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湄公河行动观后感
《湄公河行动》从人物设定到主题表达都体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相融。
下面聘才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相关资料。
欢迎大家阅读!!
湄公河,中南半岛的母亲河;缅老泰金三角,全球最大的罂粟生产地,世界三大毒源之一。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一个多世纪以来,鸦片成为这里最为主要的“财富”。
莽莽群山,迷雾重重;滔滔江水,暗流涌动。
这里无时无刻无不发生着生与死的搏杀、正义与邪恶的较量。
影片《湄公河行动》为我们展现了一个英雄群体,演绎了一幅惊心动魄正义战胜邪恶捍卫国家尊严的史诗画卷。
XX年10月5日,发生在泰国清迈府湄公河畔的枪声,震惊了世界。
2艘中国商船遭到袭击,13名中国船员遇害。
中国政府和人民悲愤交加,希望知道事实真相。
清迈军方极不负责的新闻发言更是雪上加霜。
发言称中国船员贩卖毒品拒捕,与军人发生枪战……。
13名船员的生命荣辱?13个家庭的悲欢离合?13亿人民的民族感情情何以堪?共和国的尊严何在?
情之所系,民之所期,职责所系,国之所需,危难时刻显身手,高刚和他的战友们临危受命,挺身而出。
为13名船员“正名”,为13个家庭讨回公道,为13亿人民抚慰心灵创伤,为国家民族捍卫尊严,他们必须担当,必须勇往直
前,义不容辞,在所不惜。
他们没有回头路。
斗争是残酷的,破案是艰辛的,情景是惨烈的。
他们迈出国门,跨境作战,深入毒窟,直捣黄龙“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做为基层一线的缉毒民警,对影片所展现的惨案耳熟能详。
强大的演员阵容,壮美的热带风光,细腻的情感流露,精彩激烈的动作枪战,波诡云谲的案件情节等等生动的艺术感染和视觉冲击,我无意欣赏,唯有体会案件背后的酸甜苦辣。
有一个群体,他们舍小家顾大家,舍生忘死不顾个人安危,忍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心理精神压力,长期奋战在缉毒工作第一线,为根绝毒品净化社会治安环境奉献着自己的一切,践行着人民警察的铮铮誓言这就是缉毒警察。
有一个群体,是和平年代伤亡率最高的警种这就是缉毒警察。
有一个群体,他们凭借着信念的支撑,毅力的坚持,顽强的战斗着。
他们活着不能拥有自己的生活,“壮烈”了更不能有自己的名分,属于自己的仅且只有一个编号这就是缉毒英雄。
做为基层一线的缉毒民警,我关注影片告诉人们什么?人们又从中体会到什么?
祖国强盛是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根本保证;加强禁毒国际合作,建立高效互信联动的警务合作机制是打击跨国(境)
毒品集团犯罪的最有效途径;建设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缉毒专业队伍,是打击毒品违法犯罪的组织力量保证;全社会参与,毒品预防宣传教育,社区戒毒,强戒康复,缉毒执法,易制毒化学品管理等齐抓共管,综合治理,挤压毒品犯罪空间,是打赢禁毒人民战争的战略举措。
毒品,是当今社会第一大公害。
毒品,毁灭自己,祸害家庭,为害社会。
毒品一日不除,社会一日不宁。
全社会行动起来,拒绝毒品,铲除毒害,净化心灵,净化社会。
“好莱坞式的主旋律大片”这是许多网友对《湄公河行动》的直观评价。
影片情节紧凑流畅,充满激烈的动作戏、枪战戏、追车戏,还有丛林野战、船艇追击等极富冲击力的大场面,让观众直呼过瘾。
网友评论指出,“在抓捕毒枭的特战行动小组中,有精通各国语言的翻译,有武器专家、爆破专家、无人机专家,有专业的缉毒犬,还有各种高科技侦察探测装备,特战人员各司其职、精妙配合,其精彩程度绝不亚于《碟中谍》中的团队配合作战。
”
网友“冯小强”在豆瓣网发表的影评认为,《湄公河行动》从人物设定到主题表达都体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相融。
在人物设定上,公安干警没有陷入脸谱化的窠臼,以往高大全的警察形象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富有个性的普通人,警方在行动中也会出现失误和失败,显得更加真实可信。
彭于晏饰演的卧底方新武,就是一个复杂而矛盾的人物,“既
勇猛又睿智,既充满了正义感又略显‘黑化’,并且还有点呆萌”,这样的角色在以往的国产电影中比较罕见。
影片的主题十分鲜明,就是要利用强大的国家实力维护公民在海外的利益,这种主题既容易赢得国人的认可,又能对外彰显巍巍大国的形象。
值得注意的是,这部主旋律电影的粉丝绝大多数是年轻人。
百度糯米基于大数据分析得出的“用户画像”显示,喜爱《湄公河行动》的人群中“90后”“95后”占比达到43%和20%,“80后”“85后”占比分别为10%和18%。
总的来看,1980年之后出生的人占到用户总量的90%以上。
这些年轻的观众见惯了欧美商业大片的成熟技巧和精良制作,并且乐于借助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分享观影心得,他们对《湄公河行动》的热情追捧,印证了这部电影在制作技巧和讲故事模式上取得的成功。
从《智取威虎山》到《湄公河行动》,这些叫好又叫座的影片说明,主旋律与商业化并不矛盾,主旋律电影同样可以拍得非常好看。
中国社科院副研究员、中国现代文学馆特邀研究员刘大先分析称,很长时间以来,我们对主旋律影片的认识过于片面,绝大部分主旋律电影呈现出来的美学形态都滞后于大众的审美,不能实现寓教于乐、雅俗共赏的效果。
而《湄公河行动》很好地融合了视听奇观与阳刚气质,同时也让主流价值有机而不生硬地掺入进来。
这种主旋律大片的
成功,对于中国电影市场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推动作用。
《湄公河行动》在网络上激起的讨论,不只限于电影本身,其背后的真实故事更是引起了人们的思考。
10月5日,微博江宁公安在线发布长文《湄公河大案五年祭》,梳理了湄公河案5年来,公安机关为打击毒品犯罪、维护安全稳定所做出的巨大努力。
XX年10月31日,中国、老挝、缅甸、泰国四国在北京签署《关于湄公河流域执法安全合作的联合声明》,这距离中国船员在湄公河被害的105惨案仅仅过去26天。
XX年12月10日,中老缅泰湄公河联合执法首航仪式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关累港举行,四国联合巡逻执法正式启动。
截至目前,四国执法部门已成功联合开展执法行动50次,保持每月至少一次的常态化。
随着第50次联合执法的胜利结束,今天的湄公河和金三角流域,已经不再是当年那个令所有过往船只谈之色变的“鬼门关”。
“好感动,有这样一群伟大的人在守护着我们!”网友纷纷在微博留言,表达内心的感情:“我们安稳恬淡的生活背后是英雄们的默默付出,他们经历的是我们无法想象的险恶,祝福他们,向他们致敬!”“祖国的强大是每个人最真实的依靠!”短短几天内,这条微博下面的评论达到1万多条,并获得了7万多转发、10万多点赞。
“你之所以看不见黑暗,是因为有无数勇敢的人把黑暗挡在了你看不见的地方。
”《湄公河行动》里的这句台词,引
发了无数网友的共鸣。
影片之所以打动人,正是由于它反映了我们日常生活所看不到的残酷现实,反映了缉毒干警在前线拼死搏杀、保家卫国,从而在每个观影者心中激荡起爱国主义的真情实感。
影片中一些看似蹊跷的细节,在网上曾引起质疑和讨论,最终被证明恰恰是影片的闪光点。
比如,在追击毒枭的途中,张涵予饰演的特战小组组长随身携带的步话机突然失去信号。
“这不是神剧情,而是真实表现。
”一名自称是缉毒警察的网友发帖指出,山区作战经常会遇到这种尴尬,自己有一次在山区执行任务时,就亲身经历了步话机和手机都没有信号的窘境。
由于无线电没有信号无法呼叫支援,很可能导致队员在行动中牺牲。
通过这一细节,电影真实地反映了缉毒行动所面临的巨大风险。
又如,影片中给牺牲的警犬立碑,却没有给牺牲的缉毒警立碑,这让许多人感到不解。
对此,@中警安徽的法人微博给出了答案:因为毒贩会跟随前去祭拜的亲友进行报复,不立碑是出于安全考虑。
缉毒工作的特殊性,使这些牺牲的烈士只能成为“无名英雄”。
“没有任何的个人英雄主义,而是一个如同钢铁洪流的集体。
”在“如何评价电影《湄公河行动》”的问题下,知乎网友“头颅”写道,这就是我们“中国大片”所输出的价值观,“我们不是到国外耀武扬威。
中国警察洒血异域,是为
了中国13名无辜冤魂,是为了金三角的贫弱者、残疾人、儿童。
竭力为冤死的弱者洗清冤屈,获取清白,击败邪恶,这才是《湄公河行动》的实质。
”。