系统功能:
促使人体适应外环境的急骤变化。动员机体许器官的潜在力量,对抗环境 的急变。
2.交感神经功能持续性亢进的原因:
⑴ 中枢性: 中枢:初级中枢:脊髓
生命中枢:延脑
下丘脑后侧部分:交感神经中枢 平素大脑皮层有抑制下丘脑作用,大脑皮层功能障碍时“丘脑释放”交感兴奋! ⑵ 反射性
b-受体激动剂
腺苷酸环化酶 细胞膜外
Gas b-受体
b
+ cAMP
cAMP
细胞膜内
Na
与G蛋白耦联
ATP
起搏通道 (HCN4)
交感神经系统激活对心血管的危害
一、心脏电活动不稳定 1.交感激活对离子通道广泛有害作用
2)钙通道( Ca2+ ) b -受体激动剂 腺苷酸环化酶
外膜
Ga s b + +
诊断依据
Abe 和 Kondo提出了两个主要标准和三个次要标准: 主要标准 次要标准
1.心电图改变
2.左室心尖球囊样改变
1.躯体或精神应激
2.酶学轻中度升高 3.胸痛
上述标准均符合,诊断才成立
治疗与预后
一般良好
1.左室功能常数天或数周恢复正常。 2.死亡率低:1%-8% 3.急性左心衰:30%-46% 4.二尖瓣反流:13%-18% 5.心脏破裂:目前仅有1例 6.多数病人愈后不再复发。
交感神经系统激活对心血管的危害
三、加速粥样斑块破裂
1. 当脂质软斑块,表面纤维帽变薄,
易于破溃。
2. 管腔内压力增加容易破裂,甚至
自然破裂
3. 高脂血症损害内皮细胞、血管紧
张素水平增高、交感激活等因素 都增加斑块破裂
交感神经系统激活对心血管的危害
一. 心脏电活动不稳定 二. 动脉粥样硬化加重 三. 加速粥样斑块破裂 四. 促进血栓形成 五. 加重心脏重构:左室肥厚等
交感神经系统
二、植物神经系统:
1.定义:调节内脏功能的神经装置(与躯体神经分布不 同),又称自主神经系统:是指独立自主的神经 系统。这一命名也不确切,同时其还接受中枢神 经系统的控制。 2.分类:A 交感系统 B 迷走(副交感)神经系统 3.组成:A 中枢:脊髓胸腰段(胸1-腰2-3) 副交感神经:a 脑干到交感神经核 b 脊髓骶部(侧角) B 传入神经 C 传出神经 a 节前 b 节后
脂肪细胞
支气管 肾脏 神经末梢 甲状腺
β1
β2 β1 β2 β2
分解脂肪
扩张支气管 分泌肾素 促进去甲基肾上腺素的释放 T4→T3转化
交感神经系统
心脏的b受体是参与心脏功能活动最重要的受体,其亚型b1和b2 受体共存于心肌组织中,其中b1受体占75%,遍布整个心脏, b2 受体占25%,主要存在于心室和心房,在窦房结的密度比右房高出
生理学效应
心率加快 传导加快 收缩力增强,传导加快 收缩力增强,传导加快,自律性提高 支气管扩张 血管收缩
b1
a a b
血管扩张
血管收缩 血管收缩 血管扩张
交感神经系统
5.交感神经对各器官的作用
器官不同作用不同 心脏:兴奋 小肠平滑肌:抑制 心脏交感神经的分布:
右侧交感神经: 支配心脏右侧和心室前壁 左侧交感神经: 支配心脏左侧和心室后壁。
交感神经系统激活对心血管的危害
五、心肌重构
高血压:交感激活导 致心肌肥厚
心室扩大
心肌梗死:交感激活 使心腔构型 改变,易形 成室壁瘤
应激性心肌病
概述
应激性心肌病即左室心 尖球囊综合征,是患者极 度精神刺激后出现剧烈胸 痛,ST-T改变、心功能不 全,少数病人可出现肺栓 塞或室颤。 1990年,日本学者Satoh 等最先报道该病。
与G蛋白耦联
+
PKA
Ca2+
内膜 L-型 Ca2+ 通道
ATP
cAMP
交感神经系统激活对心血管的危害
一、心脏电活动不稳定
1.交感激活对离子通道广泛有害作用
3)钾通道( K+ ) b -受体激动剂 腺苷酸环化酶 K+
外膜
Ga s b + cAMP
PKA
+ IKS 通道
内膜
与G蛋白耦联
ATP
(KCNQ1+KCNE1)
流行病学
目前病例集中在日本,
欧美有少量报道。
中国有一定的病例
80%-90%的病例为老
年绝经期后的女性,年 龄多在55-70岁
病因
1.与急性应激密切相关 (1)精神刺激应激:占30% 如:亲人死)躯体疾病应激:占70% 如:外伤、严重低血糖、急性肺 栓塞、多巴酚丁胺负荷试验、吸 食可卡因等。 2.有遗传倾向 Pison等报道一对姊妹均患本病
E.持久性:
植物神经对外周效应器作用具有持久的紧张性。
交感神经介质及相应受体
交感神经系统
交感神经兴奋分泌的神经递质: 肾上腺髓质-----肾上腺素
交感神经末梢-----去甲肾上腺素
交感神经递质作用的受体:
a
a1 a2
b
b1 b2 b3
交感神经系统
β1和β2受体的分布和介导的生理作用
心脏( 窦房结、房 室结、心房心室) 动脉、静脉 骨骼肌 肝脏 胰腺(β细胞) β1、β2 β2 β2 β2 β2 增加心率、加快传导速度、增加收缩力、 传导速度和心室自律性 扩张血管 扩张血管,增加收缩力 分解和合成糖原 分泌胰岛素和高血糖素
III
影像学特征
冠状动脉造影:
常阴性
影像学特征
左室造影、心脏超声、 MRI、核素扫描: 左室心尖部、中部室 壁运动低下或消失,而基 底部室壁运动增强, 收 缩期左室心尖部形似球 囊。 EF值减低或明显减低
实验室检查
1.心肌酶学: 不高或轻度增高 2.病毒抗体滴度: 多正常 3.心内膜活检: 无心肌炎证据 常见合并症 1.左心衰 2.心源性休克 3.室性心律失常
二、动脉粥样硬化加重
持续静脉灌注去甲肾 上腺素,可发生明显动 脉粥样硬化(A)
高血压 冠心病
Oestlund-Lindqvist A-M et al Arterioscler 1988;8:40-45
交感神经系统激活对心血管的危害
一. 心脏电活动不稳定 二. 动脉粥样硬化加重 三. 加速粥样斑块破裂 四. 促进血栓形成 五. 加重心脏重构:左室肥厚等
发病机制
不明,主要假说:
1.交感神经系统过度激活假说: 非缺血性应激导致机体的 交感神经过度激活甚至出现 交感风暴,导致心肌细胞受损、
冠状动脉痉挛、恶性心律失
常发生
发病机制
2.非典型性心肌梗死假说 3.应激性冠脉痉挛假说: 4.其他假说 : 心肌顿抑 左室流出道梗阻
临床表现
症状: 1.多于应激后4-24小时起病 2.突然出现胸骨后疼痛 3.喘憋,气短 4.少数阿-斯发作 体征: 1. 痛苦面容、精神紧张、面色苍白、 2. 心率增快、心音减低。 3. 严重时急性肺水肿、甚至心源性 休克
交感神经系统激活对心血管的危害
四、促进血栓形成
交感神经系统激活 1. 血小板数量增加
血管壁损伤
2. 激活凝血系统
血小板附着
血小板激活
血小板聚集
血栓形成
交感神经系统激活对心血管的危害
一. 心脏电活动不稳定 二. 动脉粥样硬化加重 三. 加速粥样斑块破裂 四. 促进血栓形成 五. 加重心脏重构:左室肥厚等
交感神经系统
B.反应广泛弥散:
交感神经节前纤维在神经节内与数十个神经元发生接替,刺激时, 引起广泛的节后纤维兴奋。副交感神经相反,反应局限(1:1接替)
C.活动广泛:
交感神经活动往往不会只波及个别神经,而是整个系统参加。
D.反应选择性:
反射反应时,各部位交感活动有差别。
例:失血后10分钟内,交感兴奋,心脏活动增强腹腔内血管收缩, 其它反应不明显。
交感神经系统
二、植物神经系统:
4:特点:
从中枢神经系统发出的传出神经 不直接抵达效应装置上(肾上腺髓 质例外),中间还需要经过一个或
节前 纤维
两个外周神经节,因此有节前纤维 和节后纤维之分。
节前纤维:有髓鞘,传导速度快 节后纤维:无髓鞘,传导速度慢 (狭义概念指此类植物神经)
节后 纤维
交感神经系统
⑶ 体液性
交感神经系统
3.交感兴奋与亢进的表现:
心 传 率:加快 导:加快 支气管:扩张 血糖:升高 肾上腺素:增加, 内源性儿茶酚胺:升高几百 倍甚至 几千倍
血管收缩:皮肤、内脏血管
循环血量:增加 红细胞计数: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